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教学与学生的情感熏陶

2017-05-03邹丽华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7年4期
关键词:熏陶詹天佑人文精神

邹丽华

语文是进行人文教育的主战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以教材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塑造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 朗读感悟,挖掘情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带讲,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从而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受到熏陶。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美美地读,把语文课上成书声琅琅的,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才能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朗读,要有层次性,有目的性。如初读整体感知,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不丢字,不读错字。通过层层递进式的朗读,一层一层如剥竹笋般挖掘文本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人文内涵。朗读作为理解感悟的重要手段,读得多了,读到位了,读到一定的时候,就一定会有所“悟”。为了使学生从不同的文本受到应有的情感熏陶,我常常采用抓住重点句子进行引读,利用多媒体再现情境来引导学生入境悟情,从而达到在感悟后朗读,在朗读中加深感悟的目的,更能收到育人的效益。例如:教学语文版第六册中的《妈妈留下的葡萄树》一课,这是一则表现狐狸妈妈对小狐狸伟大而无私母爱的童话故事。学生的朗读把小狐狸对妈妈的感激之情、伟大母爱传递得淋漓尽致,同学们的眼眶湿润了,有一个学生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同学们在引读这一环节中,已经深深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也会更加感激他们的妈妈、更体贴妈妈了。我想, 通过朗读本文的人文因素已经挖掘出来了,达到了人文教育的目的。

二、 巧设问题,深刻领悟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因素,如何让它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强化人文教育的效果?我认为教师巧妙地在课堂上设计问题,才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文本的人文精神。教师的问题设计要恰到好处,要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撞击学生的心灵,正所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我们要针对文本内容,设计一些有价值、有探究性的问题,并且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有思维碰撞的空间,让学生在议论纷纷的氛围中,更加积极地去思考,不但释疑,更能悟情,学生在恍然大悟中,把文本思想转化为自我内心的体验。

教师设计问题的针对性要因文而异,可针对文中的某一角色,也可以针对文中的某种行为,还可针对文中某些重点句子等。同时,教师还要考虑问题的难易程度:太难,学生不会“议”;如果太易了,又使学生不用“议”;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例如,教学语文版第5册《兔子和狼》一文时,我通过让学生细读课文,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利用多媒体映示狼掉下山,摔死在兔子身边的画面,再出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狼掉下来没有死,兔子会怕狼吗?为什么?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交流,学生透过故事的表面,深刻领悟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只有不斷地努力,才能成功。这个过程,就是学生把文本的人文精神转化成了自己的观点、认识的过程。

三、 语言激励,真情引领

语文课堂中,要充分挖掘文本丰富的情感内涵,促进学生情感和良好品质的发展,其中教师的语言起到了关键作用,因为语言是师生间交流的主要工具。课堂上教师不仅是引导者,更是组织者、激励者。我们应当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关注自己语言的技巧性,力求在教学中张扬人文精神。教师的语言除了要对学生多鼓励、激励之外,还要注意语调,语速。因为教师的语言有声有色,抑扬顿挫,充满感情,才能感染学生,使他们更加准确地把握文本的感情基调,感悟文本的精髓,受到熏陶。如果一位教师的课堂语言平平淡淡,毫无感召力,那么课堂气氛就会变得非常沉闷,该有的精彩与高潮也会荡然无存,久而久之,学生的天性就会泯灭,甚至厌学。当然,也不是说无论什么时候,教师都要慷慨激昂,这样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听觉疲劳,处理不当甚至会与文本感情基调背道而驰。教师的语言是一门艺术,只有针对不同课文,学会用不同语调讲课,同时配以恰当的面部表情和手势,加上媒体画面的渲染,才能引领学生感悟文本,点燃学生的情感火焰。

例如,教学《詹天佑》一文,当学生充分地感悟到课文的人文精神时,投影出詹天佑的巨幅头像,我声情并茂地说:詹天佑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他所修筑的难道仅仅是一条铁路吗?不是的!詹天佑筑起的是一条爱国之路,一条民族振兴之路,让我们牢记这个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骄傲的名字——詹天佑。慷慨激昂的声音,传递出同学们对詹天佑的无限崇敬之情,同时也听得出话音中,同学们作为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起到了激励与引领的作用,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情感波涛。

四、 搜集拓展,滋润心田

当前,人类已进入了信息传播的全球化时代,通过搜集课外资料来获取、吸收丰富的人文养料,滋润学生心田,也是发展学生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可以依托课文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发散开去,因势利导,丰富文本的人文精神,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也可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资料要尽可能让学生从课外书籍、网络、报刊等不同媒体获得;当然,如果学生确实有困难,或由于课堂教学的需要,也可以由教师提供。例如,教学《莫高窟》《颐和园山廊与画》这种反映人文景观的课文,教师就可推荐与景观有关的资料,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教育。教学《海底世界》一文,则可在课前查找与之相关的图片,并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展示,加强感情熏陶,课后再推荐阅读《海洋的秘密》等书籍,既满足了学生的渴望与好奇,又能培养其热爱科学的探索精神,增强对大自然的亲近之情。教学《向命运挑战》《一夜的工作》则可以从主人公的其他生平事迹上进行拓展补充,促使学生对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有更加深刻的领会,从而受到人物品质的感染。搜集资料要根据课文的重点或者教师在实施人文教育中的侧重点而定,只要拓展与搜集的资料能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能力,促进其人格的完善就好了。

(作者单位: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河南小学)

猜你喜欢

熏陶詹天佑人文精神
用艺术熏陶家风
詹天佑,“中国铁路之父”
艺术熏陶
如此熏陶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詹天佑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简介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古筝走进课堂 接受民族音乐熏陶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