在户外活动中创设多维的人际关系环境
2017-05-04王一萍
王一萍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户外活动环境在幼儿的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有着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有着更加丰富的活动资源,深为幼儿所喜爱。纵观目前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影响幼儿人际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相互沟通、交往的形式较为单一。户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以自由活动和体育活动为主,幼儿之间的交往仅仅停留在外显动作、语言等,心理交往较少。交往的对象不够扩展。一般来说,幼儿交往的对象多以本班幼儿为主,很少混班和混龄交往。交往的范围不够宽泛。多数班级以靠近本班的活动室或指定的活动区域为主要活动范围,幼儿联系交际的范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上述出现的问题,教师的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积极利用户外良好的环境资源,在活动中打破场地、时间限制,给予幼儿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与条件,促进幼儿之间的人际关系积极向上发展。
一、建构立体流动的户外环境
《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儿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发展的,而目前幼儿园仍存在环境资源利用率偏低、幼儿活动范围较窄的现象,从而影响了幼儿人际关系的发展。在实践中,我们结合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我园现有的环境特点,挖掘其存在的潜在价值,从人文关怀的理念出发,努力创设动态的、立体的户外活动环境,适应幼儿积极交往的需要,促进其自主性发展。
根据幼儿活动的需要,我们打破了以往小、中、大班的固定活动区域,各个场地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安排,这样班与班,年级与年级融合在一起,分别有户外大型活动场地与自然活动区结合,小型动态的活动区与多功能土坡结合,在活动区的周围,设置了一些固定的材料库和流动的小货架,并且设置了一些中小型的活动材料,如,轮胎、木板,软管等。同时,积极挖掘家庭资源,让幼儿从家中带来了一些小自行车、滑板车等,让静态的材料呈动态趋势,幼儿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自由地取放材料,自由地组合与变化,正如瑞吉欧的做法:校园里不能有一无是处的空间,尽可能发挥有用的空间的作用,环境应当是一个“会运作的生命体”。这样,改变了户外活动形式一直较为单一的弊端,活动空间的大胆突破,物质材料的积极提供,丰富了幼儿户外交往的形式与内容,为幼儿之间积极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案例一】
小土坡旁,一大班的幼儿来到材料库选择了一根软管,找到另一同伴说:“我们来玩消防队员的游戏,好吗?”另一幼儿同意后,找到了一架木梯,俩人来到土坡上,选择了一个合适的位置,将梯子搭好,作为消防中心,接着,拿着软管来灭火,俩人骑车来到远处小班的娃娃家,大声喊道:“我们来灭火。”火灭完后,他们又来到另一个游戏点——动物园,又起劲地灭起了火。
活动环境的改变使幼儿的活动习惯有了变化,通过对户外环境的巧妙利用,幼儿的沟通、交往的形式较以往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在此活动中,他们表现出的是较为积极主动的与环境、与同伴交往互动,并能主动接受同伴的意见,相互之间配合较为默契,在较为丰富的场地上,与其他班级的幼儿也能主动呼应,他们自由的来来往往,使环境得到了丰富。
二、丰富自主多变的活动形式
幼儿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在整个人际关系系统中的重要体现。在同伴交往中,幼儿往往会形成一些潜在的规则,同伴活动一致性、相互支持、团结的集体意识等,无疑对幼儿今后的人际关系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瑞吉欧重视扩大幼儿的活动环境,同一区域不分班级、年龄,在园交往的空间、时间较为宽泛。
在实践中,我们打破了结构性的活动时间,将各班户外活动的时间调整为非结构性时间,将大段的、完整的时间安排幼儿在户外进行活动。班级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时间的自主调整。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将活动场地进行相应的调整,如在土坡的游戏中,幼儿起初喜欢玩消防队员的游戏,后来,将娃娃公寓搬到了坡上。在大型塑胶场地上,幼儿从以往的体育活动变为了体育、角色等交织的立体内容,有高速公路、医院等等,轮胎变成了收费站、梯子变成了担架。在游戏中,幼儿相互之间由“初期的不交往—被动交往—少交往—形成与不同年龄的伙伴交往”的习惯,幼儿参加团队合作的意识有了加强,一些规则在活动中也得到了内化,并逐步增强了与不同年龄伙伴的社交技巧。
【案例二】
一位中班的幼儿骑着自行车来到了一位小班的幼儿面前说:“我带你去超市,你坐我的车吧。”小班幼儿摇了摇手,这位幼儿又来到了另一位幼儿面前,继续说:“小妹妹,我带你去超市好吗?”小妹妹没有说话,中班幼儿又接着说:“坐我的自行车吧,一会就到了”小妹妹这才犹犹豫豫地上了他的车,购完物后,中班的幼儿就将她送了回来。过了一会儿,这位小班的幼儿来到中班幼儿面前说:“带我到超市吧。”
通过教师在日常活动中以及在游戏活动中的交往,中班的哥哥姐姐逐渐懂得采用积极的交往策略,并开始了相应的尝试,幼儿之间从一开始的陌生到之后的逐渐熟悉,关系逐渐变得融洽和自然,中班幼儿的主动使小班的幼儿心理上逐渐放松,最后能够理解别人的意思,调整了自己的行为,主动与中班的幼儿进行合作,沟通的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将各年龄班、各年级游戏场地重新划分,打破班级、年龄界限,进行混班、混龄游戏。幼儿积极与不同班级、不同年龄的伙伴进行联系、交流,角色的范围有了进一步扩展,分别体验了不同年龄伙伴的情感、思维方式、动机等等,在身心得到愉悦的同时,情感得到了相互沟通。
三、保持积极高度的关注反馈
在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中,教师影响有可能是积极的、建设性的,也有可能是消極的、负面的,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重要影响,同时尽可能控制、减少消极的影响,对幼儿保持积极的关注,给予其积极的刺激,激发其与教师、同伴、环境的有效互动,促进其与他人积极主动交往的愿望,以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
教师对于幼儿的活动要做到三高:首先是高关注,即对幼儿给予高度注视。许多研究表明:如果教师对幼儿的行为没有反应,则对幼儿的影响和控制就是最差的。第二就是高敏感性,即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敏感意识,对幼儿的细小的交际行为要有一个敏锐的反应,准确预测不同的行为所带来的结果,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第三是高互动性,教师要及时接过幼儿抛过来的问题之球,仔细分析和把握“球”的内涵及语言,给予幼儿准确的诊断、反馈,促进不同的幼儿在其现在的基础上人际关系得到不同的发展。
【案例三】
几位小中班的幼儿正在户外制作饮料,在水箱里不断地舀水,起初,几位幼儿还在用不同的颜料制作饮料,过了一会儿,有个幼儿将几种颜料兑在一起,其他幼儿看见了,就纷纷指责他的行为,可他就是不理,依然做着他的饮料,有幼儿向老师告状,老师没有干涉,只是提出疑问:“你做的是什么饮料?”幼儿回答:“我在实验‘梦龙饮料。”老师笑着说:“马上就可以卖了吗?”幼儿回答:“可以。”老师转向其他幼儿问道:“你们要不要买他的饮料?”幼儿纷纷回答:“愿意。”
假如该教师立刻制止住该幼儿的行为,幼儿的矛盾表面上看来解决了,但实际该幼儿创造的积极性就被遏制了。而他与其他幼儿的矛盾实际上并未解决。所以教师恰到好处的引导,一方面保护了该幼儿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该幼儿与其他幼儿的良好关系。可见,教师对于幼儿的行为一定要分析准确,处理得当。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