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白,此时无声胜有声

2017-05-04朱攀攀

新课程·小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留白策略

朱攀攀

摘 要:新课程理念已经一步一步进入到语文教学中,传统填鸭式的“一言堂”早已成为“过街老鼠”,但终究还是教师把持着课堂,还是不成功的。原因之一,也许正是一些教师忽略了教学中的“留白”艺术。从教学实践出发,重点阐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留白艺术。

关键词:留白;猜读;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材应该为师生留有足够的空间。这种空间,我们称之为“留白”。所谓“留白”,是指作品未明确展示的部分,即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

从儿童心理学分析:小学生的注意力每隔5至7分钟就要分散。孩子从接受问题信息到思考,再到表述起码要有2至3分钟的思维活动空间。因此,恰当地留点空白和时间,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思维质量,还可以帮助学生缓和紧张的心理,最终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一、对小学语文课堂留白现状的思考

课堂留白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智慧。而在如今的语文课堂中,老师对孩子的“不留余地”却比比皆是。多数孩子成为“走课者”,上一个问题还没有思考成熟,就被老师引领进下一个问题,孩子们都是被老师赶着“跑”的。

二、在语文课堂上运用“留白”的策略

(一)此处无物胜有物:关注“本”中的留白

1.猜读作者意图,解读“本”中留白

“本”即是我们的教材。打开任何版本的教材,呈现给我们的是许多“留白”之处。在日常教学中,利用文本空白进行猜读,不仅能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更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案例点击:教读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画家和牧童》一课时,当小牧童说画家的画画错了,围观的人都目瞪口呆。为了很好地利用插图,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师:现在,让我们再看看图,人们有什么表现?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生1:有的人瞪起了眼睛,有的人翘起了胡子,有的人还伸着脖子。

师:你想想这个瞪眼睛的人在想什么呢?

生2:他在想:这幅画画得这么好没有哪里错呀!这个小男孩儿准是在瞎说。

师:这个翘起胡子的人又在想什么呢?

生3:这个小男孩儿真是胆大包天竟敢说大画家画错了,看他怎么收场?

师:那这个伸着脖子的人又在想什么呢?

生4:让我来看看到底有没有错,一定是这个小男孩儿看错了吧!

师:那这个小牧童到底有没有说错呢?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利用文本空白引导学生进行空白处的猜想。学生在猜读中自然地将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充分体现出自主性和探究性,更体现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气息。学生享受着发挥和创造的快感,那种成就感所带来的积极效应,其价值远远超出了本节课。

2.建构灵动课堂,填补“本”中留白

在似乎“虚无”的教材空白中,渗透着极丰富的情感体验。我们老师就要开发教材的留白空间,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能力來填补和分析,并进行落实和训练。

案例点击:《丑小鸭》是丹麦作家安徒生写的一篇童话。这个童话故事被大量缩减,选编到了小学语文人教版的第四册里。我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通过课文的留白处,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为课文的留白处着色。

丑小鸭离开了家,在外面的世界中遭受到了无情的折磨,但课文只用了寥寥两句话加以概括,很难引起学生对丑小鸭的同情。因此,我问学生:“孤单的丑小鸭在树林里,不仅遇到了小鸟的讥笑,猎狗的追赶,还可能遇到什么?”

生1:小刺猬走近他,用身上尖尖的刺刺他,它疼得哇哇直叫。

生2:猎人发现他,举起猎枪想要打死他。幸亏他躲得及时,才保住了性命。

……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利用文本空白引导学生进行空白处的情感体验,一下子唤起了学生的同情心。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一句句充满情感的语言喷涌而出,学生创新的火花不断闪现。

教学中,教师应留出自己情感体验的空白,把最美的画面让学生去欣赏。一首精美的小诗,一篇激动人心的演说,一个充满真情、催人泪下的故事,朗读完或听录音、观录像结束,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要知道,此时绕梁的余音正是把学生带入诗书境界的最好媒介,生硬的分析无疑已成多余。

(二)此时无声胜有声:巧设“课”中的留白

1.放飞思维——“初学”时留白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教师两三分钟的导入语犹如打开殿堂的大门,诱导学生竞相登堂入室,使学生进入学习新课的最佳精神状态,此时须留白,引导学生“入境”。教师在导入时,如果能艺术地设计解题思路,注意留有余地,就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能加深理解,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案例点击:在教学《爱迪生救妈妈》一文时,我首先出示两组句子:“他8岁上学,但仅仅读了三个月的书,就被老师斥为‘低能儿而撵出校门。从此以后,他的母亲是他的家庭教师。”“他是举世闻名的发明家,有人做过统计:他一生约有两千多项创造发明。”让学生读句子后猜猜这两句话写的是谁。

这个问题紧扣中心,直奔主题,能引领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恰时“留”和恰到“布白”正是“虚实相生,无声处皆成妙境”的最好写照。

2.柳暗花明——“难学”时留白

重难点处“留白”是课堂教学中的一把钥匙。因为杂乱无章的思维唯有历经静思、顿悟,才能到达豁然开朗的境界。

问题提出,就像抛出谜面,教师要做的不是急于揭晓。此时的“冷场”,是凝神屏息;此时的留白,是为思维岩浆的喷发预备空间。特别在一个棘手的“冰点”问题提出后,教师要有足够留白的决心:五分钟、十分钟的无言或许会引发热烈异常的讨论。而这正是探究式教学的追求——诱导学生发散思维,努力探索!

案例点击:教学三年级下册《争吵》一文时,我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后,提问:“克莱谛明知道安利柯是故意弄脏自己的本子的,为什么当老师走过来时克莱谛不揭穿安利柯呢?”学生初读课文一时解决不了,以为是克莱谛害怕安利柯而不揭穿他的所作所为。这时,是直接进行讲解呢,还是暂且搁置留白呢?我采用了后一种方法。先引导学生专心研读下文“争吵”的过程,再探究初读时的疑问。

当学生研讨完“争吵”的过程后,对克莱谛为何不揭穿安利柯的原因各抒己见

生1:如果克莱谛告诉老师的话,受批评的肯定是安利柯,他不想安利柯被批评。

生2:克莱谛想下课后再跟安利柯解释清楚。

……

学生的感悟是多么精彩!在疑难处不妨“放着,退一步”,使教学过程着眼于学生的探究过程,着眼于学生对教师的“摆脱”,学生反而会进入“自求得之”的“忘师”境界,也就是会学、乐学的理想境界。

3.余味无穷——“细节”处留白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每篇文章中的细微之处恰恰是蕴含了作者深深的情感,教学中,我们应善于挖掘这些细节。

案例点击: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风筝》一文时,有这样一处描写:“一个人用手托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这部分就是介绍孩子们放风筝的过程,孩子们学到这里时,特别希望自己也身处其中,感受放风筝的乐趣。于是,我结合设置的生活情境问:“你们放风筝时,有比课文中的小朋友更好的技术吗?你有什么难忘的感受吗?”学生根据自己放风筝的经验,畅谈自己放风筝的优越技术,并在课堂中绘声绘色地表演出来。

通过这一真实的生活情境再现,再让学生进行补白,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丰富了课文潜藏的意义,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探索,乐于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快乐。

(三)此招无形胜有形:重视“延”处的留白

在语文课结束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留白,提出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结束一节课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探求新知的好奇心,收到“音犹尽而意不穷”的效果。

案例点击:教学三年级上册《小摄影师》一文时,文章结尾处高尔基对秘书说:“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对此,我首先提问:“小男孩还会来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我接着提问:“高尔基希望小男孩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最后,布置续写作业: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象,接着往下编写这个故事。

结尾是一堂课的终曲,而学生的思维活动却在持续,因此,课堂教学的结束,正是生活语文的开始。延伸结课时短暂的几秒钟留白有时就能起到“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的艺术效果。

三、些许思考

留白,既不是教师在课堂上无所作为,也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而是靠老师独到的匠心,智慧的选取,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維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每一节语文课堂中都学有所得、思有所悟。让我们在语文课堂中把握好留白的尺度和火候,巧设“留白”,让它达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

参考文献:

王尚文.“对话型”语文教学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5(12).

编辑 薄跃华

猜你喜欢

留白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