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把握 微观切入
2017-05-04刘弘瑛
刘弘瑛
摘 要:充分的课前准备是上好课的关键,因此做好课前准备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主要从宏观把握与微观切入两方面来阐述课前准备的具体方法,以达到提高数学课前准备的效率。
关键词:课前准备;宏观;微观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课上)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长方形的面积。
生1(举手回答):老师我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
生2:我也知道,正方形的面积是边长乘边长。
师:你们真不错,但还有其他同学不知道呢!
下面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说:我们也知道,老师不用讲了。
师:……
很显然,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是没有想到的,最后学生叫他不用讲了,居然不知如何对答,这样上课确实让人尴尬。原因在哪?原因就在于课前没有进行充分的备课。那么怎样做好课前准备呢?
一、研读教材,宏观把握
案例:在研究四年级《角的分类》一课教学设计时,大家对王老师的教学设计产生了争议,有的认为这位教师对锐角、直角、钝角处理得太简单,应当让学生细细研究;有的认为不用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这三种角的处理上,原因是前面已经对这三种角进行了教学,本课只是下一个定义,进行了规范,学生已经在前面完全掌握了这部分知识。
上面的案例就是个别教师对教材体系不熟悉,而产生了争议。因为在“角的初步认识”时已经对三种角完成了认识,“角的分类”是对这部分知识进行规范和提升,所以没必要处理得过细了。
由于数学学科知识系统性强,逻辑严谨,知识与知识之间,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联系都很紧密。因此,每次备课前,从整册教材的角度去思考这一单元知识的地位和作用,再从整个单元的角度来把握这一章节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此外,我们还应把这个单元的所有例题通读一遍,明确各个例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时,认识逐步加深、完善的过程做到了心中有数。接着,我们应对执教章节进行“五读俱全”,即读懂问题情境,读懂每一道习题,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读懂教材的呈现方式,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同时,我们也应参阅教参,确定教学目标,汲取教学建议。课堂作业本及其他辅助作业本,也会成为丰富教学内容的好素材。
比如,四年级上册60页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我们在研读教材时,就要考虑为什么教材中要编排这样一道例题,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估算方法,而小精灵的问题又有什么重要含义,还要思考为什么要把估算放在学习了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的后面。综合以上思考,我们应该得出这样的解析:乘法的估算,什么时候应估算大一些,什么时候应估小一些,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不能机械地采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但是结果一定要接近准确值。只有这样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我们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完成后面的练习。
二、用好教材,微观切入
在研读教材细微分析之后,我们要充分挖掘利用文本资源,拓展文本外延,同时结合教学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修整,或增或删或改,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让课堂处理更细腻巧妙。
1.用好“教材资源”,尽量做到立足教材,高于教材。比如,在教学“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一课时,教材呈现的两个例题分别是爸爸与我的年龄关系和月球与地球上能举起物体质量的倍数关系。我从猜老师年龄这个游戏入手,把例1改为研究老师与学生的年龄关系,拉近师生距离,让课堂气氛融洽自然。联系例2介绍我国航天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对神秘太空的探索欲望。这样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能产生更大的教学教育效益。
2.结合教材用好“生活资源”,备课时结合学生实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合理地利用现有的生活资源,尽量让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有一农村教师上三年级《辨认方向》,课本上呈现的是一幅校园分布图,图上以操场为中心,四周分布有图书馆、多功能厅、教学楼、食堂等建筑分布在四周。这节课要求学生能根据给定的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这个老师并没有教材中的情境图,她是用农村的学校、学生的家庭住房代替了教材中的建筑物。上课伊始,先让学生把昨天的家庭作业“绘制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拿出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作业,再按学生家的位置选择有代表性的路线图(每村选一幅)贴在黑板上,这时黑板上就形成了一个以学校为中心的学生家庭位置分布图。接下来,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在这幅图中自己家的位置……课堂上,学生的小手始终举得高高的,小脸上闪着激动的红光,不时传来学生愉快的笑声,真是其乐融融。
这位教师就是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因地制宜,通过对学生所熟悉的环境的方向和位置的描述,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这一理念。
总之,做好课前准备能使我们每节课都胸有成竹,有利于养成谨慎专注的教学态度,长期坚持就会帮助我们的专业成长,切实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玉仁.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文集[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
[2]蘇兴震,陆钧.例谈多解问题的教学误区[J].江苏教育研究,2012(15).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