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身:从聆听学生的课堂话语开始

2017-05-03杨卉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7年4期
关键词:夹竹桃自然段话语

杨卉

【背景】

在校教学研究周上,我执教了六年级的一篇课文《夹竹桃》,课堂上学生们发言踊跃,都能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顺畅地表达,因此,课堂上高频率地出现了“老师,我还要说!”这样的话语。下课铃响了,一位听课老师拉着我,直竖大拇指:“你平时是怎么训练学生的?同学们抢着要发言,更关键的是每个人说得都很精彩!”

赞美之词,自然让人高兴,这可是對课堂教学的褒奖啊!但是说实在的,这些溢美之词又如同一剂强心针,让我的心猛然抽动了一下。因为,只有我自己才知道,课堂上同学们的发言绝大多数都不是我的预设。真相是,他们的回答已经超出了我预设的范围。回到办公室,我陷入了沉思,我决定好好回忆一下,认真去“听听”同学们的课堂话语。

【案例】

【课堂话语1】我有我的关注

师:季羡林先生是如何用文字来呈现夹竹桃韧性的呢?请默读文章第4自然段,留意文字表达方式,用笔圈画并写出批注。

(学生埋头阅读,用笔圈注。教师巡视,留意学生的关注点)

师: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发现吧。

(学生纷纷举手)

生:我关注到的是课文第4自然段开头的“然而”一词,很显然,这是个过渡的词语,轻松自然地将描写镜头转换到了夹竹桃上来。

师:你的关注点很别致,说明你是个细心的孩子。

(显然学生没有按照预设进行交流,但教师给予了热情鼓励)

生:我要继续补充,在开头这句话里,我关注到了“一声不响”与“悄悄”,这两个词语写出了夹竹桃的低调,与第3自然段各种花的迎风怒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师:你很会读书,前后对比读,才有了如此鲜明的感受,真好。

(学生面露喜色地坐下,教师示意继续交流)

生:在这句话里,我关注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语言现象。(学生朗读:“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败了又开,黄了又长。我发现,前后两个短语表达的意思是相近的,但作者没有一个词语是重复的。

(同学们自发鼓掌)

师:你发现的语言现象很有研究价值,让我们为他敏锐的观察力再次鼓掌。

(学生在掌声中高兴地点了点头)

【课堂话语2】我有我的理解

师:继续交流我们的发现,一起分享你的理解。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不大清楚。(一学生突然举手提问,刚刚讨论热烈的课堂气氛,瞬间凝固了)在第4自然段的第2句话中,作者写道“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我不清楚作者为什么不提冬天,难道是因为夹竹桃在冬天也和其他花一样凋谢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窃窃私语起来)

师:你很善于提问题,说明你真是个善于思考的学生。谁能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把问题抛给了全班学生,选择了适时的“让位”)

生:我认为作者写春、夏、秋三个季节,只是为了告诉我们这三季是百花的繁盛期,虽没写冬季,但是,我们知道冬季夹竹桃依然常绿,生机勃勃。作者这样是有意不写,不是忘记了。

师:有意不写,就是作者有心的表达。

生:我的感受是,夹竹桃是一种极具韧性的花,它不像有的花娇生惯养,而是顽强怒放,它遇到了挫折没有放弃,遭到打击也没有退缩。

师:你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见了夹竹桃的韧性。

生:我发现作者似乎写的不只是夹竹桃,而是那些在发展期不骄傲,在高潮期不自大,在衰败期不气馁,在低谷期依然发奋向上的人。

生:我同意他的观点,如果用一个历史人物来形容像夹竹桃这样的人,我就想到了曹操,虽然遭遇过失败,却依然微笑面对。

师:由“花”想到“人”,你很有自己的见解。(提问的学生频频点头,在“生教生”的氛围中,问题迎刃而解)

【课堂话语三】我有我的想象

师: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读读课文第5自然段,寻找那些带给你奇妙想象力的语句。

(学生朗读,动笔勾画相关句子)

生:“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读这句时,我感觉到自己已经被包裹在这浓烈的香气中了,就连蹲在我身旁的小花猫也被迷醉了眼睛。

师:真好!(教师微微眯起眼)我真愿意自己就是那只被迷醉了眼的小花猫。

(学生兴奋地点点头,眼睛里闪烁着光芒)

生:“地图、池塘、墨竹”这些引发了季羡林遐想的事物,我想一定和季老的生活经历有关,所以,当季老闭上眼睛,那些曾经熟悉的事物便出现在了眼前。

师:因为记忆犹新,所以久久不忘。你真是季羡林先生的知己。

生: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看见了这样一幅画:高墙外,月光下,夹竹桃静静地傲放着。一阵轻风拂过,它随风摇曳,有一种仙风道骨之感,如一位仙人,在这小庭院里小憩。

(该生说完,全班学生热烈地鼓起了掌)

师:想象力真的很神奇,它不仅可以让我们闻花香,见花影,还能悟花情,季羡林先生的文字简直太美妙了。

(和着舒缓的音乐,学生朗读描写月下夹竹桃的相关段落)

【分析】

在本案例中,“我有我的关注”“我有我的理解”“我有我的想象”这三句标志性的课堂话语,掷地有声。这三句话其实共同表达了一个意思,那就是对课文,“我有我的解读”。

对文本,我当然希望同学们有自己的理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问题是,我们的教学过于关注标准化答案的积习已久,说一样的话,写一样的答案,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被遮蔽了。但这节课,学生冷不丁地开启了个性解读模式,我着实有些招架不住。好在,我一直以来在教学上还有一些儿童本位的学术自觉,我接住了学生的“招”,促成了学生的新知。

然而,我不能总是处于被动状态,而要化被动为主动;我不能指望学生个性解读的灵光一现,而要促成他们新知的源源不绝;教学上,我不能只是自得于见招拆招的小聪明,而要有主动变招、求新求变的大智慧。究竟怎么改变,才能变“要他说”为“我要说”,帮助学生找回、促进属于自己的个性解读呢?结合本案例,我認为有这样三个办法:

1. 从教师变成学生:潜心理解。这里的“心”,指的是教师的一颗理解之心。所谓“潜心理解”,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学生的个性解读,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儿童的视角去解读文本,以儿童的“耳朵”去倾听不同的解读。只有教师以学生的身份,才能够真正发现学生的个性解读所表现出的问题,同时也对进一步引导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案例1”中,教师在学生批注完毕进行交流时,一学生并未从预设的常规切入点入手进行交流,而是关注到了文本开头极不起眼的“然而”二字,谈及了这样的开头对文本的内容承接所起到的作用。虽然这样的个性“关注”,如同风乍起被吹皱的一池春水,表面似“搅局”,但实则为契机。此时的教师更应该站在理解学生的角度,肯定学生的发现、关注和解读。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问题的讨论,此时教师的身份由“师”变成了“生”,“站”在学生中间,聆听来自不同方面的声音,恰当地点拨,适时地鼓励,让学生在被理解、被欣赏的愉悦心情中,获得新的感悟和体验,最终达成课堂教与学的“最美和声”。

通过学生的发言,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们已经自然留意到了作者文字表达的特色,而这样的留意完全是水到渠成的,也更高效地突破了课前教师设置的教学难点。

2. 从学生变成同伴:虔心对话。这里的“心”,依然指的是教师的心。所谓“虔心对话”,就是教师以学习共同体的身份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教科书编者对话,与学习伙伴对话。40分钟的课堂,教师应舍得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这时间不只是针对学生,同时也是给予教师本身。在给予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充分享受“对话”的过程,在书本上留下思考的痕迹。这样的虔心对话是必要的,更是重要的。

例如在“案例2”中,一个学生谈及作者写道“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时,却没有提到冬天,因此质疑:难道是因为夹竹桃在冬天也和其他的花一样凋谢了,作者才不写的吗?面对这一质疑,教师把问题抛给了更多的学生,引发学生在对话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这样自然形成的“对话场”中,和学生一起开起了“思维碰碰车”,朝着文本的更深处进发。于是,在对话的氛围中,巧妙地化“疑”为“夷”了。

教师以学习同伴的身份,一直行走在学生中间,及时发现学生对问题的关注点,留心学生思维的驻足点,观察学生问题解决的突破点。可以让我们看到学生不可小觑的思维力,让人惊喜,更让人振奋,而这一切都得益于精心营造的“对话场”。

3. 从同伴变回教师:牵心点拨。“牵心点拨”,顾名思义就是牵动学生的心进行点拨。笔者认为,这样的“牵心”是与教师课堂的智慧理答密不可分的。所谓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 这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的智慧理答是支持着学生大胆表达、自由表达的原动力,理答虽然只是课堂上的一个小环节,但它运用得好坏,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率,智慧的理答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在上述两个案例中,教师始终都是蕴点拨于理答之中的。如有学生从夹竹桃读出了像夹竹桃那样有韧性的人,这样的解读属于较深入的解读,对于学困生来讲,认同感较弱,此时的教师并未直接点明,只是用简单的一句话就做出了理答:由“花”想到“人”,你很有自己的见解。这既是肯定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同时也保护了学困生的理解空间。

再如,读到月光下夹竹桃产生的美妙幻想时,一学生说到读这句话时,感觉自己已经被包裹在浓烈的香气中了,就连身旁的小花猫也被迷醉了眼睛。基于这句话中所体现出的鲜明的儿童性,教师也做出了理答:真好!(教师微微眯起眼)我真愿意自己就是那只被迷醉了眼的小花猫。这既保留了儿童的天性,更保护了儿童的想象力,实在是一举两得。

智慧的理答保持了儿童自己“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卢梭语),巧妙地点拨更牵动着学生的心。总而言之,从同伴“变回教师”,韵味无穷。

“变”是一种换位,一种视角,更是一种立场,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语文课堂应该让所有的儿童都觉得自己的思维是有价值的,自己的努力是有价值的,从而让所有的儿童能看见自己的价值。

万“变”不离其宗,只有怀揣着一颗“为谁教”的心,才能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才能真正实现“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的信条。

(作者单位:南京市琅琊路小学)

猜你喜欢

夹竹桃自然段话语
北怀集(其一)
夹竹桃下的人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秋天
夹竹桃:酷爱“模仿秀”的毒死人
夹竹桃借微商模式偷渡中国
美丽的秋天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