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与天气”教学设计
2017-05-04黄李俊
黄李俊
【摘要】文章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实验等方法进行了“锋与天气”的教学设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探索生活中地理现象的热情。教学过程中层层深入,由易到难,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图形,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锋与天气;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3-0089-02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该部分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的“锋与天气”。初中阶段,学生学习过“多变的天气”,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本节内容与初中课程相衔接,同时深化学习内容,从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出发,讲述影响天气变化的冷、暖锋系统,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为选修内容“自然灾害与防治”做了铺垫。因此,在本单元及整个地理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先提出气团的概念、特点和类别,接着提出冷、暖气团相遇产生锋面,锋面与锋线组成锋,然后根据冷、暖气团所占的主次地位不同分为不同类型的锋,重点分析了冷锋、暖锋的天气过程。
2.课标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会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等天气系统的特点。这就要求学生首先需要知道什么是锋面天气系统,这是前提条件;其次需要学会将冷锋、暖锋、准静止锋进行比较和分析,在比较过程中才可能获得对不同天气系统特点的认识。“运用”为应用水平,
“分析”为理解水平,要求较高,要以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内容作为铺垫,但行为条件具体、细致,操作性和应用性强。教师要抓住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天气过程为重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已知:初中阶段,学生学习过“多变的天气”,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对天气有一定的感性了解,但是关于各种天气成因的理性认识有待深化。具有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画出简单的地理图像。
想知:高中生求知欲强,想要探究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由于空间想象力较弱,画图能力一般,学生对于画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怎么知:学生抽象想象思维较弱,需要利用图形加以引导。教材内容生活化,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从生活现象导人,结合生活经验和冷、暖气团的物理性质,引导学生分析冷锋、暖锋的天气过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说出气团和锋的概念及分类,在锋面结构图上识别锋面、锋线和锋;分析冷锋、暖锋的天气过程。
过程与方法:能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天气现象;通过绘制冷、暖锋的简单示意图,对比分析冷、暖锋的区别,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通过欣赏诗句或谚语,总结谚语或诗句里出现的雨是由什么天气系统引起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索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体会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的辨证关系;通过了解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使学生养成关心国情的意识与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在简易天气图上判断锋的类型,分析它们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4个环节,即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总结、巩固练习。
【导入新课】
老师活动:请位同学模拟天气预报员播报福州今天的天气状况。
学生活动:学生模拟天气预报员播报福州天气状况。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通过播报员的角色扮演,展示和发挥学生的其他才能。
【过渡】究竟天气状况与锋面系统有什么关系?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课程。
【讲授新课】
老师活动:气团是什么?气团怎么分类?气团有什么特殊的物理性质?完成表格。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掌握气团的概念和类型,并回答问题:弄清楚概念里关键词的含义,理解气团是一个相对概念。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弄清楚相关知识概念:理解气团分类的依据。
【过渡】冷暖气团相遇会发生什么?让我们一起进入下面的学习。
老师活动:准备中间带隔板的透明水槽,隔板左边是蓝色的冷水(代表冷气团),隔板右边是红色的热水(代表暖气团),将隔板缓缓拿出。提问:简单描述你所观察到的现象。如果把红色热水和蓝色冰水分别换成暖气团和冷气团的话,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并简单描述。对冷气团和暖气团相遇产生的交界面进行推测。
设计意图:课堂实验模拟既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也可以深化学生对锋面的理解,让所学的知识可视化。
老师活动:多媒体展示锋的形成过程,在锋面系统结构图中,指出锋面、锋线和锋。提问:冷、暖气团在锋面两侧的分布、性质差异?锋面附近的天气如何?锋怎么分类?
学生活动:根据气团的物理性质差异和相关天气知识,分析锋面附近的天气变化状况。
设计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地理学习迁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渡】冷锋是如何形成的?
老师活动:多媒体展示冷锋的天气过程,提问:冷锋是怎么形成的呢?锋面怎么移动?冷空气和暖空气是怎么运动的?天气过程如何?
学生活动:观看动画,结合生活思考并回答问题。学会识别冷暖锋,分清锋前、锋后。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动态教学资源,将天气过程形象化展示,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同时培养学生图文转化的能力。
【过渡】学习了冷锋,下面由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暖锋。
老师活动:暖锋是怎么形成的呢?锋面怎么移动?冷空气和暖空气怎么运动的?天气过程如何?
学生活动:观看动画课件.根据已学知识进行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举一反三,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过渡】学习了冷锋与暖锋,分析它们之间有何不同。
老师活动:如何区分冷锋与暖锋?大家来找茬,每个组说明一点加一分。
学生活动:通过对比,加深对冷暖锋的认识。整理笔记,完善知识。
设计意图:对比分析,使知识更加系统,同时通过小游戏活跃课堂氛围。
老师活动:展示动画课件,提问:冷锋、暖锋在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天气各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观察课件,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入思考冷暖锋对天气的影响,从不同的时段、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生动再现冷暖锋的天气过程,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过渡】刚才我们认识了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而形成的冷锋,以及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而形成的暖锋,如果冷暖气团势力相当,又会形成什么样的锋呢?它会带来什么样的天气呢?
老师活动:播放多媒体演示準静止锋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准静止锋的概念。提问:准静止锋对天气有何影响?我国哪些地区哪个季节出现了哪些准静止锋?
学生活动:了解准静止锋定义。理解长江流域的梅雨及云贵地区“天无三日晴”的原因。
设计意图:将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与地理原理、地理知识结合起来,理解自然地理过程。
【课堂总结】
老师活动:请学生完善板书,或画出冷、暖锋示意图。然后在学生回顾本课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梳理或补充说明。老师画出简易天气图,让学生播报天气。
学生活动:学生与老师一起小结今天所学的知识点,学以致用。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成果,渗透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