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数学的问题探究法教学实践研究

2017-05-04廖巧明

新课程·小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教学实践小学数学

廖巧明

摘 要:数学是小学教育阶段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其具备数学思维,能够开发他们的智力,真正促进素质教育的实现。“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使用问题来引发小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够使小学生模仿数学家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使其具备终身学习数学的能力。对如何在小学数学中使用问题探究法展开教学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探究法;教学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该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锻炼,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思维水平,而数学教学过程应该是一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由此可见,教师所设计的问题便成为影响小学数学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新课改强调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使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树立主人翁意识,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从而不断提高他们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参与度。下面,笔者便从设计生活化问题、在实践中设问、问题要具有启发性三个方面,讨论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使用问题探究法的教学策略。

一、设计生活化问题

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师促进数学课堂教学进程的常用策略,但是,很多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并非主动地提问与思考。小学生对世界的认知主要来源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因此,在设计数学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意将问题与生活结合起来,使小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角度来思考生活,在生活的牵引下降低数学学科的学习难度。设计生活化的问题,让小学生初步了解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能够转变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印象,使其真正认识到数学在人们的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所发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将数学问题生活化,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能够使小学生对数学问题产生亲切感,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在“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中,我让学生在课堂上利用七巧板自主组合几何图形。他们可以选择学校中的建筑物,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进行拼凑。有的学生利用一些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拼出了一艘船,有的学生拼出了一栋房子,有的学生拼出了一艘飞机等等。小学生在拼图游戏中都表现得十分积极,于是我利用这个时机,先表扬了学生的创造力,然后便对学生说:“你们知道这些图形的面积是多大吗?”在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学生首先一愣,但是很快便反应过来,马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由于七巧板都是十分规整的几何图形,所以学生在思考过后,很快便可以得出问题结论:将这些几何图形的面积相加,便是拼图的面积。我问学生:“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这几个物体都是由这几个几何图形凑成的,所以将这些几何图形的面积加起来,便可以得出面积。”然后,我让学生进行测量、计算,得出这些拼图物体的面积。紧接着,我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察一些没有明确分界线的图形,让学生思考求解这些图形的面积。由于学生已经经过了亲自动手与测量,所以他们在看到这些图形的时候,能够指出需要将其分解成几个我们所熟知的几何图形,由此得出图形面积。

二、问题要具有启发性

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很多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只是为了让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集中注意力,小学生也只是按照数学教材等进行简单的回答。这種问题模式使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处于浅层认知层面,根本无法真正引发小学生的深度思考,更无法开发小学生的智力。另外,还有一些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属于验证性问题,即有着固定答案或者教师提前将答案告知学生,提问与回答问题只是为了验证这个答案的正确性。在一定程度上,这类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但不利于培养他们的探究思维与创新思维,无法使他们真正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因此,在提问的时候,教师要尽可能使用一些开放性、启发性的问题,让小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逐步深入地探究数学知识。只有做到这一点,小学生才能够学会举一反三,灵活应对各种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从而逐步形成数学思维。

在教授“3的倍数”一课的时候,由于小学生已经学过了2、5的倍数特征,所以他们也了解了探究数的倍数的具体方法。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之中,我在展开新课之前,先让学生复习旧知。在课堂上,我对学生进行提问:“你们能够说出2和5的倍数特征是什么吗?”有的学生回答:“2的倍数的个位数都是偶数。”有的学生回答:“5的倍数的个位数是5或者是0。”我再问:“那么,你们是如何得出这两个数字的倍数特征呢?你们在探究中运用了什么方法呢?”有的学生回答:“我们首先列出了十个2的倍数,然后将它们放在一起,观察这些数字的特点。在学习5的倍数特征的时候也使用了同样的方法。”我再接着问:“你只列出十个数字,能够证明数学结论的科学性吗?”学生回答:“所以我们在得出这个数学结论之后,还随机选择了一些2的倍数,观察这些数字是否依然符合这些规律。结果我们是正确的。”在充分调动起小学生的回忆与兴趣之后,我再接着提问:“那老师想问一问,我们如何才能够得出3的倍数特征呢?这些方法依然适用于新知探究吗?2跟5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吗?”学生在这个问题的调动下,都进行了独立思考。有的学生指出:“2跟5的倍数一部分是3的倍数。因为我观察2和5的倍数之后,发现这两个数字中的倍数有部分相同的数字。”等等。看到小学生的探究热情都十分高涨之后,我让学生自己主动列出一部分3的倍数,然后推测出3的倍数特征,并且验证这个结论是否正确。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小学生的主动思考为主,他们在问题的启发下思考越来越深入,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

三、问题要符合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然而,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教师在提问的时候,没有考虑问题的指向性,学生不懂得如何才能够得出问题的答案;或者,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只能够引发优等生以及一部分中等生的思考,后进生几乎无法参与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使得小学生在参与问题探究法中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学生在不需要思考的情况下便能立马得出答案,还有一部分问题让学生不知所云,完全找不到思考方向。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问题难度略高于小学生的现有水平,但是能够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且通过探究与教师的点拨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真正发挥问题探究法的教育作用。在考虑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后,教师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后进生身上,因为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较高等,更加需要教师的指导。

在实际的教学中,每次提问的时候,我都会根据问题的难度选择不同的学生进行回答。比如在“百分数的认识”一课中,利用多媒体展示商场打折所标示的30%、70%等数值时,提问“你能够准确读出这些数字吗?这些数字代表什么呢?”我会让班级中的后进生进行回答,因为这个问题与他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且问题难度很小,他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进行作答;在提问“你可以归纳出百分数的数学意义吗?”时,主要是让中等生进行回答,优等生进行补充;在提问“百分数与分数的异同点”这类探究性问题时,需要学生从整体的角度进行思考,我主要让优等生进行回答。

总而言之,问题探究法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促进小学数学的高效教学方面也产生了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必须要懂得合理利用数学问题,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教师要注意设计一些与小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问题,帮助小学生理解数学问题与知识,并且产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教师要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小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与启发下探索数学学习的规律,逐步形成问题意识;教师要考虑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兼顾所有学生,促进每个小学生的主动思考。

参考文献:

[1]汪奇.基于认知过程分析的小学数学探究问题设计与应用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6).

[2]彭国庆,黎阳.小学数学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4(6).

编辑 任 壮

猜你喜欢

教学实践小学数学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