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阅读教学中学生即时批注能力的培养

2017-05-03谈佩华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7年4期
关键词:课文母亲文章

谈佩华

批注式阅读是一种在教师的引领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独立思考为核心,与文本进行广泛的、深入的、全方位的对话,从各个层面对文本进行理解、感悟、阐释和发现,并直接在课文中圈点勾画,写出阅读心得、评语,进行批注,促进自我发展。

一、 掌握“批注法”

1. 批注式阅读的起步训练——“画”。所谓“画”,就是用勾、线(单横线、双横线、波纹线)、圈、点等符号,将文中的重点、难点、疑点、亮点、趣点……找出来,标上特定的记号。这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阅读了,这些画的符号,就是读者思维的轨迹。如在教学《燕子》一文时,我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手里一定要拿着笔,要一边阅读,一边做标记。比如标出段落的序号,勾画出生字难词,查工具书,给生字新词注音,注释;划出重点词语和句子,以及自己喜欢的语句,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注上符号。课堂上再让学生交流预习时画的内容,同学们踊跃发言:

生:我画了“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毛毛细雨从天上洒落下来。千万条柔柳展开了鹅黄色的嫩叶。青的草,绿的芽,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因为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很美,它让我感受到春天生机勃勃,充满了生命力。

生:我画了“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这是一段燕子的外形描写,但我有一个疑惑,为什么作者只描写燕子的羽毛、翅膀和尾巴?其他部位为什么不描写呢?

我从学生的交流中,感受到他们在预习时,都是边读边思考的。他们在预习时画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比较的过程,是学生将知识筛选、分类、鉴别的过程,学生在读一读、画一画、比一比、评一评的实践中,不断提高了阅读能力。

2. 批注式阅读的发展提升——“注”。所谓“注”,就是在读书时,遇到不认识或难懂的字、词概念,立刻查字典、找参考书弄清楚,搞透彻,然后写在课文的空白处。这样,既帮助了自己理解,又有利于记忆,特别是为下次阅读扫清了障碍。胡适先生说:“读书不但要眼到、口到,心到,最重要的是手到。”如《祁黄羊》一课的教学中,课始我让学生初读课文,当读到“解狐”这个人的姓时,大部分同学都读jiě,只有几个同学读xiè。读完全篇以后,我出示了“解狐、祁黄羊、祁午”三个人名,问学生:“课文中的几个人名,你能读正确吗?”很多同学都把手举得高高的,争先恐后地要读,结果不少同学都读错了。我告诉他们,汉字中有一些字作为姓的时候,读音是和平时的读法不同的。我让他们请出字典这个无声的老师,让它帮忙铲除这些拦路虎,学生马上行动起来——教室里忽而一片宁静,忽而一阵雀跃,那是获得的喜悦声。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或难懂的字、词,一定要勤查字典,然后把查到的内容写在书的空白处,这样既帮助了理解,又有利于记忆,特别是为下次阅读扫清了障碍。

3. 批注式阅读的深入拓展——“批”。批注式阅读最难的是“批”。批的内容大致有下面几个类型:一是对内容的概括;二是自己的联想和体会;三是质疑或提出不同的看法。这个过程应该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儿童享受批注过程的快乐。如《三顾茅庐》一课,熟读课文后,就可以请学生把课题四个字扩展成一句话: 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补上三顾茅庐 的起因、经过及结果,然后稍加整理,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刘备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又如《第一朵杏花》一文,我让学生对“春风吹綠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这一句话作专题批注,结果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各自的认识与理解:这一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天到来的景色,其中“绿”和“青”这两个词语生动地写出了春天的色彩,“皱”这个词语让人想起了“风乍起,吹皱一池江水”的名句,“鼓”字则写出了春天杏花快要开放时形态的变化,他们对作者用词之精妙体会得更深入了,提高了学生积极感悟、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 找到“批注点”

1. 在“题眼”处批注——启情。

很多文章的题目,可以说是文章的眼睛,也是文章的中心、灵魂所在,因此“题目”是值得批注的关键点。《第一次抱母亲》中的“第一次”和“抱”,即蕴含着作者爱戴母亲的深情。找到这样的点,我让同学们的目光聚焦在课题上,经过一番沉思,他们纷纷在题目旁写下了这样的心语:“从‘第一次我感受到‘抱母亲是多么值得记忆和回味的呀!”“第一次抱母亲,母亲会是什么感觉呢?”……在题眼处让学生批注,再指导朗读,学生的感受不同,就让同学们的情感之门一下子打开了,顺理成章地引领同学们走进了闪耀着人间真情的母爱,形成了强烈的阅读期待。

2. 在“关键”处批注——入情。

《第一次抱母亲》课文中出现了三处“没想到”,这是个关键词,它极富情味,很能激发学生的共鸣,吸引读者走进那充满“母爱”的文本语言之中,吐露自己的心声:“母亲在作者眼里一直是力大无穷的,‘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从中也感受到作为儿子,竟然不知道母亲的身体这么轻而感到自责。”“从三个‘没想到中,让我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难过。”……

3. 在“重点”处批注——悟情。体悟人物的品质,是写人记事类文章教学的重点,因为人物的思想是复杂的,真正深入地了解一个人物是不容易的。但是如果能抓住重点句读进去,想开来,感受就会更深切,收获也就更多了。

“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该有多累呀!再让学生想象,“年复一年”中,寒冬腊月、大雪纷飞的时候,母亲又是怎么做的?盛夏酷暑、骄阳似火的时候,母亲是怎么做的?让学生从母亲的德行中读懂母亲,学生写下了这样的批注:

“一位永远爱着孩子的母亲”

“一位任劳任怨的母亲”

“一位无怨无悔的母亲”

……

4. 在“感人”处批注——移情。

文章的主旨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它反映了作者最想要表达的观点,也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最应该引导学生去感悟的重点。在《第一次抱母亲》一文的文末:“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画面。我引导学生看看插图,细细体会这句话,学生已然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的无限爱戴和崇敬,一种浓浓的母子情溢于言表。联系自己,学生谈了感受:

“自己生病时,母亲白天、黑夜悉心照顾。”

“学习退步时,母亲耐心辅导。”

“我做错事时,母亲谆谆教诲。”

……

批注,就是学生阅读课文时所记录的心得体会,是与文本对话的一种心灵密语。开展批注式阅读,虽然课堂寂然无声,但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全体学生都在用思维触摸“白纸黑字”,都在用心聆听文字背后的声音。批注式阅读使学生主动阅读,充分施展了用武的“空间”。学生不光是批注文章,也是批注自己的思维,批注自己的感受,批注自己的个性。教学中,我们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徜徉在语言文字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站在课文的高处阅读。

(作者单位:宜兴市和桥第二小学)

猜你喜欢

课文母亲文章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背课文
给母亲的信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悲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