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非正式群体研究综述

2017-05-02韩叶秀

现代交际 2017年4期
关键词:研究教师

韩叶秀

摘要:教师非正式群体隐蔽但却现实地影响着教师发展和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因而重视并研究教师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类型、特征、作用及管理对策,对构建和谐的校园组织文化、校园精神具有现实的意义。国内外学者对教师非正式群体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根据人际交往、认知、吸引、沟通等理论研究教师非正式群体的形成、解散、变化、更新,将很有必要。

关键词:教师 非正式群体 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4-0029-02

教师人际关系在学校中是微妙、复杂而又重要的,学校中存在的非正式群体,隐蔽但却现实地影响着教师发展和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在对教师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特征、类型、作用及管理对策的研究中,国内外的研究者们取得了不少成果。

一、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的研究中,徐爱新、冯瑞建[1]认为教师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有:①同质是教师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前提条件。“作为社会中的高知识层群体,教师人际交往的下限会更高一些,选择交往对象的条件会更苛刻一些,同质特征表现得更为明显。”②成员的心理需求为教师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提供了可能。随着年龄和资历的不断增长,教师群体的追求由低层次的得到和拥有发展为更高层次的自我塑造和自我实现。长期工作,身心疲劳倦怠,寻求在工作之外的其他方式来调节自己,寻找释放自己的空间,“希望在一个自我认同的群体中得到舒缓和慰藉”。特别是当个人很难有更高的提升时,出于保护自身利益,维护原有的地位和减轻心理压力的需要,“寻求认同、与人结合的愿望愈加强烈”。这些需要如若不能从正式群体中及时得到满足,那么非正式群体间结合的可能就会越来越多。③“核心人物的出现为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注入了催化剂。”教师非正式群体的特征一般表现为“隐蔽性和不稳定性”,这是由教师工作的相对独立性和知识分子的特点决定的,不过,“一旦出现明显的核心人物时,该群体便表现出较强的严密性和凝聚力”。他们把教师非正式群体分为五种类型:紧密而积极型、松散而积极型、紧密而消极型、松散而消极型、中间型。他们提出的管理对策有:①区别类型、区别对待。管理者要加强监控,适时引导,积极创造条件,發挥核心人物的领导作用,使该群体成为学校管理的得力助手和有生力量;要了解群众需要,解决实际困难,消除教师不良情绪。②利用教师非正式群体进行人性化管理。③利用共同目标将非正式群体纳入学校的管理。④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协调发展,构造多元化管理模式。

万邵愉[2]认为教师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有兴趣爱好相同、观点利益一致、依附心理的作用、自我实现的驱使、情感和亲缘关系。特征是有自然形成的领导人物;有较强的内聚力;信息传递迅速;行为有较大的从众性。他认为教师非正式群体的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积极方面是有利于正式组织效率的提高,在交往中容易卸掉精神上的包袱,以轻松的心态投入工作,易于产生合作精神,有利于促进正式群体活动的顺利进行。非正式群体中的伙伴往往会自觉地指导和帮助那些教学工作不太熟练的新教师。消极作用是对正式群体的工作产生不利影响,成为小道消息的传播网,破坏正式群体。与此相应的管理对策有:要正确对待,严格区分,多接触多关心,增强感情,正确引导,创造民主宽松气氛,减弱建立非正式群体的可能性。争取核心人物是控制非正式群体的关键,要保持与非正式群体的沟通,从非正式群体中获取有益信息,沟通时坦诚相见,不摆架子。[3]认为高校教师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有工作上的联系性,态度上的相似性,利益上的趋同性,生活上的地缘性,经历上的社会性。类型有人际关系型,工作关系型、利益关系型、情感关系型,还可以分为积极型、消极型、中间型。他认为对待消极作用的教师非正式群体可采用如下管理对策:暗示警告术、重组关系术、工作轮换术和迫其调离术。

姜汉芸[4]认为高校消极的教师非正式群体产生的原因是:①市场价值与价值取向的蘖变。“少数人受到各种利益的驱动抛弃或淡化正常的交际准则,事事以自己为中心,拜金主义,追逐名利。”按照各自的利益结成小宗派、小团体,编织自己的关系网;为了一己私利或出于嫉妒,结成帮派,贬低他人,排除异己。②行政不公,体现行政意志的权力被滥用,偏离公正轨道。通过非正式群体的关系,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荣誉和利益。

段宝霞[5]认为教师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有:①从工作任务来看,教学内容单一,使一些教师产生厌教情绪;管理不善,使一些教师情绪不良,工作缺乏积极主动性。为此教师们从各自的需要出发,自然地结成非正式群体,完善自我,获得更多的物质和精神满足。②从价值观念来看,那些价值观念相似,对客观现实看法相同、行为倾向比较接近的教师,更容易结成非正式群体。③从社会角色来看,与自己角色相近或相同的人在一起言谈举止自由,情感体验轻松,结成非正式群体可能性也大。④从个人空间来看,教师在工作、学习、生活空间距离较近,平时接触较多,经常交流思想,容易相互理解和信任,容易结成非正式群体。其特征有:自发性,凝聚力强,信息灵、沟通快,有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排他性和不稳定性等。积极作用是有利于成员心理、个性的发展,有利于成员克服困难。消极作用是容易形成派别,传播小道消息,产生个体角色冲突,干扰对正式群体应尽的义务和应承担的责任。

袁宗金、朱立宏[6]认为非正式群体是除了科室、教研组等正式群体之外的存在于学校日常活动中的众多自发群体,这些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包含了社会向度和管理向度两个层面;“和而不同”可以共生存,促生长;“共生—融和”是目前教师非正式群体管理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

二、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的研究中,美国人韦恩·K·霍伊、塞西尔·G·米斯克尔[7]的论述很有代表性。他们对教师非正式群体形成原因的论述简明扼要:“产生于学校员工之间的社会关系,该网络形成的原因可能很简单,如同一个办公区域、相似的职位、休息时一起喝过咖啡、合伙用过汽车、朋友关系。”对教师非正式群体的作用,特别是教师非正式群体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作用,论述得颇为详细:①它反映学校中各种活动的质量。非正式群体的沟通网络向校长和其他学校管理者提供极其重要的反馈信息,活跃的非正式群体的沟通网络是学校文化的晴雨表,是各种情绪与意见的晴雨表。②可以满足正式群体所无法满足的社会需要和其他需要。③填补正式群体沟通网络的信息空缺。“不管正式群体沟通网络多么周密,它也不能传播当代学校需要的所有信息。”“当正式沟通网络堵塞时,非正式沟通网络就发挥作用了”,尤其在新信息层出不穷的变革年代。④非正式群体沟通网络赋予学校活动新的意义。因为当信息通过非正式群体传播时,它能极为准确地转换成参与者能够理解的术语并传输给他们。⑤非正式群体的信息传播是对正式群体信息传播的有益补充,作为可能的行动方案的检验场所。学校管理者可以经常通过这种非正式渠道了解学生、教师或其他管理者的士气。还可以事先放出风来,以检验公众对项目计划的接受程度。当信息通过非正式群体以小道消息的形式传播时,员工的情绪是可以监控的。“管理者根据员工的反应,通过正式组织宣布新的项目计划,允许项目维持预设状态,或者正式消除谣言。”因为这一类信息在非正式网络中传播畅通无阻,但在正式网络中则可能传播不畅或导致管理者作出不成熟的决策。

三、总结与展望

目前,研究者们对教师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类型、特征的研究取得了全面一致的认识;对教师非正式群体作用基本上能用辩证的眼光一分为二地看待,既肯定其积极作用,也指出其消极影响;在教师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研究方面也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观点,研究比较充分。研究者们论述的着力点基本放在管理引导的角度,他们更为关注的是维持学校正常运转,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而对教师非正式群体的内部微观运作研究不多,对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及机制研究不多,对其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影响研究不多,对教师非正式群体的成因、特点、类型的研究经验性的痕迹较重,从行为科学套用照搬的痕迹较重,缺少近距离的深入观察、访谈和调查。对教师非正式群体与学校组织文化之间的关系研究也比较缺乏。也很少有学者把教师非正式群体对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教师的相互影响进行细分。少数研究者对教师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认识的不够充分,对其存在和作用容易用有色眼光来看待,比如有的研究者的論述中屡屡出现诸如“头目”“团伙”等感情色彩极其鲜明的词语。

因此,根据人际交往、认知、吸引、沟通等理论[8]研究教师非正式群体的形成、解散、变化、更新,将很有必要。因为与同事的日常交流被认为是教师专业知识的一种主要来源[9],所以呈现教师非正式群体真实的日常生活,寻找这种日常生活对教师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影响,也会有很大的空间。又因为管理育人被认为是教育管理的特点之一,而建设具有强大熏陶力的校园组织文化、校园组织精神,是管理育人的重要内容 [10],且组织文化具有达成共识、规范行为、凝聚人心的内部作用[10],所以研究建设什么样的校园组织文化以引导相对具有隐蔽性、一般行政手段难以直接干预的教师非正式群体,如何发挥积极的作用也将很有价值。

参考文献:

[1]徐爱新,冯瑞建. 解析教师非正式群体[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40-42.

[2]万邵愉.浅谈学校管理中的非正式群体问题[J].教育评论,2001(4):50-51.

[3]张安富.合并型多校区大学融合过程中的管理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4]姜汉芸.论高校管理中非正式群体的影响[J].理论月刊,2002(6):60-61.

[5]段宝霞.教师非正式群体及其管理[J]. 班主任,2004(4):8-9.

[6]袁宗金,朱立宏.对“和而不同”教师非正式群体管理观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4(12):78-80.

[7]韦恩·K.霍伊,塞西尔·G.米斯克尔.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350-352.

[8]黄华新,朱法贞.现代人际关系研究[M].杭州:浙江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9]范良火. 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0]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315.

[11]陈国权. 组织行为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446-447.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研究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公司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