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人尚黄 盛世气象

2017-05-03刘继武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7年4期
关键词:釉色口径

刘继武

淮南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偏北,我国五大水系之一的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见于唐代茶圣陆羽《茶经》中的寿州窑便坐落于此。寿州窑创烧于南北朝中晚期,兴于隋,盛于唐,渐衰于五代。其中心窑场主要位于淮南市东部的上窑镇境内,此地位于华东腹地,丘陵起伏,植被茂盛,瓷土蘊含丰富。丘陵西麓的高塘湖、窑河常年水量丰沛,向北注入淮河,古时的水路交通十分便利。寿州窑便是在这绵延四公里的山坡与河湖之间的狭长地带,利用当地特有的丰富资源,使窑炉之火连续燃烧了四百余年。

唐时,淮南地界属寿州所辖,窑以州名亦始于唐。寿州窑在唐代以前采用还原气氛烧制青瓷,入唐以后烧造技术进步,改以氧化气氛烧制黄色釉瓷为主,同时兼烧黑釉瓷、酱红釉瓷。“寿州瓷黄”正是陆羽《茶经》对唐代寿州窑最显著特征的著录。唐代寿州窑黄釉瓷器品种几乎涵盖生活用瓷的各个方面,但其大宗的仍为碗、盏、注子、枕、罐、壶、文具等几大类。2005年以来,为满足淮南博物馆新馆基本陈列重点展示地方文化特色的需要,同时也为流散于各地的寿州窑瓷器能重回故里得到集中研究和展示给广大观众,淮南市博物馆集中人力财力,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从安徽、江苏、山东、河南等省的多地市精选征集寿州窑各时期瓷器近300件。笔者在其中遴选部分黄釉瓷精品,以期与大家共赏。

1.黄釉璧形底盏(图1)

口径14.8厘米,底径7.1厘米,高4.4厘米。1984年6月,淮南市孔店乡鲍庄出土,后征集收藏于淮南市博物馆。盏与碗在寿州窑众多产品中为数量最大的品种。该盏大口浅腹,玉璧形环底。胎体较薄,质轻,在露胎的足底可见胎色灰白,胎质细腻润滑,除玉璧形环底外通体内外及璧足内底均施黄釉,色如玉米。此盏制胎工艺考究,造型工整,线条简洁大方,端庄典雅。釉面光滑匀称,胎釉结合尚好,只于口沿易磨损处稍有剥釉现象。从釉色统一及盏内底部无支钉痕推断,此盏应为在匣钵中单体装烧而成,其制胎、施釉、装烧等工艺远高于一般寿州窑产品,与同时期的南北方各大名窑同类产品相比较,自有其骄人之处。

2.黄釉印花葵口盏(图2)

口径14.9厘米,底径6.4厘米,高4.1厘米。2012年3月征集于淮南本地。三瓣式敞口,下承三瓣式斜浅腹,饼形足稍外撇。盏内依葵口有三道竖凸筋,将内壁三等分,对应的外壁有三条竖凹痕。内腹壁等距模印三朵相同的花卉纹样,内底模印一俯视呈盛开的六瓣花卉纹饰。内外通体施黄釉,釉色蜡黄,外足及底无釉露乳白胎,盏内模印凹陷处釉层较厚,釉色较深。外腹下部可能因窑温过高部分釉色偏暗。内外均有细小开片,口沿及出筋处稍有剥釉。寿州窑印花工艺隋代即已成熟,但在唐代瓷盏中运用此工艺较为少见。此盏葵口式造型,本身就似一朵盛开的鲜花,加之模印以盛开的花卉纹,使整体更加华丽,影射一种盛唐气象。

3.黄釉贴花瓷注(图3)

口径10.6厘米,底径8.2厘米,高20厘米。2009年12月征集于合肥。瓷注又称执壶,是寿州窑产品中数量仅次于碗盏类的一个品种。此器为大喇叭口,长细颈,颈中微内收,圆肩丰满,腹部浑圆,下腹渐收,饼状实足稍外撇。口沿下至上腹竖置一带状弓形鋬。与鋬对称处的肩部外斜向上置一圆形短流。流与鋬之间两侧的肩与上腹部对称有两个贴花装饰,纹饰为一串颗粒饱满的葡萄和舒张宽大的葡萄叶,叶中起三道茎脉,纹饰表现自然写实。通体施黄釉,腹下及足无釉,露浅灰红色胎。该瓷注造型饱满,线条流畅,装饰纹样简约美观。寿州窑烧制的瓷注形制繁多,釉色亦有多样。而带有贴花工艺保存完好的瓷注很少,可见其十分珍贵。

4.黄釉注子(图4)

口径10.2厘米,底径9厘米,高21.8厘米。2011年6月征集于淮南。喇叭口,斜直颈,上大下小,溜肩,肩上斜向上置一七棱短流,流形精致小巧,与流对称一侧颈与肩之间竖置一条状弓形鋬,鋬体扁平厚实。长圆腹,腹下稍收,饼状实足。内外通体施黄釉,色泽略显焦黄,釉面厚实,玻璃质感较强,通体发色均匀沉稳。足底无釉处露乳白胎,质细且密,虽无釉但经削修后十分光滑。整体无脱釉现象,说明其烧造温度高,胎、化妆土、釉结合致密。寿州窑瓷注应从罐壶演化而来,早期的腹部多保留罐壶腹部特点,到唐中后期已逐渐变得规整修长。此件瓷注就是典型的代表,制胎精细考究。线条简洁流畅,造型修长工整,各部分比例适中,施釉均匀,发色纯正,虽历经千年,仍如出窑新品。

5.黄釉贴花瓷枕(图5)

枕面14厘米×10厘米,高8.5厘米。2009年6月于征集淮南。此枕整体近长方体,每两个相对应面的尺寸大体相当,变化甚微,即俗称“箱形枕”。造型规整大方,横平竖直,转角处略有弧度,枕面微微内凹,菱形剪纸贴花置于枕面中央,给予生硬直线条的造型以生机。除底面裸露外,五面均施黄釉,釉色蜡黄纯净。底无釉,胎色乳白,质地细密,说明用料精细。该枕造型、釉色、装饰俱佳,为寿州窑代表性作品。寿州窑唐代瓷枕也是在数量上仅次于碗盏的品种,与瓷注大体相当。但其在形制、釉色装饰等方面变化最为丰富,是寿州窑产品中制作工艺最考究、最能体现寿州窑烧造工艺水平的一大门类。

6.蜡黄釉瓷枕(图6)

枕面20厘米×13.6厘米,高7.5厘米。2012年12月征集于铜陵市。此枕前矮后高,前窄后长,前立面平直,后立面外弧,此类造型通称“箕形枕”。其20厘米的长度是目前可见唐代寿州窑瓷枕中体型最长者。前矮后高的落差使枕面呈一大斜面。四角圆弧,不见棱角,使枕面边缘线条圆转柔和。枕面及四周立面施蜡黄釉,釉层肥厚,蜡质感强而无光泽,釉面手感细润,稍有剥釉,底无釉,胎色乳白、细腻。其整体造型宽大低矮,釉色蜡黄微焦,给人以安逸沉稳之感。

7.黄釉双系大口罐(图7)

口径16.1厘米,底径14.3厘米,高22.6厘米。2010年7月征集于淮南。该罐大口,沿略外撇,短直颈,溜肩,鼓腹,平底饼形足。肩部依颈对称竖置一对双股条形系,系形小巧。光亮晶莹的黄釉施至足上,釉层肥厚,玻璃质感极强。底足无釉,胎呈乳白色,质细。此器体形较大,但制作十分考究,造型圆润饱满,釉色纯正,热烈喜人。寿州窑产品中因罐类器形普遍较大,及在窑中所处位置的差异,常常会使一件器物在烧制时不同部位受热不均匀而造成同一器物的不同部位发色不一致。这件双系罐雍容大方的造型和纯正饱满的黄釉体现了当时寿州窑工匠在制作精品时的高超技艺。

8.黄釉双系直口罐(图8)

口径10厘米,底径8.7厘米,高16.9厘米。2006年6月征集于合肥。该罐口略外撇,短直颈,斜溜肩,颈肩之间对称竖置两半圆形双股系。长鼓腹,饼形实足微外撇。足以上及罐內均施黄釉,釉层厚而光亮,釉色黄中微焦,积釉处色深近褐。底足无釉露灰白胎。此器整体造型小巧工整,胎体较薄,施釉均匀,光鲜亮丽,毫无损伤。经由此器可让人们改变对寿州窑“粗”“笨”的传统认知,是为寿州窑中的精品。

9.黄釉小喇叭口壶(图9)

口径6.2厘米,底径10.1厘米,高22厘米。1957年淮南市黑泥乡出土。该壶小喇叭口,口下饰一周凸棱。细颈内凹,平置于肩上,肩较颈外扩一周。斜溜肩,长鼓腹,腹下内收。平足外撇。器外半施黄釉,釉面光亮。下腹及底足露胎,质较粗,色灰中泛黄。寿州窑此类小口细颈壶多为垂腹,似该器最大腹径在腹中位置的不多见。小巧纤细的口颈置于厚重的器身之上,既可限制流量,又可有利于在加盖、加塞地防止所装酒类等的挥发。

10.黄釉四系穿带壶(图10)

口径4.3厘米,底径10.7厘米,高27.5厘米。2010年1月征集于淮南。圆唇直口短直颈,斜溜肩,长圆腹,饼形实足。腹部一侧扁平。扁平面两侧的肩与下腹各横置两个对称的条形系。通体施黄釉,色较浅。因釉层不均,上口至下腹出现众多色斑。底足无釉,露灰白胎。整体观察该壶所置四系纤细小巧,不可承重,只起装饰作用,加上相同尺寸的直口与细颈以及一侧扁平的腹面,造型独特,显示出强烈的异域风格,由此推测,大唐盛世时的寿州窑可能也有外销瓷的生产。

11.蜡黄釉盂口四系罐(图11)

口径11厘米,底径13厘米,高29厘米。2009年12月征集于合肥。盂形口,短直颈,圆肩丰满,长圆腹。平底外撇。肩部竖置四个双股条形系,系形小巧。蜡黄釉施至下腹,釉层薄,釉色纯正无光泽。因胎釉结合不好,部分剥釉,剥釉处现乳白色化妆土。下腹及底足露灰褐色胎,质地较粗。此类盂口四系罐是寿州窑产品中较为多见,也是寿州窑区别于同时期其他窑口较为独特的一种器形。总体来看犹如一件水盂平置于一件四系罐罐口之上,且接口处痕迹明显,一目了然。整体造型端庄沉稳,别具特色。

12.黄釉广口大瓮(图12)

口径25.5厘米,底径18.2厘米,高45厘米。2008年6月征集于合肥。该器平沿方唇口,口径宽广,束颈极短,圆肩饱满,球形腹,腹下斜收至底。由于器形过于庞大,施釉时采用刷釉法,刷痕明显且釉层不均。但因烧造温度高,胎釉结合良好,无剥釉现象。近底无釉处可见灰中泛红胎体,质地较粗。寿州窑产品中器身高度超过40厘米的超大型罐、瓮比较多见,为使这类器物在制坯、烧制过程中不至损坏,通常采用增加器壁厚度的方法,此瓮的平均厚度更是超过了1.5厘米。高大的造型、厚实的器壁,使其重量高达17.5千克。厚实的自重可使该瓮摆放踏实稳固,庞大的器身可以存放更多的实物,坚硬超厚的器壁在磕碰时不易受损,广口短颈更是为了方便取出贮存物。可见寿州窑工匠在重点突出该器实用巧能的同时,仍能注重其端庄沉稳、金黄亮丽、气势磅礴的视觉功效。

13.黄釉多足砚(图13)

直径16.9厘米,高6.9厘米。2011年6月征集于合肥。该砚平沿,池口微敞,池壁矮而斜内收,平置于台座之上。砚堂中部隆起。沿台座外壁九等分向下垂置九个蹄形足,蹄足短矮粗壮。台座底内凹。除砚堂、台底露灰白胎外,余皆施黄釉,釉层厚,色黄中泛青,偏暗。池沿及转角处积釉明显。

14.黄釉狮形镇(图14)

长8.2厘米,宽5.5厘米,高4.3厘米。2010年1月征集于淮南。整体呈一雄狮蹲卧于一方形底座之上,前肢环卧而后肢半蹲。巨大的头部枕于前爪之上,缩颈,塌脊,翅臂。双耳直立,眉心紧锁,双目圆睁,宽大的鼻尖前翘,阔口微张,颈部覆盖鬃毛。通体施黄釉,釉厚而光亮。底无釉现乳白胎,胎质细密紧实。寿州窑的瓷塑类作品大多未参照所塑造对象的实际结构比例,只是通过局部特征的夸张而追求神态的表现。此镇中雄狮的四肢粗壮,利爪宽大,特别是重点夸大的双眼,虽尺寸远远大于实际比例,但使用深色褐釉点饰的双睛,凝视前方,是其最为传神之处。充分展示了寿州窑工匠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度的概括力。

寿州窑产品的服务群体主要是当时地位低下的普通老百姓。为适应广大民众的购买力,瓷器的生产者只有降低各种成本,大量生产低廉的日常用瓷来获取广大的市场。这一点从一直以来全国多地大量出土的寿州窑瓷器大多是人们常说的“粗瓷”中已得到印证。但这并不代表寿州窑就不能生产出精美高端的精品瓷器,上文中为大家展示介绍的部分精品代表或可改变人们对寿州窑瓷器这一传统认识。其中寿州窑烧制的枕、瓷注类产品中的佳者与同时期其他名窑的同类产品相比毫不逊色,个别的甚至以璀璨的黄釉而显更胜一筹。

淮河是我国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地处淮河之滨的寿州窑在唐代为区分于南青北白的越窑、邢窑两大著名瓷窑而创造性地生产出喜人的黄色釉瓷,是其能位列陆羽《茶经》中所举唐代七大名窑之中的成功之举。

(作者单位:淮南市博物馆)

猜你喜欢

釉色口径
慕古而怀今
口径的选择 What Is the Proper Caliber?
(Q235+304)中小口径不锈钢复合管焊接工法
论宋代瓷器的艺术特征
刍议龙泉青瓷的艺术之美
探索铜官陶釉色应用于室内空间设计
吴昌硕篆刻实践研究
龙泉窑三问
鲁格公司新型6.5mm口径高精度狙击步枪
冲锋枪流行大口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