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培养小学生数学动手操作能力之我见
2017-05-04高凤珠
高凤珠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广大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加强对形象思维培养对策的研究,科学巧妙地引导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以此来为学生呈现更具体、形象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数学知识。探讨了培养学生数学动手操作能力的对策,希望为相关教师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教学;动手操作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探究热情,进一步拓展其数学思维,也能吸引更多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各项教学活动中,在全面适应小学生各阶段认知发展需求的同时,也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一、课前体验操作培养
首先,在信息的收集上。在正式开展教学活动前,教师应对教材进行认真的钻研,并整合现有的资源、工具,对教材进行科学灵活组织与创造性使用,以此来不断增加书本与学生间的对话,不断加强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间的联系;其次,引导学生自制学具。在上课前,结合实际教学需求,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进行相关学具的制作,以此来实现对其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比如,在讲解“圆的认识”的相关内容前,就可以要求学生自主准备一个规范的圆,而学生为了达到要求,就必须要对圆的相关知识进行认真预习,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规范圆的制作,并让其在此过程中积累更丰富的知识信息与操作体验,从而全面调动其动手操作兴趣。
二、课中实践操作锻炼
首先,应注重操作条件的创设。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操作条件,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等实践活动来对知识形成过程做出深刻体验,也进一步锻炼其实践操作能力。
比如,在组织学生开展“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活动时,针对17减9这道题目的计算,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一捆10根火柴棍和7根零散的火柴棍,让学生思考从中拿走9根的方法,在操作结束后,再让学生通过口述形式来与师生分享自己采用的方式,并通过全班分析评价选出最恰当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轻松地突破学习难点,也能为后期的退位减法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加强操作引导。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一味地放任学生操作,而是要为学生构建较为完善的操作培养模式,有意识、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去开展各项动手操作活动。为此,一方面,应引导学生在正式操作前,充分明确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要操作的对象;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寻找、掌握更适合自己的操作、问题解决方法。此外,还要将标准操作步骤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讲解给学生,以此让学生按照这一模式创造性地进行实践操作,拓展其数学
思维。
最后,加强操作评价。学生在结束动手操作之后,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各个操作环节,以及最后得出的结论与采用的操作方法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以此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注重操作习惯的培养
不论对于哪一学科、哪一阶段来讲,教学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做到学以致用,因此,在为学生传授了相应知识,引导其掌握相关操作技巧之后,应适当地为学生设计一些实际问题来让学生思考、操作和解决。比如,在讲解了“圆的认识”之后,就可以让学生思考、操作“怎样画出一个半径为4米的圆?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来完成?”等实践学习活动,通过经常性地开展这些操作活动,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科学、灵活地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也能在增强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成就感的同时,培养其养成良好的动手操作习惯,且在今后的学习发展中能够善于通过动手实践来分析、解决相应问题。
四、课后实践操作提升
首先,可以为其布置数学游戏作业。小学生还处于爱玩的阶段,游戏往往会让学生难以抵抗,且能够真正做到全身心投入其中,而数学游戏的设计与组织,在增强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与效果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发展。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后适当安排一些趣味性较强的数学游戏,如,在讲解完“组合图形”的相关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完成七巧板的游戲任务,看哪位同学可以运用七巧板拼出更新颖、有趣的组合图形,以此来锻炼、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
其次,可以布置手工制作的课后作业。在讲解完“平移和旋转”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运用现有基本图形,通过平移、旋转来进行手工制作,设计出更新颖、优美的图案,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在增强其学习、操作兴趣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其实践操作与创新能力。
总之,加强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可以全面适应教育革新要求,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对教材进行深入钻研,挖掘出更多能够让学生动手实践的教学内容,构建生动形象的实践操作活动,以此来促进授课效率、效果的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蓝圳杰.浅谈小学生数学课堂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4):247-247.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