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腧穴热敏化悬灸辅助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效果观察

2017-05-03苏强冯丽丽钱薇郭彦层宋杰孙令军

山东医药 2017年10期
关键词:腧穴综合征血清

苏强,冯丽丽,钱薇,郭彦层,宋杰,孙令军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南宁530011)

腧穴热敏化悬灸辅助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效果观察

苏强,冯丽丽,钱薇,郭彦层,宋杰,孙令军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南宁530011)

目的 观察腧穴热敏化悬灸辅助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效果,及其对患者血清脑肠肽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乙酰胆碱(Ach)、生长抑素(SS)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80例IBS-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口服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观察组另予腧穴热敏化悬灸辅助治疗,6 d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治疗前后行临床症状评分判断临床疗效,取静脉血检测血清SP、VIP、Ach、SS,评价并记录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85.0%,高于对照组的67.5%(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SP、VIP、Ach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血清SS水平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腧穴热敏化悬灸辅助治疗IBS-D患者,可通过降低血清SP、VIP、Ach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肠易激综合征;热敏灸;脑肠肽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乙酰胆碱;生长抑素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和(或)大便性状异常为主要症状,属于中医“泄泻”“腹痛”范畴[1]。流行病学报道,西方国家人群患病率为10%~15%[2],中国人群患病率估计在10%[3];其中25%以上的患者为此而就诊,每年花费高额的医疗费用[4~8]。IBS-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确,与胃肠激素有一定关系,如脑肠肽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乙酰胆碱(Ach)、生长抑素(SS)等。目前,现代医学并无特效治疗方法,但中医药对该病具有一定优势。2014年3月~2015年3月,我们采用腧穴热敏化悬灸辅助治疗IBS-D患者,观察其治疗效果,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纳入标准:①符合西医IBS-D的诊断标准[9];②符合中医泄泻诊断标准[10];③符合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肝郁脾虚证;④年龄18~65岁;⑤均行电子结肠镜检查排除恶性肿瘤。排除标准:①病程不足6个月;②患有其他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④合并心血管、脑血管、肝肾或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⑤精神病患者。收集同期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脾胃病科就诊的IBS-D患者80例,男26例、女54例,年龄18~65岁,病程0.5~10年。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P均>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口服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2粒/次,3次/d。观察组另予腧穴热敏化悬灸辅助治疗:①热敏腧穴的探查:在患者腹部、腰骶部、小腿外侧的关元、天枢、大肠俞、命门、足三里等穴区及其附近,通过艾条悬灸;出现以下1种及以上灸感可确定该腧穴已发生热敏化: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热或微热远部热,表面不热或微热深部热,施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胀、麻、痛等非热感等,标记热敏腧穴。②施灸方法:每次取2~3个热敏腧穴,先行回旋灸2 min温通局部气血,继以雀啄灸1 min加强热敏化,循经往返灸2 min激发经气,再施以温和灸发动感传、开通经络。③施灸剂量:最佳剂量以每穴完成热敏态转化为消敏态为准,每天治疗1次。上述治疗6 d为1个疗程,疗程间间隔1 d,共治疗4个疗程。

1.3 疗效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治疗前后观察主要症状积分:①腹痛和腹部不适症状评分:没有疼痛或一过性疼痛,计0分;偶尔疼痛和腹部不适,对日常生活略有影响,计1分;持续疼痛和腹部不适,需要治疗,对日常生活有较大影响,计2分;剧烈疼痛和腹部不适,不能从事日常生活工作,计3分。②腹胀症状评分:没有腹胀或一过性腹胀,计0分;偶尔腹胀,时间较短暂,计1分;频发的较长时间腹胀,穿着宽松衣裤可缓解,计2分;持续腹胀,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计3分。③排便次数评分:1次/d计0分,2~3次/d计1分;4~5次/d计2分;﹥5次/d计3分。④稀便症状评分:正常,计0分;有一点稀,计1分;糊状,计2分;水样便,计3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9]中制定的疗效评价标准:临床痊愈为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症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为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症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为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症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为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症候积分减少不足30%。

1.4 血清胃肠激素检测 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 8 mL,离心后取血清于-80 ℃保存待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SP、VIP、Ach、SS,按照试剂盒要求步骤操作。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痊愈5例、显效18例、有效1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5.0%,对照组临床痊愈2例、显效15例、有效10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67.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SP、VIP、Ach、SS水平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SP、VIP、Ach、SS水平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寒冷刺激、劳累或情志因素致脏腑失和、气机升降失常,形成脾虚、寒凝、气滞而致IBS-D,与“大肠泄”“痛泄”关系最为密切,精神神经症状严重者,属于“郁证”。历代医籍对本病论述甚详,名称亦颇多。《内经》史称为“泄”,如“濡泄“洞泄”“飧泄”等。《难经》有五泄之分,汉唐方书多称“下利”,宋代以后统称“泄泻”。从病变的部位来看,虽病在大肠,但关键病变脏腑在脾胃,此外尚与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所谓脾主运化、升清,脾气健运,则脏腑功能强;反之,脾气虚则脾不生清,健运失司,而发为泄泻。由于“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所以泄泻的主要病机在于脾胃失调,脾虚湿盛是其关键。

腧穴热敏化悬灸是以经络理论为指导,采用艾条温和灸体表的热敏化腧穴,激发经络感传,促进经气运行以使气至病所,从而提高临床疗效的一项全新的艾灸疗法[11]。临床研究发现,人体的腧穴存在敏化与静息两种状态。人体在发生疾病时能使自身的腧穴发生敏化,腧穴敏化的类型多种多样,而腧穴热敏化是一种新类型。腧穴热敏化的特征是呈现透热、扩热、传热、表面不热深部热、局部不热远部热、非热觉(如酸、麻、胀觉)等奇异现象,这些腧穴就称为热敏穴位。处于敏化态的腧穴对外界相关刺激呈现“小刺激大反应”,尤其对艾热异常敏感,灸之后临床疗效可以明显提高。本研究中关元穴属任脉,小肠募穴,乃肝、脾、肾三经交会穴,善疏肝健脾温肾;天枢穴,大肠募穴,胃经要穴,大肠经气聚集之处,可涩肠止泻、温阳固脱;大肠俞,大肠之背俞穴,善调肠止泻;命门穴为先天精气汇聚之处,可温阳固本止泻;足三里穴,乃胃腑的下合穴,最常用于脾胃病的治疗,故无论寒热虚实之泄泻皆可运用。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4周结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热敏灸疗法在改善IBS-D患者主要临床症状腹痛、腹胀、排便次数及稀便方面较口服西药效果更佳。

IBS肠道功能紊乱可能有多种原因,主要与肠道刺激、神经、精神等因素相关。近年研究表明,部分胃肠道激素释放的增加也参与了此过程。SP为11个氨基酸的肽,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系统,是连接中枢系统和免疫系统的信号传导分子。其在IBS发病的应激、肠道感染、内脏敏感性增高及与之相关的神经免疫内分泌机制中均发挥作用。研究表明,IBS腹痛的症状可能与之密切相关[12],可通过促进SP的释放而有利于痛信号的传递,加快结肠的运动,导致排便次数增多[13]。VIP属于非胆碱能非肾上腺素能物质,由28个氨基酸残基所组成,具有抑制胃肠道环形平滑肌的作用。许惠娟等[14]报道,与正常组比较,IBS-D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中的VIP与VPAC1表达量显著增高,可能导致IBS-D模型大鼠产生腹泻的原因之一。Ach是由胆碱和乙酰辅酶在胆碱乙酰转移酶的催化作用下合成的,作为胆碱能神经释放的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可兴奋胃肠道,使其收缩幅度、张力增加,胃肠道平滑肌蠕动增加,并能促进胃肠道分泌,导致恶心、呕吐、腹痛及排便异常等症状。朱永苹等[15]研究发现,IBS-D患者空腹血浆Ach水平异常升高,可能是诱发IBS-D的原因之一。SS是一种14氨基肽,由胰岛、胃、肠黏膜D细胞分泌,能够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同时具有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双重作用。赵志忠等[16]研究表明,IBS患者结肠黏膜SS表达异常,提示SS可能参与胃肠道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的调节。本研究结果表明,热敏灸疗法通过热敏灸点与脏腑络脉的密切联系,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基础上使IBS-D患者血清SP、VIP、Ach水平均有降低,但对SS水平影响不明显。由此推断,腧穴热敏化悬灸疗法通过降低IBS-D患者血清SP、VIP、Ach水平,从而改善肠道敏感性,可能是治疗该病的部分作用机制。

[1] 张声生,李乾构,魏玮,等.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7):1062-1065.

[2] Spinelli A.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J]. Clin Drug Invest, 2007,27(1):15-33.

[3] Liu J, Hou X. A review of th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nvestigation on epidemiology, pathogenesis and pathophysiology in China [J]. J Gastr Hep, 2011,26(3):88-93.

[4] Chang FY, Lu CL, Chen TS. The current prevalence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n Asia[J]. J Neurogastroenterol Motil, 2010,16(4):389-400.

[5] Tort S, Balboa A, Marzo M, et 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6,29(8):467-521.

[6] Leong SA, Barghout V, Birnbaum HG, et al.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 US employer perspective [J]. Arch Intern Med, 2003,163(8):929-935.

[7] Inadomi JM, Fennerty MB, Bjorkman D. Systematic review: the economic impact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J].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03,18(7):671-682.

[8] 王子恺,杨云生.肠道微生物与肠易激综合征[J].中华内科杂志,2013,52(3):245-247.

[9] Longstreth GF, Thompson WG, Chey WD, et al. Functional bowel disorders [J]. Gastroenterology, 2006,130(5):1480-1491.

[10]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9-143.

[11] 陈日新,康明非.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3.

[12] 宋亚璐,张梦宇,杨莹,等.健脾安肠丸对D-IBS大鼠模型血浆VIP、P物质水平的影响[J].安徽医药,2016,20(9):1626-1629.

[13] Zhen ZL, Xiao JY, Wei JT, et al. Comparative 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n the expression of substance P and 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in patients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J]. J Tradit Chin Med, 2015,35(4):402-410.

[14] 许惠娟,滕超,钱永清,等.痛泻要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结肠组织血管活性肽及受体1表达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2):268-270.

[15] 朱永苹,林寿宁,杨秀静,等.水疗一号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血清中乙酰胆碱和血管活性肠肽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8):1658-1660.

[16] 赵志忠,王俊平.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结肠黏膜血管活性肠肽生长抑素的表达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2(1):45-46.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研项目(Z2014139);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医药科技专项(GZLC16-21);广西中医药大学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5LX031)。

孙令军(E-mail: 491982943@qq.com)

10.3969/j.issn.1002-266X.2017.10.016

R574

B

1002-266X(2017)10-0049-03

2016-10-23)

猜你喜欢

腧穴综合征血清
SAPHO综合征99mTc-MDP及18F-FDG代谢不匹配1例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针刀松解颈周腧穴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Chandler综合征1例
Meigs综合征伴血清CA-125水平升高1例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血清IgE、IL-5及HMGB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考前综合征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预防和控制
《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月经病的“同功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