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啦啦操与校园体育活动的互动与互融探析

2017-05-04陶成武周建社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7年12期
关键词:互融事物校园

陶成武 ,周建社

(1.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2;2.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00)

啦啦操运动在“一校一球一操”与“一校一品”建设中的率先垂范,使其在学校的推广普及得到迅速发展。截止2016年5月底,全国超过3万所学校开展或普及了啦啦操,影响运动人口达到2 000万,每年有近6万名学生参加各类啦啦操比赛[1]。啦啦操运动起源于美国,于1998年引入中国[2]。它已由最初的为学校体育竞赛加油助威的“附属物”,衍生成了融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与娱乐于一体的独立体育运动项目,并进入到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课程、体育竞赛、体育表演、大课间等体育活动之中。啦啦操作为校园体育活动,其蕴育的加油助威与表演的附属性质,使其与其他校园体育活动产生了积极共鸣。突破当下啦啦操以本体发展为主的狭隘视域,创新性还原其与他物互动融合的发展历史,从其底蕴的深度与价值的广度探索其发展性“回归”,是实现啦啦操在学校深度推广普及与内涵式发展的整体需求。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以啦啦操与校园体育活动的互动与互融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以中国知网(CNKI)为主要资料搜索平台,以“啦啦操”“体育活动”为关键词,检索了相关的学术论文与文献资料,从中筛选出与啦啦操相关的学术论文29篇,体育活动相关学术论文11篇,查阅了专著1部,教材2部,以及搜集了有关文化学、现象学、历史学的相关学术论文21篇,进行了重点研读;运用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在国家体育总局网站、中国啦啦操官方网站、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网站等,搜集了全国举办的各类啦啦操活动的文献资料与现实数据。针对以上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与分析,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1.2.2 实地考察法作者深入啦啦操推广工作一线3年,参与和见证了国内各种啦啦操培训、赛事组织,以及啦啦操进校园的组织实施工作。实地指导与观摩了麓山滨江实验学校、盼盼小学、长沙市一中新华都学校、湘府中学等大课间啦啦操的编排与表演,考察了长沙师范学院、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的啦啦操在篮球比赛、学校运动会中表演的情况,以及学校啦啦操队与俱乐部的建设情况,对其内容、组织形式与活动特点等有了较为客观的了解。

2 啦啦操与校园体育活动互动融合的溯本求源

追寻事物的根本,探究事物的起源,是深度挖掘事物内涵与本质的重要途径。事物源起的现实状态,以及发展过程的演变始终与其本源文化有着某种内在联系。文化是人类普遍认可与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感性上的知识与经验的升华。推进啦啦操与校园体育活动的互动融合发展是对其本源文化的深化与升华,也是其项目本质属性的客观呈现与理性传承。啦啦操缘起于校园体育竞赛的历史渊源,以及后来自我重塑的集健身、休闲与娱乐于一体的价值属性,无论是其发展理念,还是组织形式,亦或是价值体现,均构筑在其本源文化的视域与形态之中。

2.1 互助共生——项目源起的历史姻缘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也是对当下事物发展的映射。溯源啦啦操的原始形态,是从过去的现实中寻求其本源文化的路径所在。现代啦啦操的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80年代的美国校园里,最初是为大学橄榄球比赛加油与呐喊助威的活动,后来逐渐延伸到篮球、足球等其他体育竞赛活动中[3]。至20世纪,随着啦啦操表演内容与表演形式的日渐丰富,以及所展示的青春活力与健康向上的精神意蕴,受到了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喜爱,逐渐成为了美国大学校园里风靡的体育运动。从源起的场域分析,啦啦操首先孕育在学校这一特定的文化场所,与校园文化、育人文化互动发展;从源起的形式分析,它衍生于校园体育竞赛,呈现为加油助威或表演活动的学校啦啦队或协会;从源起的价值分析,外显的是青春活力与健康向上的精神意蕴,内隐的是健康人格与价值观的情感塑造。可见,就其源头而言,啦啦操与校园体育活动的互动融合发展有着不解之缘,从竞赛衍生到互助共生,从文化的碰撞到交融互荣,积淀了其互助共赢与共商发展的历史情怀。

2.2 互助共荣——项目本质的共生属性属性是对一个事物的抽象刻画,包括事物所呈现出来的性质与关系。啦啦操的属性是对其自身性质与内在关系,以及在练习、比赛、表演或助威的过程中所呈现的基本特征进行的抽象描绘与刻画。啦啦操内涵的“团队、时尚、活力”的项目文化特征,以及外显的竞技表演、健身塑心、休闲娱乐等效用价值,使其本身能独立作为校园体育活动内容之外,其呈现的文化内涵与表现形式和其他校园体育活动也形成了某种内在联系。1)啦啦操本身蕴育的团队文化、青春文化、健身文化与休闲文化,使其本身成为了校园体育活动文化的内容之一,与校园体育活动形成了文化的互融;2)啦啦操呈现的加油助威与附属表演的活动形式,使其能共生于他物,与其它校园体育活动形成了形式的互动;3)啦啦操简单易行的“操化式”练习内容与组织形式,使其普适于各级各类学生,与校园体育活动的大众性需求形成了内在共鸣。可见,啦啦操内在文化本源与外显效用价值的共生性质与本质特点,促成了其与校园体育活动主旨——“育体、育心”的互动与互融。

3 啦啦操与校园体育活动互动融合的现实基础

事物的发展与变化,与事物之间以及事物与环境之间总是有着某种内在联系,文化与其环境相互影响与作用,互为因果[4],通常也与其所处的历时背景与现实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国家政策往往是特定历史时期事物发展的导向标,反应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社会需求体现的是事物发展的应景需要,反应的是特定历史时期事物的本源与现时环境的适应和愿景发展的诉求;客观存在是事物发展的现实状况,反应了国家意志和应景需要的实现程度。啦啦操与校园体育活动互动融合的微观促动与宏观政策推动、中观社会需求的整体一脉相承,既是统治阶级利益与意志的实践之举,也是中观现实需求的应景之求,更是微观项目发展的实质所需。

3.1 宏观政策促动——促进多元发展国家政策是推进事物发展的重要保障,它构筑了事物发展的制度环境,是事物在特定时期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5]。啦啦操于1998年伴随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兴起于校园,首先起源于学校的体育竞赛,滋生于学校体育的活动平台,孕育于高校的育人场域。自此以后,无论是国家体育健身事业的发展,还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改革与促进,国家均给予了大力的政策支持(表1),营造了良好的政策与制度环境,逐渐形成了组织主体多元、活动内容丰富、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园体育活动实施环境。啦啦操作为校园体育活动的内容,伴随其历史机遇取得了快速发展。1)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它从看台的加油助威或体育表演,走向了场地竞赛、场地表演、健身锻炼等多种形式,并成为了独立自主的体育运动项目;2)就其价值属性而言,它从源起时的“鼓舞、团队”的“塑心”功能,逐渐向“育心、育体”的多元结合体转变;3)就其管理组织而言,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以下简称“体操中心”)开始推广啦啦操,打破了单一的“两操协会”发展模式,注入了新的血液与发展理念。啦啦操与校园体育活动的互动融合发展,是国家政策推动与具体措施执行下的实在物,奠基了其长远发展的政策基础。

3.2 中观现实需求——促进理性发展现象即人类理性本身,没有经过人类理性的现象是不存在的[6]。啦啦操与校园体育活动的互动融合发展是人类在理性认识、价值需求与社会环境逐步转变的现实诉求,它从认知、思想、行为上诉诸于人类本身的发展。首先,近年来校园体操在竞技性体操方面的“冷落”,或者说向大众性体操的转型发展,无不与1982年竞技体操项目在《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中取消,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倡导“快乐体育、成功体育、阳光体育、娱乐体育、终身体育”等新理念、新举措的理性认知紧密联系[7]。其次,基于传统竞技性体操高危、易伤、难度大的外在表现,时值校园体操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参与群体,新兴的集群众性、健身性与娱乐性于一体的“非竞技”大众性体操更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家长的“安全”思想需求[8]。最后,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逐渐从过去单纯的“强体”需求向“娱乐健身、轻松健心”的健身行为转变[9],使“难、累、乏”的传统竞技性体操遭遇冷落,“易、雅、娱”的新兴大众性体操悄然兴起。啦啦操作为融健身、休闲与娱乐于一体的大众性体操项目,正是孕育与生长在其应景需求的社会环境与校园现实之中,使其逐渐成为了校园体育活动中的新宠。

3.3 微观客观存在——促进现实发展现实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或事实解释,是真实的即时物。面向事实本身,直观事物的本质,是事物发展应遵循的基本规律。啦啦操与校园体育活动的互动融合不仅在宏观政策上得到了大力支持,而且在具体操作上也形成相应的实践经验与事实典范。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2014年11月提出的“一校一球一操”的学校体育发展理念[10],在江苏省江阴市、南京雨花外国语小学、陕西师范大学奥林匹克花园学校等,实现了啦啦操与校园足球的捆绑进校园,形成了“生龙活虎踢足球,活力四射跳啦啦”的特色校园体育文化,引领着校园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11]。2014年教育部体卫艺司提出的“一校一品”校园体育建设[12],也在啦啦操与校园足球的融合发展中取得了率先垂范。2015年10月18-19日在郑州金水区举行的“全国青少年足球工作会议暨全国中小学‘校园啦啦操’汇报展演”活动中,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国家体育总局体操管理中心副主任缪仲一,中国教科院体卫艺发展中心主任吴键,以及各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各省啦啦操委员会、各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管理办公室负责人和全国足球、啦啦操特色学校校长近1 500人,共同观摩了从全国选拔的33支“校园啦啦操队”的精彩展示与汇报[13]。从实践经验分析,啦啦操与校园体育活动互动融合的表现形式主要是自我实现与寄予他物。自我实现的活动形式包括课间啦啦操、啦啦操比赛、啦啦操俱乐部或运动队等;寄予他物的活动形式主要包括在足球、篮球、校运会等体育比赛中进行表演或加油助威。

表1 1998年以来与学校体育工作相关国家发布或执行的部分文件

4 啦啦操与校园体育活动互动融合的愿景思考

啦啦操作为校园体育活动内容,其蕴育的共生底蕴与附属性质需要其与其他校园体育活动形成互助共荣的发展愿景。这是其本源回归的现实需求,也是其价值再塑的客观要求,更是其推广普及横向拓宽的重要举措。啦啦操与校园体育活动要在理念与文化、目标与价值,以及内容与形式上形成互动与互融,以致从其“神”的修为,到“行”的表现,塑造其内涵互动与形式互融的项目文化与价值属性。

4.1 发展理念互动与项目文化互融理念是客观事实的本质性反映,是事物内性的外表特征[14]。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它是由人类社会与历史长期发展的积淀物,是对客观世界感性上的知识与经验的升华[15]。啦啦操与校园体育活动的互动融合发展要体现其事物发展本质属性的互动与文化形态的互融。首先,啦啦操的发展是以“团队、时尚、活力”为思想引领,以健身塑心与休闲娱乐为行动纲领,这种本质性的意蕴与校园体育活动的内在属性要形成互动。1)啦啦操要充分利用校园体育活动呈现的集体性、青春性等特性,互动于其团队性与时尚性的内涵本质,促进其思想引领的积极共鸣;2)啦啦操要充分利用校园体育活动提供的育人、健身等活动平台,互动于其健身塑心与休闲娱乐的效用理想,促进其行动纲领的适时统一。其次,啦啦操呈现的健身文化、团队文化与时尚文化要与校园体育活动蕴育的“健身、教育、审美”[16]等校园体育文化形成互融。1)啦啦操表现的“操化式”的动作结构与简单易行的组织形式,可与校园体育活动中的健身文化相融合,形成外显普适性的校园体育活动;2)啦啦操蕴育的团队协作精神与积极向上风貌,可与校园体育活动中的育人文化相融合,形成内隐塑心性的校园体育活动;3)啦啦操呈现的时尚流行的动作风格与青春活力的表演形式,可与校园体育活动中的审美文化相融合,形成蕴含艺术性的校园体育活动。理念互动与文化互融需要项目性质与活动主旨之间产生“形”与“神”的化学反应,才能使其物化的理念上升到文化的常态。

4.2 实践目的互动与效用价值互融目的是指行为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借助意识与观念的中介作用,预先设想的行为和结果,它反映了行为主体对客观事物的实践关系[17]。价值是满足主客体之间的一种效用、效益或效应关系[18]。啦啦操与校园体育活动的目的互动与价值互融要体现载体与平台间的实践关系与效用关系。首先,啦啦操作为校园体育活动的载体,其实践目的要服务于校园体育活动的宗旨。开展啦啦操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团结协作意识、倡导拼搏进取精神,以及展示民族文化内涵和营造赛场文化环境等[2],要与以提升运动技能、增进体质健康、涵养健全人格与培育体育意识等为主要目的的校园体育活动,形成体质健康促进与精神涵养提升的积极互动,充分发挥啦啦操的普适性与文化性的项目特点。其次,校园体育活动作为啦啦操组织实施的功能性平台,其整体导向要尊重啦啦操的效用价值。啦啦操的教育价值包括身心健康促进、团队精神熔炼、创新能力培养与艺术审美提升等[19],要与校园体育活动的激励、竞争、人文、健康与审美价值等[20],形成效用与效应的主动互融,充分发挥啦啦操“育体、育心”的价值属性与本质功能。啦啦操与校园体育活动的目的互动与价值互融呈现的是本体间的个性互动与共性互融,从项目个性的正向发展与深度蕴育,丰富校园体育活动的价值与功能。

4.3 活动内容互动与组织形式互融内容指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指事物内在要素的结构或表现方式,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21]。啦啦操依据练习场地可分为场地啦啦操与看台啦啦操,依据其动作特点可分为技巧啦啦操与舞蹈啦啦操[22],其呈现的形式主要包括竞赛表演、教学训练、健身休闲与加油助威等。啦啦操与校园体育活动内容的互动与组织形式的互融要体现其内容结构与形式表现的内在关系。首先,啦啦操的内容在动作结构、技术风格与效用价值的具体呈现,可以与校园体育活动内容涵盖的技能教学与训练、竞赛组织与表演、健身休闲与娱乐等形成互动。1)啦啦操作为校园体育活动,可以着力打造与其相关的教学训练、运动竞赛与健身锻炼等本体性的校园体育活动;2)结合啦啦操具有加油助威与表演的“附属物”特性,可以着力促进其与其他校园体育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与娱乐等活动的互动发展,如融入学校篮球赛、足球赛、运动会等的加油助威与表演。其次,啦啦操呈现的教学训练、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与加油助威等形式,要与校园体育活动呈现的体育课程教学、运动队或俱乐部、课外体育活动,以及学校运动会与单项比赛等形成互融,锻造出啦啦操课程、啦啦操队或俱乐部、课间啦啦操、啦啦操比赛或综合性比赛等。啦啦操与校园体育活动的内容互动与形式互融呈现的是其动作结构的功能性互动与活动过程的本质性互融,是从项目价值的深度挖掘与适时拓宽,丰富校园体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5 结 论

啦啦操作为校园体育活动的本身,因其外显的普适性与互动性,以及其源起的附属性,促使其与当下的其他校园体育活动产生了积极共鸣。啦啦操与校园体育活动的互动融合是“物”与“悟”的融合,它们外显的是活动平台与载体的彼我物化,内隐的是运动文化与育人文化的自我领悟,塑造的是以育人为主旨的校园体育文化。啦啦操与校园体育活动的互动融合不仅要重视其本体活动与形式的纵深发展,而且要充分挖掘其附属形式的横向拓宽,甚至还需要放眼“跨界”与非体育活动的互动交流,使其真正从线的长度逐渐走向面的宽度,力争惠及到每一个学生。

参考文献:

[1] CCA啦啦操官方网站[EB/OL].http://www.ccachina.org/cms_contentview_id_42485,2017-10-26.

[2] 马鸿韬.啦啦操运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黄楚姬.啦啦操的概述与编排[J].体育科技,2003,24(2):40-43.

[4] Julian H.Steward.Theory of Culture Change[M].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95.

[5] 360百科.政策 [EB/OL].http://baike.so.com/doc/5414341-5652483.html,2017-10-26.

[6] 360百科.现象学[EB/OL].http://baike.so.com/doc/5331271-5566508.html,2017-10-26.

[7] 周怀球,刘邦华.没落的贵族运动何处去——谈中国学校体操教育的兴衰与振兴[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18(11):21-23.

[8] 郭春红,王文生.世界体操节的创立与发展对普及中国体操运动的启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1):115-118.

[9] 张允蚌.我国学校体操教学现状的社会学分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21(5):78-79.

[10] 人民网.江阴试点“足球啦啦操”建百余支学生球队育人才[EB/OL].http://sports.people.com.cn/n/2014/1011/c22176-25814834.html,2014-10-11.

[11] 江阴网.政府:首创“一校一球一操”模式 助力校 园 足 球 发 展[EB/OL].http://www.cnjsjy.cn/centent/2015-03/06/content_278998.htm,2015-03-06.

[12] 中国政府网.关于报送“一校一品”体育特色建设情况的函 [EB/OL].http://www.moe.edu.cn/s78/A17/A17_gggs/A17_sjhj/201402/t20140225_164577.html,2014-01-30.

[13] 搜狐体育.全国中小学校园啦啦操展演在郑州市金水区举行[EB/OL].http://sports.sohu.com/20151019/n423587556.shtml,2015-10-19.

[14] 百度百科. 理念 [EB/OL].http://baike.baidu.com/item/理念/1189315,2017-10-26.

[15] 百度百科.文化 [EB/OL].http://baike.baidu.com/subview/3537/6927833.htm,2017-10-26.

[16] 马万凤,徐金华,夏小平,等.试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其功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4):508-510.

[17] 百度百科.目的[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652289.htm,2017-10-26.

[18] 百度百科.价值 [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价值 /12756903?fr=aladdin,2017-10-26.

[19] 孟凡花.校园啦啦操教育价值与课程化实施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6,15(4):103-106.

[20] 程一辉,庄志勇,苏振南.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价值取向与建设性对策[J].体育与科学,2007,28(3):91-93.

[21] 百度百科.内容与形式[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内容与形式,2017-10-26.

[22] 李艳翎,胡湘,龙建新.啦啦操[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互融事物校园
美好的事物
另一种事物(组诗)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中职教师师德师风与教育教学“互融”“互促”的常态化建设
南北派竹笛彼此相借鉴分流与互融并行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