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末明初“湖广填四川”背景下的“麻城孝感乡”现象

2017-05-03李尚升

山西青年 2017年9期
关键词:湖广麻城洪武

李尚升

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元末明初“湖广填四川”背景下的“麻城孝感乡”现象

李尚升*

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提到四川地区的移民运动,首先我们想到的就是明清时期的移民大迁徙——“湖广填四川”。严格意义上讲,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运动总共有两次,第一次是元末明初四川地区由中央政权所组织的移民运动,另一次则是清代初期由于战乱官方政府所组织的大规模移民运动。本文中的“麻城孝感乡”现象最初则是第一次“湖广填四川”背景下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现象,即在四川移民群体中,大多数人都来自于麻城孝感乡,它代表了四川地区移民对自己祖源地的一种历史认同以及对“认祖归宗”乡土情结的一种追溯和依恋。

“湖广填四川”;“麻城孝感乡”;移民;历史认同

元末明初,北方地区狼烟四起,战事连连,南方的湖广、江浙、江西、广东等地亦动乱不断,唯有地处西南自古以来就有“天府之国”的四川却偏安一隅,未受过兵锋的蹂躏和践踏,成为了当时难民避难的人间天堂。1357年,徐寿辉的部属明玉珍率领起义军攻下四川,尔后,由于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为帝,明玉珍不服其号令,在部下刘桢等人的拥护下登基为帝,国号大夏。四川地区经过大夏政权以及后来明王朝政权的治理之后,呈现出了安定祥和的局面,在此期间,由于,四川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加之政府采取的招徕移民的积极政策,外省移民纷纷填川,众多的移民当中,又以“麻城孝感乡”为最。

一、历史文献中的“麻城孝感乡”记载

关于“麻城孝感乡”的记载在四川地区移民的家谱中出现得较多,宣统隆昌的《郭氏族谱》记载“公讳孟四,湖广麻城县孝感乡人,明洪武初年避乱入蜀。至富顺赵阳乡居之,是为本族始祖。”[1],明确表示郭氏族人的先祖是麻城县孝感乡人,明初为了躲避战乱而移居到四川的;康熙十四年,仁寿李氏后裔李如薄在《李氏六修宗谱》序中载:“窃闻李氏之先,原籍麻城县孝感乡青山下。于有明洪武时,上川入籍仁寿县,置业大屋新屋。”[2]其记载亦称其祖先是麻城孝感乡人,明初移民至四川购置地产。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明初的“麻城孝感乡”现象在四川地区非常流行,“洪武中,平明玉珍,以楚入川,故蜀人多麻城籍。”[3],笔者参照胡昭曦先生的《巴蜀历史文化论集》和《张献忠屠蜀考辨一兼析“湖广填四川”》,对清以前的四川移民湖广籍进行了统计,如下表:

清以前四川移民湖广籍统计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湖广籍在清以前四川的移民总数中所占比例最高,而湖广籍中“麻城孝感乡”人最多,这与康熙《四川总志》卷十康熙七年四川巡抚张德地上的奏疏“查川省孑遗,祖籍多系湖广人氏。访问乡老,俱言川中自昔每遭劫难…见存之民,祖籍湖广麻城者更多”的记载基本是相符的。

二、“麻城孝感乡”现象形成的原因分析

关于“麻城孝感乡”现象形成的原因史学界众说纷纭,至今未达成统一的定论。主要的说法有:

(一)冒籍说。最早源于民国《南溪县志》的记载:“今蜀南来自湖广之家族,溯其往始,多言麻城孝感乡…岂偌大之川南,仅为一孝感乡人殖民之地乎?”,该县志的编修者对“麻城孝感乡”现象形成的原因提出了质疑,其认为在这些“麻城孝感乡”人中存在着外地移民,在四川地区的移民浪潮当中,一些外省移民举目无亲,迫于生存和竞争的压力,渴望获得占有绝对优势比例人群——“麻城孝感乡”人的荫护,所以才更改了自己的原籍,而冒用了“麻城孝感乡”的名号。该说法如果要成立的话,必须得解决一个问题:为什么新迁川的移民为何要选择湖广的“麻城孝感乡”籍,而不是湖广的其他县籍呢?“麻城孝感乡”籍究竟有何特别之处,能在当时社会引起如此大的社会认同?

(二)从众心理说。复旦大学的葛剑雄教授在冒籍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文化从众心理说来解释这一现象。他认为“麻城孝感乡”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其一,在四川的移民运动中,大多数都是一些没有文化的穷苦百姓,经过长时间岁月的洗礼,经过几代、几十代的孕育之后,他们已经忘记了自己的祖籍,所以采取了社会上流行的冒籍从众心理;其二,大夏政权的旧朝官员和亲属有的被充军,有的被编入当地的户籍,迫于自身安危的考虑,不敢大肆声张,但又不愿忘记自己的先人,数典忘祖。等到后世子孙发达之后,往往不知如何下手,编制族谱,所以采取了笼统的“麻城孝感乡”人的说法。此观点看似说得通,实则难以解释:当时来自于大夏政权的官员和亲属毕竟只是一小部分人,为何“麻城孝感乡”人会遍及整个四川大部分地区呢?

(三)军事强人说。张国雄教授从军事强人的角度解释了“麻城孝感乡”现象出现的原因。他提出,元末红巾军领袖徐寿辉的军师邹普胜是湖北麻城人,曾协助过徐寿辉立下过汗马功劳,在民间享有很高的威望。麻城又是农民起义军的发端,在四川移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成为了人们思念故乡的标志。这种说法表面上看似合理,其实,只要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如果“麻城孝感乡”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因为元末军事强人邹普胜是麻城人的话,那么另一位在四川称帝过的大夏国皇帝明玉珍就更有群众基础,他的祖籍湖北随州就更有可能成为四川移民心目中故乡的标志。

其实,要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真实原因,洪武二年是一个具有特殊标志的年份,罗江的《罗氏族谱》载:“罗氏谱亡久矣,其原籍由江西迁移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于明之洪武二年从高河坎入蜀插占简东仁乡。”[4],又内江的《黄氏家乘》曰:“我祖一支于明初洪武二年由楚入蜀,落业内江邑西黄石坎。”[5]从这两本家谱的记载来看,洪武二年,也为开熙五年(大夏政权历法),此时的四川还未正式归属于明王朝的统治,洪武四年,明太祖才命汤和、廖永忠、傅友德率领大军平定大夏政权,四川才正式被纳入明王朝的管控范围之内。洪武二年和四年四川地区分别处在两个不同政权的统治之下,为此,内江的《晏氏家乘》载:

内邑旧户,多称祖籍系楚麻城,沿明洪武二年奉诏徙麻城,实蜀语故也。今考《明史》,太祖平蜀在洪武四年,先尚为伪夏明玉珍所据,何由有此诏?…迄明平蜀革伪号,人讳称之,故咸谓洪武初迁蜀,即吾族中人向来修谱亦有此语者,今时澄也。[6]

该家谱指出,“麻城孝感乡”的来源是明洪武二年的“奉诏徙麻城”,但具笔者了解,该诏书根本不可能是明太祖在洪武二年所下发的,因为当时四川地区还未受明王朝的掌控,此诏书很可能是大夏政权所下发的诏书。由此不难发现,明中后期所盛行“麻城孝感乡”现象很有可能是大夏政权的旧朝遗民对过去政权的一种追忆和怀念。因为曾经的大夏政权“保境安民,开科取士,兴学校,制礼乐,境内不见兵革者凡十余年。”,使得四川地区成为了当时战乱年代里难得的一片乐土,这也表达了四川移民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和憧憬。

三、“麻城孝感乡”现象的意义

“麻城孝感乡”现象是元末明初湖广人民为躲避战乱移居四川的结果,为共同开发天府沃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也是四川地区的移民回答“人从哪里来”这一追根索源问题的强烈表现,也是人们认祖归宗观念的特写与反映,更表达了人们对大夏政权时期美好新生活的向往与期待。

此外,“麻城孝感乡”现象使得荆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相互融合,引起了四川方音、风俗、建筑风格、饮食习惯、婚葬礼仪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在水乳交融中逐渐了形成了新的巴蜀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不断演化与发展,组成了今天巴蜀文化的精华与结晶,对今天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1][清]郭光埙.隆昌《郭氏族谱》.影印年代不详.

[2][清]李光钰.仁寿《李氏六修宗谱》.光绪二十五年刻本.

[3]张国雄.《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4]罗江.《罗氏族谱》.所刊时间不详.

[5]内江.《黄氏家乘》.咸丰四年修.

[6]内江.《晏氏家乘》.民国石印本.

李尚升(1990-),湖北黄石人,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2015级中国古代史硕士生。

K

A

1006-0049-(2017)09-0115-02

猜你喜欢

湖广麻城洪武
书法
书法作品
书法作品
湖北麻城上半年石材出口达1467万美元
春满人间
湖北麻城石材税收达4.16亿
湖广“苗疆”地区“改土归流”进程考论
绿色崛起中的麻城林业
明清湖广鱼鲊贡杂税研究
清代“湖广总督”为何只管湖南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