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是青年学生的必修课
2017-05-02刘星辰
刘星辰
摘要:2016年12月7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青年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是祖国和人民的未来。当前,在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环境不容乐观的情况下,我们要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把继承爱国主义传统,弘扬民族精神融入到青年学生的灵魂深处。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 青年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文獻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4-0077-02
爱国教育体现在包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教育、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教育,国防教育和民族团结等多个方面。爱国主义是中国梦的基石,是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引导当代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当代青年学生的思维活跃,接受事物的能力很强,又敢于尝试,非常容易接受新事物。而一些西方渗透势力针对青年人这一特征企图将西方的“普世价值”灌输给青年学生,不断尝试用“和平演变”的策略影响我国的青年人。我们要时刻警醒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对我国青年学生的思想腐蚀,要时刻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方法是今后一段时期里我国青年学生教育的历史性课题。
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和面临的严峻形势
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爱国主义具体表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个人对自己家乡、故土、民情的归属感、认同感与荣誉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国家是每一个小家的寄托,更是全体人民的希望;国家是每一个小家的文化,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灿烂文化的象征;国家是小家的利益寄托,更是全体人民的利益代表。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自觉履行热爱祖国河山、热爱人民、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责任或义务。认真履行爱国主义的责任和应尽义务,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对祖国母亲充满永世不忘的爱。
2.青年爱国主义教育从外部环境上面临严峻的形势
2016年7月12日,备受世界瞩目的“南海国际仲裁法庭”对南海的一些领土领海纠纷作出违反联合国宪章和平解决领土领海争端精神的裁决。同时,美国双航母战斗群进入中国南海地区,最近处抵达我国岛礁12海里以内,严重危害我国国土安全以及人民财产安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不仅在中国领土主权问题上对中国施加压力,还大肆鼓动日本等中国周边国家渲染“中国威胁论”。2016年8月2日,日本政府内阁会议通过了2016年版《防卫白皮书》,这份白皮书强化了对中国国防政策的批评,指责中国“凭借力量改变现状,继续采取高压式的做法”。并对主权本归中国所有的领土企图颠倒黑白,借媒体大造声势,给中国造成舆论压力。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从鼓吹“中国威胁论”到“南海仲裁案”等一系列事件都是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严峻挑战。
作为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在国际多边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资本主义势力企图通过向青年学生群体宣传西方资本主义的“普世价值”理念,用包含虚伪“糖果外衣”的“自由”“民主”“平等”等价值理念,以及西方社会物质经济高度发达的假象来蒙蔽当代青年学生。外部势力打着文化交流的虚假大旗,背地里向青年学生灌输“西方”思想。期盼中国像前苏联一样,社会制度被打破,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全面匮竭,再也无力与其他国家形成有力竞争。
3.青年爱国主义教育从课程学习上面临严峻的形势
目前,国家针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方法不过是大学时的军训和大学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的学习,这对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虽然教育部已经要求高校要把军事训练作为必修课,但在贯彻落实的时候不够重视。一些高校以及负责军事训练的军事单位没有真正认识到军训作为学生成年后进入高等院校的第一课认真对待,近些年不断报道的各类“军训”丑闻事件不断在社会上发酵。与此同时,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课经过几十年的学习已不能满足当代青年学生带有时代性和批判性的视角去学习了,不少青年学生甚至对所教学内容产生质疑,对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系列学习产生厌恶,这些都是我们在面对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时在课程学习上所面临严峻的形势。
二、当代青年学生对爱国主义认识不够的原因
1.政治修养水平不高
当前,青年学生普遍的心理特征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崇尚和关注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对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已不再关注,个人主义明显强于集体主义,看中个人荣誉忽视集体荣誉,对小我的关注大过对国家的关注。这将滋生出一系列的问题,如:很多青年学生被境外间谍组织所吸收,受雇在我国从事间谍情报的搜集。近期报道的不少官员贪腐被查处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一些青年学子一味崇尚西方的政治民主和社会环境,以至于放出以留在国外不回国为荣的“豪言壮语”真是令人唏嘘。更有不少青年学生对于党和国家颁布和制定的政策方针不关注,不了解,不学习,政治思想退步,政治修养水平不高,没有真正理解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以及实现起担负中华民族之崛起的重任。
2.缺乏辨识能力
青年学生待人接物总是充满激情,对新事物的产生有着浓厚的兴趣,当代青年学生经常被大众打上“网络控”“社交控”“技术控”等标签,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当代青年学生对于互联网、社交、新媒体等新兴技术的熟练掌握与强烈追求。一批批优秀的青年群体如大学生创业者、大学生村官、公派出国学习的交流生等都是青年学生群体的优秀代表。但不可否认的是不少青年学生由于没有社会经验,没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理论素养,常常在接触新事物之后而迷失自我。如:为获取高额报酬而被境外间谍机构吸纳的青年,在接触西方文化后便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认为传统文化是落后的、不先进的。对待传统爱国主义理论的学习总显得不以为然,误以为高度发达的物质财富才是符合当下时代潮流,缺乏辩证思维的能力。对待爱国主义教育容易受外在因素干扰,在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的背后也暴露了青年学生内心的叛逆、偏执和不成熟。
3.大众媒体缺乏爱国主义教育的传播
现在,只要我们打开电脑网页,翻开报纸,浏览手机APP等传媒平台,就可以获取最新最全的新闻。但我们不难发现,娱乐圈绯闻、桃色新闻、色情低俗的新闻内容仍然霸占着各大媒体网络的头版头条,手机APP推送的各类新闻关于明星私生活及国内外时事新闻居多,但对祖国的大好河山、骨肉同胞、灿烂民族文化以及党和国家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却报道得很少,在文化传媒领域中充斥各类娱乐新闻、“网红”的报道。而青年人正是大众传媒的最直接、最广泛的受众群体,无奈低俗化的大众新闻媒体并没有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产生积极示范效应。相反,充斥着“铜臭”气息的“拜金主义”,为了“吸睛”而无下限的所谓“网红”已成为大众媒体对青少年树立的“负能量”典范。也正是由于媒体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缺失,使得“负能量”的非主流浪潮犹如一场飓风,模糊着我们的视线。文化传播的意义在于为生活唤起前进的希望,而媒体自身的价值观建设不足,对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缺失,将直接关系到每一个青年学生的生活。
三、创新教育手段提升对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质量
1.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新媒体
如今,大众传媒的传播媒介已经由主要是报纸、杂志、广播、影视等传播媒介逐步发展到以微博、微信、视频直播等为主的新媒体,这将极大地改变信息传播的格局,传统的传媒方式由于内容更新慢、获取不方便等条件的制约,使得青年学生群体对此并不关注。而新媒体由于传播更加方便快捷,内容及形式上更加新颖和多样化,已经成为最受青年学生欢迎的媒体平台。因此,只要把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新媒体的传播平台展示到青年学生的面前,用青年人熟悉和喜爱的方式,如:通过微信建立爱国主义教育的公众号,即时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传递给订阅者,通过视频直播的方式使青年学生与授课老师直播互动等,都将会大大增加青年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兴趣,并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学习,将学习的心得体会即时分享给其他青年人,在青年学生圈内引起学习热潮。这都是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新传媒的积极效应。
2.学校创新教育手段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学校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建设高地,从古代的稷下学宫,到中世纪的修道院,再到现代大学,学校见证了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校教育不仅是学习专业知识,更是一个国家文化底蕴的代表。学校不仅要培养国家栋梁之才,更要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青年学生教育的始终。作为学校,要改变以往一切以分数定优异的狭义评定学生的准则,不可只看中成绩,不看中思想品德。新时期的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高尚品格。把爱国主义渗透到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和环节中,要聘请专家学者给学生开设我国传统文化、风土人情、时事政治、党的方针政策等方面的讲座,实地参观“红色经典”文化展,观看爱国主义纪录片及影视剧作品,鼓励阅读优秀作家的爱国主义经典著作,使学生从校园便接触爱国主义教育,使得爱国主义深入青年内心。
3.通过创作精品文艺作品传播爱国主义教育
鲁迅先生说,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一部好的文艺作品会对人们的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尤其对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青年学生的内心将会产生更大的灵魂冲击。我们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和民族精神精髓在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通过各式各样的文艺作品进入了人们的眼帘,成为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奋斗的精神指南。如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求大同、御外敌、保家园的思想以及见义勇为、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都是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许多艺术家通过文艺作品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抒发爱國情怀,喊出保家卫国的时代强音,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对于青年人,我们要结合新时期的国内外背景,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创作出一批既符合当下时代潮流又符合青年学生口味的优秀文艺作品。好的文艺作品能唤起人们内心的“真、善、美”,“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只要有优秀的爱国主义文艺作品产出,就一定能对青年学生产生强有力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晶,胡浩.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政协报,2016-12-09:12.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02-204.
[3]李志平.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思考 [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3(10):1028-1032.
[4]于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世俗化的双重挑战[J].江西社会科学,2015 (11):11-16.
[5]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0-62.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