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上好小学思品与社会课
2017-05-04张照斌
张照斌
摘 要:一直以来,公民素质的核心就是良好品德,也是健全人格的根基。因此教师一定要从小开始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德。以下是针对怎样才能上好一节《品德与社会》做出阐述。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小学生;质量
小学的品德和社会课是一门综合学科,它包括地理课、品德课、社会课、历史课。为什么这门课很重要呢?因为它将为学生以后进入初中打下稳固的基础。我们教师不断探究的问题就是如何去上好这个科目?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做出了以下几点阐述。
一、精心备好课、提升授课质量
无论哪个科目,主要还是课堂上的教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为的就是让学生自主地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从而会在教学质量上有大的提高,能优化课堂的教学模式。所以,课前备课显得格外重要。首先,在上课前,老师一定要认真研究课题大纲,完全掌握其内容,了解本节课的目标以及本节课的重点,还有教学的知识分类等等。其次就是要对本节课学生的接受与理解能力进行分类,这样能够合理地安排好课堂的进度。在上课前,老师一定要了解本节课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从而安排出合理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最后才能写出合理的教案。而且老师还要对教学内容做好准备工作。首先根据教学的内容要求学生从各种杂志或者各种书籍中收集课堂需要的相关资料。其次是老师创建出轻松、愉悦的良好的学习氛围,因为只有在这种气氛中才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创建出与课程相应的学习情景。这样的情景下,学生才能在愉悦的情绪中进入课程,从而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这样学生才能从心里去领悟其中的道理,有效地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他们才会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汇报课下收集的材料,这样会用视觉的方式来引起他们对社会和品德的学习兴趣,在临开课前,对于学生汇报的材料,我们一定要适当做出肯定和表扬,这样才能继续创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在学生介绍图片的过程中,让他们喜欢上社会与品德课,这样才能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最后在课堂上,让他们亲自动手动脑,在教师引导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中,一步步实现与形成良好的品德与道德知识的构建。在教学课程的设计中,一定要结合学生具备的表演或者采访各种方面的能力,让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愉快地展现自己的才能,这样才能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知识与教育。
二、师生互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不应该只是做一个单纯的引导者,而应该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位置,把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怎样变为主动学习?这就要求老师用各式各样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勇敢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可以创造问题情景和任务的情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的关键是引导学生积极做一个生活者。让他们体会到原来生活如此美好,用良好的品德习惯去过更好的生活。明白这样生活的乐趣。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有我想要去学习的冲动,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让学生要守信用,喜欢与他人合作,重视人格,有参与的兴趣,就一定要让他们体验到集体合作的回报,人格的魅力和诚实所带来的价值。教师可以根据此次科目的重点,把学生所喜欢的知识点写在黑板上,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让他们注意到重要的知识点,并且要求他们带着问题去寻找书籍。这样会让学生更深入地想问题,积极主动和其他同学探讨,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再让其他的学生进行反驳与补充,最后老师再进行总结。这样在一而再再而三的研究与探讨中,使学生思维越来越活跃,把这种教学方法引用到《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要比老师讲什么,学生记什么的灌输性教学效果要好很多。
三、联系学生实际,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小学思想品德的关键就是知识与行动统一,用理论联系实际,更是品德教学中的重要法则。它关系着此次教学是否成功。为了提高思想品德的实际教学效果,它必须是有针对性的,我所說的针对性是要让老师结合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年龄等。所以,老师一定要认真了解学生,掌握他们的想法,探究他们的差距,了解他们为什么产生差距,研究怎样才能让他们喜欢上所学的知识。
总而言之,这是一门特别重要的科目。认真学习品德与社会,会让学生了解社会,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让他们有良好的修养,教师也要将更多的媒体软件引进课堂,让他们直观感受到思想品德的重要性,深深地影响到他们。因为高效率的完成教学不是我们的重点,我们的重点是要让孩子们在这个科目中受到启蒙,为了以后能让学生成为一个有纪律、有文化、有道德的社会栋梁。
参考文献:
[1]刘怀军.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好家长,2016(39).
[2]夏本宏.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J].新课程(小学),2016(9).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