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州市博物馆馆藏历代玺印选萃

2017-05-03李亮亮郭红燕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7年4期
关键词:官印边长

李亮亮+郭红燕

在古文字研究的对象当中,玺印是学术界较多关注的类别之一。一般来说,玺印的字数相对于石刻、碑碣等要少得多,但是它所承载的信息量十分丰富。对于玺印产生的最早年代,学术界现在尚无一致的定论,不过现有的考古资料已经证实,玺印使用和流传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相当成熟,特别是官印的形制、规格及内容历代都有严格规定。此外,作为一种信物,玺印是一个人身份的代表和证明,具有“唯一性”,受历代法律保护,不容复制和伪造。因此玺印也成为判定历史人物最直接、最具法律效力的证明。

青州市博物馆馆藏文物众多,藏品总量超过4万件。在这些藏品中,古玺印不但在数量上占有一定的比重,而且种类丰富。既有造型规整、结构严谨的官印,又有造型随意、特征突出的私印、文人印。更加可贵的是年代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最晚可到晚清,是研究中国古文字的重要史料。现攫取数枚,以供赏鉴。

战国“左桁廪木”铜印

该印是1973年青州市谭坊镇李家庄西弥河中挖沙时出土,现存青州市博物馆。印为铜质,圆筒状;高5.8厘米,直径3.5厘米;印面为圆形,内凹;篆书,朱文,无界格,自右上顺读“左桁廪木”(见图1)。《古玺汇编》所载0300号古玺与此印形制、文字皆同。

汉代“关内侯”铜印

该印1962年于益都县废品站拣选。印为铜质,钮残;印面为正方形,边长2.4厘米,印墙厚1.1厘米;篆书,白文,无界格,自右上顺读“关内侯印”(见图2)。《汉书·百官公卿表》:“爵,十九关内侯,师古曰:言有侯号而居京畿,无国邑。”《续汉书·百官志》:“承秦赐爵,十九等为关内侯,无土,寄食在所县。”《晋·百官表》注曰:“时六国未平,将帅皆家关中,故以为号。”《集古官印考·卷二》载一枚官印与此印相同,鎏金龟钮。《山东新出土古玺印》第068至072五方皆為“关内侯”铜印。其中,069即为此印,071、072作龟钮,068、070作鼻钮。《集古印谱》载“关内侯印”二枚,注曰:灵帝四年,卖关内侯假金印紫绶。

西汉“召嘉”铜印

该印2007年于青州角楼村瀑水涧西汉墓出土。印为铜质,铸造,盝顶,鼻钮;印面为方形,边长1.8厘米,通高1厘米;篆书,白文,文为“召嘉”,推测应为西汉第三代广侯广共侯召嘉的印信(见图3)。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十二月,封广侯,置广侯国。《史记》:“(召欧)以中涓从起沛,至霸上,为连敖,入汉,以骑将定燕、赵,得将军,侯,二千二百户。”广侯国传三世:壮侯召欧—戴侯召胜—恭侯召嘉。文帝后七年(公元前157年),召嘉薨,无后,广侯国除。广县城是青州历史上第一座有文字记载的城池,但是对于其准确的位置,甚至是否真正作为一座城池存在一直存在争议。“召嘉”印的发现,对于确定广县城准确位置、研究汉代青州历史以及历代广侯的沿袭具有重要的意义。

汉“部曲督印”铜印

该印是1960年市民于万年桥下南阳河中捡得并移交博物馆的。印为铜质,铸造;带孔半圆钮;印面为正方形,边长2.5厘米,印通高2.5厘米;篆书,朱文,自右上顺读“部曲督印”,“督”字有省笔(见图4)。《山东新出土古玺印》第054至057四印都是“部曲督印”,057即此印。《集古印谱》卷一载“部曲督印”一方,鎏金龟钮。“部曲督”为东汉武职。《后汉书·百官志》:“其余将军,置以征伐,无员职,亦有部曲、司马、军侯以领兵。其职吏部集各一人,总知营事。”《集古印谱》曰:(《三国志》)孙皓,天纪三年夏,郭马反。马本合浦太守修允部曲督。《晋纪·李庠传》:赵钦将有异志,委庠以心膂,表为部曲督。晋世祖武帝咸宁五年(279年)除部曲督。

汉“军假司马”铜印

该印1976年出土于普通乡(今邵庄镇)曹家庄。印为铜质,鼻钮;印面为正方形,边长2.4厘米,印墙厚0.9厘米,钮高1.1厘米,通高2厘米;篆书,白文,自右上顺读“军假司马”(见图5)。《山东新出土古玺印》第042至046五印皆为“军假司马”印。《集古官印考》卷四有“军假司马印”一方、《集古印谱》卷一有“军假司马印”两方,皆鼻钮。《汉志》载:军假司马为军司马之二。

三国“折冲将军章”铜印

该印是1957年益都县公安局移交。印为铜质,鎏金,铸造;龟钮,有穿;印面正方形,边长2.4厘米,通高2.6厘米;篆书,白文,自右上顺读“折冲将军章”(见图6)。《资治通鉴》卷三十六载:“(王)莽复拜卫尉王级为虎贲将军,大鸿胪、望乡侯阎迁为折冲将军,西击朋等。”《资治通鉴》卷六十五载:“(曹)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三国志·甘宁传》:“计功,吕蒙为最,(甘)宁次之,拜折冲将军。”《三国志·乐进传》:“于是禁为虎威;进,折冲;辽,汤寇将军。”《集古印谱》卷一载折冲将军章,与此印相同。

魏“夷道令印”铜印

该印是1957年益都县公安局移交。印为铜质,铸造;鼻钮;印面为正方形,边长2.7厘米,通高2.7厘米;篆书,白文,自右上顺读“夷道令印”(见图7)。《集古官印考》卷七载“夷道长印”,《汉书·百官公卿表》:“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列侯所食曰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有蛮夷曰道。凡县、道、国、邑千五百八十七。”《地理志》载:“夷道属南郡。”应劭曰:夷水出巫入江。《后汉书·郡国志》:“夷道属荆州刺史部南郡所辖十七城之一。”

北魏“北平郡表印”铜印

该印1976年于益都废品站拣选。印为铜质,铸造;大鼻钮;印面为正方形,边长2.7*2.6厘米,通高1.6厘米;正书,白文,自右上顺读“北平郡表印”(见图8)。北平郡,北魏时设置。据《魏书·地形志上》:“北平郡,孝昌中分中山置,治北平城。领县三。”

金元九叠篆“宣差所印”铜印

该印为铜质;印面近似方形,边长10.2*10.4厘米,厚1.2~1.4厘米;楔形钮,长4厘米,宽2厘米,高约1.6厘米,通高6厘米;钮顶部阴刻一正书“上”字;九叠篆,朱文,文为“宣差所印”(见图9)。

“宣差”一词见于宋、金、元三朝。《宋史·列传》(李全下):“十月丙辰,全与大元张宣差并通事数人至楚州,服大元衣冠,文移纪甲子而元号……”《金史·本纪》(宣宗):“庚子,罢在京防城民军。遣御史陈规等充河南宣差安抚捕盗官……(哀宗)十一月辛丑朔,以右副都点检阿勒根移失剌为宣差镇抚都弹压……”《元史·志》:“……(百官三)造诸王、百官酒醴。中统四年,立御酒库,设金符宣差……(百官四)医事,制奉御药物,领各属医职。中统元年,置宣差,提点太医院事,给银印……”

“宣差所”见于《金史·本纪》(宣宗):“尚书省奏,近以山东、河北之饥,已委宣差所至安抚赈济,复遣右三部司正范文渊往视之……”有学者认为,“宣差所”即“宣差规措所”,即(省户部官员置三司)中所设“规措审计官三员,正七品,掌同参干官”,“规措京兆府耀州三白渠公事”亦设规措官“规措官,正七品,掌灌溉农田”。元代同样有规措之职,《元史·志》河渠二:“……太宗准奏,就令梁泰佩元降金牌,充宣差、规措三白渠使,郭时中副之,直隶朝廷……”20世纪70年代,山西省河曲县出土一方金代“宣差规措所印”,印面边长为6.5厘米,现藏河曲县博物馆。目前已知同类金代官印印面尺寸多为7×7厘米左右,而元代同类印章尺寸多数在10×10厘米左右;金代九叠篆印文“宣”字第一画“丶”多数为短竖,元代印章或省略或变为“一”。总体来说,元代印文笔画折叠程度要比金代复杂,元代同类官印中常见蒙文。综合以上因素,推测该印章为金末元初所铸。因青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在宋、金、元时期,各方势力交错变换。而该印章所反映出的特征也符合这一历史时期的特点。

以上所列印章均为历代官印。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青州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除历代官印外,青州市博物馆还藏有相当数量的私印,其中有文人私印,也有道教用印,还有一部分吉祥用语印。下面选取较有代表性的几方以飨读者。

金元九叠篆“佛法僧宝”铜印

1958年益都镇废品站拣选。铜质,正方形,楔形钮;印面边长5.9厘米,印墙厚0.7厘米,通高2.5厘米;九叠篆,朱文,自右上顺读“佛法僧宝”,金元时期(见图10)。佛教谓佛、法、僧为三宝。佛即释迦牟尼,法即佛经,僧即僧众。此印是佛教信徒押于道场疏(佛教信徒做道场而拜忏祈祷时所书写的“文疏”)及“曹官牒”(代还受生经)上的一方重要印信。

清孙文楷“瑶琴一曲来薰风”石印

印面长2.8厘米,宽3.9厘米,通高7厘米;朱文,文为“瑶琴一曲来薰风”。边款一:“余以柱础残石作印十方 此其一也 文楷。”边款二:“丁酉 文楷作。”(见图11)

清孙文楷“斧藻其言”石印

印面为阳文,内容为“斧藻其言”,三侧面都有边款。边款一:“自汲清泉自煮茶,雕虫篆刻做主涯。小园镇日无人到,开尽墙头折菊花。丁酉文楷作。”(见图12)边款二:“顶面有山川人物,明月飞鹊,其孟德之横槊乎,抑东坡赤壁之游乎。戊戌添刻蝉柳并此款 木山。”边款三:“斧藻其言用龟甲文,藻字用格伯簋。乙巳柳泉孙文楷改刻。”印章顶部为一附于柳枝之上浮雕金蝉形象。孙文楷,字模卿、模山,号稽庵,山东益都(今青州)人,清代举人,晚清著名金石学家。他毕生潜心著述,工诗及古文辞,早期参与编写了《益都县图志》,后来应邀请校补完成了《益都县图志》全书。他思想比较保守,恪守传统,力耕自养。民国革命,清廷退位,他仰药自尽,以死殉节。《清史稿》有传。青州市博物馆藏孙文楷自制印数十方,以上仅为其代表。

清“请认宝瓶为记”石印

该印在近似圆柱形石核磨平一面上刻制而成。印面长5厘米,最宽处近2厘米,高2.8厘米。印面最外为一阳刻宝瓶,宝瓶内自上而下阳刻正书“请认宝瓶为记”(见图13)。该印选材随意,印文较为特殊,从内容判断似乎是个人或商号作为“商标”使用的。

玺印在中国发展传承超过2000年,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譬如战国时期的玺印古朴厚重、结构严谨;汉代玺印总体上延续了战国玺印的特征,同时衍生出更多的种类,应用也更加普遍;宋元时期,玺印深受当时文人审美以及艺术创作的影响,玺印的艺术特征越来越突出;到了明清,官印依然保持着造型端正、笔画恭谨的一贯特征,而深入大众,贩夫走卒人皆可用的私印,尤其是文人印成為主流,并衍生出各种不同风格的流派,可谓是中国玺印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玺印收藏历来就是收藏界的热点之一,随着市场的不断升温,收藏的重点也逐步由先秦延续至清代,从官印扩展到私印,长久不衰。

(作者单位:青州市博物馆)

猜你喜欢

官印边长
三角形中的边长关系在解题中的应用
唐宋以来盐业古官印辑考
裴度失印不急找
裴度失印不急找
列代数式巧解图形问题
裴度失印不急找
魔术存钱罐
大楼在移动
官印被盗之后
一个关于三角形边长的不等式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