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芦花》教学实录
2017-05-03陈志亮
陈志亮
一、 导入
师:今天陈老师请来了许多花儿朋友,赶紧来打声招呼吧!(出示花1:菜花)
生:菜花!
师:在我们农村,每年春天,都会看到一大片一大片金黄金黄的菜花!(出示花2:梨花)
生:梨花!
师:梨花雪白雪白的,真让人喜爱。(出示花3:桃花)
生:桃花!
师:桃花粉红粉红的,远远望去,像一片——
生:灿烂的朝霞。(出示花4:荷花)
生:荷花!
师:看到荷花,陈老师想起了一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
生: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下面请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今天的主角,闪亮登场!(生鼓掌:是芦花!)
师:没错,这就是芦花。(出示四幅芦花图片:花色图、河边图、飞花图、远望图)仔细观察,你能用上“我发现”的句式,介绍介绍芦花的特点吗?
生:我发现芦花是白色的。
生:我发现芦花生长在水边。
生:我发现芦花都是一大片一大片的。
生:我发现芦花随风飘荡,就像大大的狗尾巴草。
生:我觉得芦花上面是一根一根的,就像一根根羽毛。
师:你们的观察真仔细,想象也特丰富。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篇小古文,它的名字也叫——芦花。(板书:芦花。提醒注意:芦花这两个字都是上下结构,写时注意,把草字头的横写得稍长些,就像一顶草帽一样,可以给下面部分遮风挡雨。)读懂它,你对芦花会有更多的了解。(出示小古文《芦花》)
二、 读文
师:同学们,这篇小古文很短,有两个生字,谁来做老师领读?(出示:生字加注拼音)
生:滨、荻。
师:看看它们的偏旁部首,猜猜它们分别跟什么有关?
生:“滨”字是三点水,可能跟水有关。
生:“荻”字是草字头,应该是一种植物。
师:大家说得对不对呢?答案待会儿揭晓。
师:下面请大家各自把小古文读一读。(生读)
三、 学文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你知道芦花是什么植物开的花吗?
生:芦荻。
师:没错,芦荻就是芦苇。瞧。碧绿碧绿的样子,是不是很可爱?在我们这儿,每到端午节时,人们就会摘下芦苇叶,用来包粽子。知道人們要到哪里去摘芦苇叶吗?
生:芦苇长在水边。
师:小古文中哪个词告诉你的?
生:水滨。
师:水滨就是水边,滨指靠近水的地方。如果湖边我们可以怎么说?——湖滨。江边呢?——江滨。海边呢?——海滨。
师:水边有多少芦荻呢?你能数得清吗?
生:一大片一大片的,太多了,根本数不过来呀!
师:水滨的芦荻多得数也数不清了。这就是——水滨多芦荻!你知道芦花是什么季节开的?从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生:芦花秋天开。文中说:秋日开花。
师:秋日就是秋天。秋天开的芦花是什么颜色的?
生:是白色的。
师:秋天吹来的风,小古文中称作西风。在古文中,风是带有季节性的,不同季节有不同的风。我们来猜猜,春天吹的风叫什么风?提示一下大家:回忆我们学过的关于春天的古诗。(出示PPT,放风筝图)
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是东风。(板书:东风)
师:那冬天的风呢?
生:我们学过《北风和小鱼》,应该是北风。
师:完全正确。剩下一个夏天的风。
生:南风。
师:真聪明。
师:秋天到了,西风一吹,(出示:芦花飞扬视频)白色的芦花漫天飞舞,就像茫茫的——
生:大雪。
生:(一生迫不及待地说)我觉得芦花的花絮很像蒲公英的种子。
师:想象力多丰富。
师:是呀,这么美的芦花,这么美的小古文,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小古文写了什么吗?
生:水边长满了密密层层的芦苇。秋天到了,芦苇开满了白色的花,一阵西风吹来,白色的花在风中飘舞着,好像下起鹅毛大雪。
师:说得真美!
四、 仿写
师:古人用短短的21个字,就把芦花写得这么美,这就是小古文的字数少、但内容丰富的特点。下面我们也来学着古人的样子,创作自己的小古文。[出示图片:桃花。出示课件:山坡多桃树。()开花,一片(),()吹来,花飞如霞。]
师:桃花是什么时候开放的?
生:春天。
师:所以,我们可以说什么开花?
生:春日开花。
师:一片什么颜色?
生:一片粉色。
师:春天刮的不是西风,是春风,还可以说是什么风?东风。所以我们可以说?
生:春风吹来。
师:粉色的桃花好像天上粉红色的朝霞一样,所以我们可以说它——
生:花飞如霞。
师:哈哈,大功告成!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自己创作的小古文《桃花》吧。
师:写小古文难不难?
生:不难。
师:老师这儿有四幅图片,它们分别是:春天开放的菜花,夏天开放的荷花,秋天开放的桂花,冬天开放的蜡梅花。请你任选一种,当然也可以写自己熟悉的一种花,试着在作业纸上创作小古文。遇到难题,可以向小组成员请教,也可以举手问老师。开始!(生创作小古文)
师:哪位小作者先来?
生:《菜花》。农田多菜花。春日开花,一片金色,东风吹来,花飞如蝶。
生:《荷花》。池塘多荷花。夏日开花,一片粉色,南风吹来,风伴花香。
生:《桂花》。路边多桂花。秋日开花,一片金黄,西风吹来,花香如蜜。
师:同学们,你们写得真好!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来不及一一来读了,课后把自己创作的小古文读给自己的老师、同学、家长听一听。
(作者单位:盐城市马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