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岭市普通中小学与业余运动学校实施“体教结合”运行模式的研究

2017-05-04陈文佳章碧玉孙国庆林贤忠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7年12期
关键词:体教结合温岭市体教

陈文佳,章碧玉,孙国庆,林贤忠

(1.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2.温岭市体育局,浙江 温岭 317500;3.温岭市少体校,浙江 温岭 317500)

我国“体教结合”理念的提出并付诸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邓婕(2006)将“体教结合”定义为: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为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而构建的和谐体系[1]。从体教结合实施开展的历程来看,“体教结合”的实施推动了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整合教育和体育资源的背景下,为我国竞技后备人才储备、探索和改革体育优秀人才培养战略发挥了重大作用[2-3]。囿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教结合”模式在运行和开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仍存在若干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期望的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基层学校由于缺乏高水平的专业教练队伍,竞技体育事业在学校里无法得到良性、长效发展,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中所面临的小学、初中、高中衔接的矛盾,项目的分散和训练的不系统,无法保证竞技水平的延续性提高。

2017年12月6日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关于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学校体育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基础。支持学校通过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与各级各类体校联办运动队、组建校园项目联盟等形式,创新体育后备人才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在促进校园体育普及、推动学校运动队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示范作用,鼓励体育和教育联合办训练,将青少年训练工作的恢复和开展、少年儿童体育学校和其他各类青少年训练网点建设等列入县级体育工作督导考核的重要内容[4]。

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把体校的专业技术优势和基层学校的文化教育教学优势进行合理整合,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正是我们所应思考的问题。

在浙江省第十五届省运会中,温岭代表台州市共派出97名运动员参加了跆拳道、田径、排球、皮划艇、赛艇、柔道、乒乓球等12个项目的比赛,共取得了27.5枚金牌、5.5枚银牌、8枚铜牌的优异成绩,在这次省运会中,温岭市各网点学校运动队成为主力军,比赛中所取得的金牌,90%都是网点学校运动员夺得,充分体现了温岭市提出的“区域构建业余训练体教结合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的发展思路和“体教结合”网点学校项目运动员培养方式的优越性。通过对温岭市普通中小学与业余运动学校实施“体教结合”运行模式的研究,在于对温岭市学校体育的开展、学校运动队伍的培养、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所取得的成效进行总结,并从中发现不足,为其他省市县区学校体育的开展、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传统运动学校的发展模式提供借鉴,以期为我国进一步建立健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发展方式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以温岭市普通中小学与业余运动学校实施“体教结合”运行模式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从国家图书馆、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查阅与“体教结合”“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图书,利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以“体教结合”“业余训练”“后备人才”为关键词检索从1990年1月至2017年10月中文核心期刊上的文献41篇,从中分别选取与“体教结合运行模式”相关的文献7篇,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的文献16篇,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问卷发放情况: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温岭市普通中小学与业余运动学校实施“体教结合”运行模式进行一次整体调查,确定以温岭市少体校、温岭市三星小学、温岭市大溪中学、温岭市箬横中学、温岭中学、新河中学、松门镇中、泽国中学8所学校的学校体育负责人、教练员、学生为问卷调查的主体。问卷主要围绕以下内容:一是网点学校校园体育的普及程度、学校运动队的建设、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等方面的调查;二是网点学校学生运动员的训练、学习、参赛等方面的调查;三是教练员队伍的建设、培训、管理等方面的调查。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问卷发放和回收情况统计(单位:份)

问卷效度:通过阅读有关“体教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咨询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附属中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山东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等学校的相关学者、管理人员和学校教师,确定调查问卷的初稿,并邀请9位正高级职称的专家、学者对本问卷的结构和内容效度进行检验,并根据专家的意见进一步完善了问卷初稿,确保了本调查问卷调查结果的合理与可靠。

问卷信度:问卷的信度检验采用重测法,2次问卷调查的时间间隔为2周。

为了确保调查结果的可靠性,采用重复测量法,求稳定系数。具体实施步骤如下:1)于2017年2月20日向温岭市8所学校发放并回收了问卷;2)于2017年3月6日再次向上次发放的对象发放并回收了问卷;3)对2次回收问卷的统计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2次调查问卷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均高于0.81,表明本次问卷调查的信度较高。

1.2.3 专家访谈法为了拓宽研究思路,丰富研究内容,以佐证或补充问卷调查的结果,访谈了部分专家学者、温岭市教育行政领导、市体育局、市教委和区教科所的体育教研员,以及运动项目网点学校部分教练员,例如,北京体育大学张凯教授、温岭市教育局局长周志云、温岭市体育局局长金良明、温岭市箬横中学校长谢林秋,箬横中学跆拳道教练员张玲江等,咨询有关区域实施“体教结合”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从中获得有价值的研究资料,提高本课题的研究质量和价值。

1.2.4 数理统计法采用SPSS 22.0对问卷进行数据处理,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使用origin 9.1制作相关的数据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温岭市体教结合项目网点学校人事管理温岭市体育局和教育局针对网点学校的人事管理问题,专门成立了“体校校务委员会”,由体育局、教育局局长任主任,两局分管领导任副主任,两局相关科室负责人和各相关学校校长任委员,由他们统筹管理区域内的业余训练项目学校。网点学校设立专门的专员校长,与主教练一起负责运动员的招生工作、监督项目队的训练工作、文化成绩管理和相关校内事物协调。体校校务委员会聘任相关教练为各网点学校的项目主教练,负责教练的选拔与分工、日常常规训练、运动员选材、组织项目比赛和特色学校比赛等。而下派的项目主教练的人事关系依旧归属于体育局,不占网点学校人事编制。有了专员校长和主教练的共同携手管理,网点学校的各项工作分工明确、任务清晰,使得业余训练项目在学校里得到了良性的发展。

2.2 温岭市“体教结合”项目网点学校学生运动员的培养模式

2.2.1 项目网点学校学生运动员的招生建立“思想一盘棋,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的三级训练网体系,以业余体校层面的发展为基础,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后备人才的培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据统计23~28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我国获得金牌的运动员中,超过95%的运动员来源于三级训练网体系的培养[5],推动了我国竟技体育事业快速的发展,伴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这种培养体制的弊端逐步显现,由于竞技体育从教育体系中剥离出来,受到学训矛盾、政事不分、家长反对等原因,业余体校面临生源困境,供需失衡的困境,竞技后备人才流入普通中学,业余体校的发展举步维艰。

温岭市教育局、体育局每年5月份会组织市业余训练网点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运动员的招生,运动队招收运动员的具体指标由市教育局、体育局根据实际需要研究决定。招生程序主要包括:入学的资格审查、报名、骨龄检测、选拔前的运动员集训、考核测试、审核批准后的公示录取、运动员法定监护人与网点学校和少体校签订有关协议等。业余训练网点学校高中阶段招收的运动员平时训练由各网点学校教练组直接管理,体育局进行跟踪管理。通过教育局与体育局联合制订的就读优惠政策,教育大环境中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同时,拓宽了优秀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渠道。

2.2.2 运动项目网点学校学生运动员的训练和参赛情况

1)网点学校学生运动员的基本情况

图1 网点学校学生运动员年龄分布(n=128人)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是我国竞技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与保障,“发展”在哲学术语里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6]。对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就是优化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与相关事物之间关系的过程,是促进竞技后备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环境并与之和谐、提高白身存在价值的过程[7]。如1图所示,在所调查的128名学生运动员的情况来看,学生运动员起始的训练年龄从 8~16岁各年龄段都有,参差不齐,最早的是8 岁,仅有1人,最晚的是16岁,有6人次,起始训练年龄的分布主要在12~14 岁,在这一年龄分布范围的学生人数占到总人数比例的68.75%;调查的后备人才的年龄分布上,最小是12岁(1人次),年龄最大的是20岁(2人次),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15~18岁,占到总人数比例的73.44%;在本次调查的128名后备人才就读的年级分布上,有50%的运动员就读于高中,39.84%的运动员就读于初中,10.16%运动员就读于小学。

2)网点学校学生运动员的训练情况

在所调查的竞技后备人才培养学校中,除了温岭市少体校采用住、学、训“三集中”培养模式外,其他网点学校的“体教结合”模式均采用走训形式,采用“体教结合”网点学校项目的培养模式,由市体育局负责,教育局协作,有针对性地将竞技项目分散到具体的各大集镇的普通学校,而且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教学质量较好的乡镇进行合作,形成“学训一条龙”的培养方式,学校获得更优质的生源,也缓解了学训矛盾。后备人才竞技能力的提高必须以经年累月的训练时间为基础,在周训练时间和密度上,如表2所示,调查的学生运动员中,有59.78%的运动员每周保持5天的训练时间,有40.22%的运动员周训练时间达到6天及以上,由于后备人才的训练安排需与网点学校的上课时间协调安排,学生运动员每天训练的次数以2次为主,每次训练时间以1~2h为主。

表2 学生运动员训练基本情况

3)网点学校学生运动员的参赛情况

表3 学生运动员参赛级别人次及所占百分比

由表3所知,在本次调查的128名学生运动员中,运动员参赛率由高到低的排序为:市级比赛、校级比赛、省级比赛、国家级比赛,运动员在参与省、市、校级比赛中,以每年1~2次参赛为主,每年参加比赛次数3~4次的运动员比例较低,在省级和国家级比赛中每年参加比赛次数5~6次的运动员为0;在参与国家级比赛中,每年参与1~2次比赛的运动员比例为21.09%,3次以上的运动员仅有2.35%。运动员训练水平的提升,需要在训练中刻苦磨练,更要通过比赛进行锻炼和检验水平,运动员参与高水准的竞技赛事可以促进技战术水平的提高,缩短运动员的成才周期,得到更高水平的历练,有效地促进运动员综合竞技能力的提高。

2.3 温岭市“体教结合”项目网点学校学生运动员学习情况体育需要教育,教育也需要体育,二者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中国的体育要想全面发展,必须重视教育,体育也给教育部门施展才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8]。运动员在刻苦训练的同时,必须接受正规、制度化的学校教育,让运动员既能成为优秀的运动员,又能成为具备一定文化素质的学生,从而更好的促进运动员的社会化进程,避免出现单一人才的培养。

图3 影响网点学校学生运动员学习因素

竞技后备人才的培养是运动员竞技技能提升的同时注重其文化知识的掌握与积累的全面素质发展的过程,青少年运动员处在运动训练和文化学习的基础教育阶段,运动训练需要运动员付出时间和精力,文化课程的学习亦如此。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学生运动员在学习方面的主观能动性不足,如图3所示,有34.48%的运动员认为文化课基础差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另有21.55%和15.09%的运动员认为对学习兴趣的丧失及不良的学习习惯是导致自身文化课程学习困难的主要因素;在训练因素方面,主要集中在训练负荷过大所引起的运动员精力不足(13.79%)、训练的时间过长挤占学习时间(8.62%)2个方面;另外在其他因素中,主要涉及的是学生认为自身努力程度不足、教学因素等方面。

运动员的学习基础差和对学习的重视度不够也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在竞技后备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往往处于从属地位,使得文化教育难以得到保证,教练员、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与运动员所取得的成绩密切相关,重训练轻学习的现象比较严重,进一步激化了运动员学习和训练的矛盾。

表4 教练员基本情况调查(单位:%)

2.4 温岭市“体教结合”项目网点学校教练员队伍培养情况

2.4.1 网点学校教练员队伍基本情况调查如表4所示,在调查的32名教练员中,男教练员占83.3%,教练员的年龄以30~40岁为主,占总人数的55.6%,有研究表明30~45岁是教练员执教的黄金年龄段,30岁以下的教练员人数与40岁以上的教练员人数相同,教练员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在职称方面,温岭市教练员以初级、中级教练员为主,而且在工作年限方面,工作年限在10年以内的教练员占到总比例的66.7%,高级职称、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上的教练员人数偏少。

2.4.2 网点学校教练员在研讨、培训、科研能力方面的调查研究伴随着竞技体育训练水平和竞技比赛的高速发展,对教练员的教学与训练能力、技战术组织与创新能力、比赛组织与指挥能力、运动队管理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在相应提高。

图4 教练员在研讨、培训、科研能力调查(n=32)

科研能力是教练员执教能力的要素之一[10]。在对教练员的访谈中,有超过2/3的教练员意识到科研能力的重要性,教练员的发表期刊论文篇数可以较为直观地反映一名教练员的科研能力,如图4所示,32名教练员中,有21人每年发表论文篇数为0,仅有9名教练员每年有1-2篇的论文发表量,尽管教练员每年参加研讨和岗位培训的次数较多,但教练员在科研动手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拓展知识面、更新训练理念等方面存在不足。究其原因,可能与基层教练员自身理论基础差、缺乏训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总结以及概括能力有关。因此,应提高教练员培训和研讨的针对性,针对网点学校的教练员培训内容应以满足对竞技后备人才科学化培养实际效果为准则。

2.4.3 网点学校教练员的管理主教练负责运动队所有选材、训练和比赛等工作。主教练聘任后立即着手组建教练团队,选拔聘任相关专业教练和兼职教练(一般为网点学校的在职体育教师)。因为专业教练人事属性关系,他不承担学校功课,他们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和学习钻研时间,这样既有利于教练的专业发展,也有利于教练有更多的时间与队员生活学习训练在一起,从而因为丰厚的感情促进训练的有效性。主教练的聘任也是有周期性的,一般4年为一周期,每一周期结束后,体育局和教育局对其各方面成绩督导评估考核,考核合格才有继续聘任的资格。通过这样的周期考核,既促使主教练有了更强的责任意识,又保证了网点学校的项目特色正常发展。

2.5 “体教结合”背景下温岭市中小学学校体育的建设

2.5.1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具有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是推动体育教学、训练创新、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体育课程教学与训练质量的有效办法,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于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10]。温岭市网点学校在开发和推进校本体育课程建设中,注重结合可供利用的体育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些优势,不断促进校本体育课程的建设,例如:武术项目是箬横地区的传统项目,在箬横人民中有着广泛的传承,一些村落还保留着各自特色的祖传拳术,受父辈的影响,较多的青少年学生掌握了一些武术的基本动作和套路组合,2006年温岭市政府、温岭市体育局和教育局选定跆拳道项目作为箬横中学的特色项目进行开展,目前箬横中学自主创编了2套跆拳道教材,并在此基础上,创编了1套结合音乐的跆拳道操,网点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打破了传统的体育课程框架的束缚,在拓展体育教师教育活动空间的同时,可以激发体育教师的创新精神,最大限度地展现体育教师独特的教育智慧。

2.5.2 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体育首先是强身健体,但体育更是学校精神的主体,是积极进取的学校文化的主要载体,校园体育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继承、发展和传播的一种形式,区别于其他文化的主要表现是校园环境的特殊性,它是教育与学校体育交汇处生成的一种独特的校园文化现象,是以学生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综合体育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例如:乒乓球网点学校新河小学,借助乒乓球馆的装修,把大量的乒乓球知识普及在场馆周围,还把曾从学校走出去的奥运冠军吕林、世界冠军陈治平以及省市冠军的事迹挂在场馆墙壁上,通过这种场馆文化的熏陶,让全校学生了解乒乓球项目,爱上乒乓球项目,从而进一步推广和发展乒乓球项目。

2.5.3 学校特色的形成学校特色是一所学校有别于其他学校对教育校本化的理解与校本化的实践,并由此在学校整体风貌上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性,体教结合引进的体育项目,通过有效打造就很容易形成学校的品牌项目、特色文化[11-12]。由学校特色形成的学校体育文化的传承,是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灵魂所在,这种文化形成了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使学校全体成员在共同的办学价值观、行为准则和工作作风中个性化地实现育人目标。例如:跆拳道项目注重“礼义廉耻、百折不挠”的锻炼精神,提倡“以礼始、以礼终”的文明素养,温岭市箬横中学以“礼仪廉耻、忍让克己、百折不屈”作为座右铭,这种精神的感染,无形演变为全校学生对师长的鞠躬问好、文明尊重,这种德育传承将是学校的毕生财富。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温岭市提出了“区域构建业余训练体教结合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的发展思路,把体校的专业技术优势和基层学校的文化教育教学优势进行合理整合,在教育大环境中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同时,拓宽了优秀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渠道。

2)温岭市网点学校在推进学校校本体育课程、建设学校校园体育文化上,注重结合可供利用的体育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些优势,有效打造和形成了学校的项目品牌及特色文化,促进了学校体育的发展,对于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温岭市网点学校学生运动员学习和训练的矛盾虽然得到了缓解,但是学训矛盾依仍然是最现实且棘手的问题之一,教练员在科研动手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拓展知识面、更新训练理念等方面存在不足。

3.2 建议 1)进一步明确教育部门、体育部门的责任,完善网点学校人事管理制度,形成合力,通过合理、高效的制度供给,顺应温岭市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趋势的制度体系建设。

2)高度重视学生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弥补文化教育方面的缺失,构建运动员全面发展的保障体系,注重学生运动员的全面发展,避免社会单一人才的培养。

3)提升基层教练员的创新意识和科研动手能力,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促进业余训练项目在网点学校里得到良好的、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池建.再论竞技体育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 2002,25(6):728-730.

[2] 郑婕,陈志伟.“体教结合”的内涵解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 32(1):65-68.

[3] 黄香伯,周建梅.体教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模式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4,38(1):19-21.

[4] 马宣建.我国体教结合政策的形成与发展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9(2):1-5.

[5] 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 意 见 [EB/OL].http://www.sport.gov.cn/n10503/c838148/content.html,2017-12-06

[6] 池建.再论竞技体育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6):728-730.

[7] 钟秉枢.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及其可持续发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8] 刘萍萍.我国羽毛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6.

[9] 冯建中.大力推进"体教结合"--在清华大学《体教结合:国家视野中的认识与行动》高层论坛上的发言[J] 体育科学,2005,25(2):3.

[10] 潘永芝,吴飞,刘国斌.对高水平乒乓球教练员能力结构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5):692-693.

[11] 刘登珲.专业化校本课程设计方案的关键特征及其实现——以140份全国大赛获奖作品为分析对象[J].中国教育学刊,2016(7):56-62.

[12] 孙孔懿.学校特色的内涵与本源[J].教育导刊,1997(z1):46-49.

[13] 彭钢.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形成学校特色[J].教育发展究 ,2008(2):25-29.

猜你喜欢

体教结合温岭市体教
体教融合: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协同治理
关工群聊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教融合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诉求
致兔子
穿靴子的蜘蛛
体教结合“一条龙式服务”模式探索
“智慧水务”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发展校园足球现存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