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胡塞尔破除唯我论的哲学尝试

2017-05-02张会宁晁生智

世纪桥 2016年12期

张会宁 晁生智

摘要:对追求普遍有效性的哲学而言,唯我论对其无疑是破坏性的。但随着笛卡尔把主体性地位提高以来,哲学始终摆脱不了唯我论的梦魇。不同于近代“唯我论”的反思方法,胡塞尔通过现象学还原,坚守“本我论”的立场,对近代“唯我论”进行了指责,在方法论上通过本质还原与先验还原,从先验自我中“我”这个“本”那里使一切对象“重新”获得了存在,并通过交互主体性的构造理论对近代“唯我论”的主体性进行超越。胡塞尔破除唯我论的伟大尝试,对于认识真理和尊重除“我”之外的主体性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启示性作用。

关键词:唯我论;本我论;现象学方法论;交互主体性的共同体构造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12-0094-03

DOI:10.16654/j.cnki.cn23-1464/d.2016.12.040

唯我论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它主张世界的一切事物及他人均为我的表象或“我”的创造物。主观唯心主义者或者从个人的感觉经验出发,或者从个人的精神活动出发,把世界看作是个人感知的结果或者个人精神创造的产物。根据这种观点,只有自我及其意识才是唯一真实的、本原性的存在,唯有“我”是世界的创造者,是世界上唯一的实体,“我”才是一切。其中最著名的是贝克莱,他的“存在即被感知”结论一出,举世皆惊。很多哲学家都指责他的荒谬,但却不知道如何在哲学上驳倒他。就如同时代的哲学家狄德罗所说:“这种体系虽然荒谬之至,可是最难驳倒,说起来真是人类智慧的耻辱,哲学的耻辱。”这其实很正常,历来唯我论者都被哲学所不耻,因为哲学以追求普遍有效性为目的,而唯我论却与之相背离。但唯我论者又是不可避免的,因为随着宗教改革的盛行,自我的地位被突出,最终自我被当成世界的本原从而取代了上帝,再加上人的常识性的观念,常识是信任感觉的,从而导致唯我论的产生。单是否定物质的存在不足够说是唯我论者。唯我论世界观被攻击的核心要点是其对其他心灵存在的否定。但是,唯我论坚持,我们始终不能直接得知其他人的精神状态;同时,感知或个人经验是私人的且绝对有效的,其他人的经验只能以个人经验类推而知。也就是唯我论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不仅把事物当成“我”的创造物,同样也极端的认为其他的“我”也是被“自我”所创造。与“唯我论”不同,胡塞尔的“本我论”是以“唯我论”为起点,但绝不赞同唯我论,而是在唯我论的基础之上逐渐达到主体性,“本我论”是通过先验还原得到一个最本源的“我”,其他一切对象从先验自我那里又重新获得了存在,“我”是主体性的存在,外物同样也是主体性的存在,而不是为“我”所创造,只是通过“先验自我”而赋予事物自明性。

一、胡塞尔的“本我论”立场

胡塞尔通过现象学的还原最终获得的是先验主体。先验的自我成为绝对性的“主体”,是一切实践行为的“有效性基础”。这个至大无外的先验主体当然也难逃唯我论的嫌疑。胡塞尔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峻l生:“如果我这个沉思着的自我,通过现象学悬搁,把自己还原为“我”的绝对先验自我时,“我”不就成为我自己的根据(solus ipse)了吗?同时,只要“我”以现象学名义继续前后一贯的自身说明(Selbstauslegung),“我”不仍然还是那个我自己的根据吗?因此,要解决对象存在问题并已经表现为哲学的现象学,不就要打上先验唯我论的印记吗?”胡塞尔甚至认为“一种成功的现象学哲学在开始时只能是唯我论,而只有在它建立在一种唯我论的基础之上之后才能逐渐达到主体间性”。在这里可以看出胡塞尔是以唯我论为起点,但绝不赞同唯我论,并对笛卡尔、康德的唯我论观点进行了指责,认为他们这些唯心主义大家都把主体性提到了一个很高的地位,但却遭受着唯我论的争议,不管是笛卡尔的“我思”,还是康德的“哥白尼革命”改变了客体和主体的地位。胡塞尔在破除唯我论的尝试中努力表明自己的立场,在《笛卡尔式的沉思》一书中,第五沉思的标题就是“关于陌生经验问题的说明与对唯我论的异议的反驳”。在第二沉思中,胡塞尔说到:“它在开端尚不能设定任何别的东西是存在着的,除了这个自我和包含在这个自我本身中的东西,以及联通一个不确定的可确定性视域之外。因此,它一定是作为纯粹的本我论而开始的,并且一定是作为一门似乎被我们判定为一种尽管是先验的唯我论的科学而开始的。”所谓的“它”就是指胡塞尔的现象学说。这都表明了胡塞尔“本我论”的立场,与唯我论不同,本我论是以“我”为本而非唯一的存在。外在的一切事物通过“我”这个“本”而“重新”获得了存在,但外物并不是“我”的创造物,也并不是“我”所能创造,只是通过“我”而获得了自明性;唯我论则认为其他事物和“他我”都是“我”的创造物,胡塞尔正是从反对这两点出发来为自己的“本我论”学说进行辩护。

二、胡塞尔在方法论上对近代“唯我论”的反思性超越

为了使其哲学更具有严谨性和科学性,胡塞尔“另辟蹊径”,选择了从方法论入手,力求通过方法论是其哲学的严谨性得以保证。因此,他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现象学方法论,主要有本质还原方法与先验还原方法。现象学是一门没有预先假定的科学,因而为了达到真正的排除假定,必须要进行一种更为基本的还原,或称悬搁、现象学还原。胡塞爾现象学还原方法也经常被总结为“回到事物本身”,也就是回归看得见的直观的认知方式,回到真正直接自明、不可怀疑的东西的认知上来,胡塞尔通过“悬搁”的概念,表达出他对未经严谨考察而盲目相信事实存在的这种“自然态度”的不信任。

第一,本质还原法也叫本质直观,其基本原则即“面向事物本身”。在胡塞尔看来,要想认识关于世界的真理,我们必须摒弃经验之外的一切东西,把事物还原为我们的意识内容。把经验对象的给予物还原为现象本质的过程即“本质还原”。本质还原方法就是在直观的过程中,排除一切关于客观存在性的判断,始终保持其自身不变的东西,即从个别直观事物的本质开始,从个别现象中还原出一般本质,才能使真相清楚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才能获得真理。

第二,先验还原方法是一种更完全更彻底的还原。与本质还原不同的是“本质还原只要求部分悬搁,只要求悬搁认识对象存在的观念,而先验还原则要求在认识对象存在信念进行悬搁的基础上,还要把有关认识的主题在世界中存在的信念也悬搁起来”。从而,仅剩下“纯粹意识”,“先验”中的“先”指的是逻辑在先的意思,即指先验的东西比经验的东西更先得到证明。它是对本质还原方法的一个补充和升华,先验还原的过程就是通过内在的意识或思维从一种实体的存在转化为一种先验的存在,这使我们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绝对存在。在先验还原方法中,先验还原的最后结果无疑是“先验自我”,经过了彻底的现象学还原这个“先验自我”,在没有依托任何预先假设的前提下而得到,从而,“先验自我”变成了绝对可靠的现象学的基础,找到了这个基础,那么之后就是从这个“先验自我”出发,从而来构造其他一切,也就是去建构上文提到的我们在现象学还原中暂时悬搁在‘括号里的存而不论的东西。

纵观整个现象学还原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塞尔把理性的兴趣从外部拉回了其理性自身,从而摆脱了对外物的依赖,从而建立起了“无偏见的”的出发点。理性以自身为对象,这样就给予了理性自我决定的能力,从而暂时悬隔对外物的存在的判断。但是,这仅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下面理性就要通过观念以目的的方式把自己实现出来建构现实的确定不疑的外部世界。先是对对象进行直观,最后在判断中实现理性目的和对象的结合。如果可以结合,那么这个对象是有效的,是现实的。说一个对象是现实的,也就说明其是存在的。这也就是说,其他没有被我们经验到的可能的对象,也都有这种权利,即变成现实对象的权利。然而,唯我论的观点则是世界都是“我”的表象或者是“我”的创造物,只有自我及其意识才是唯一真实的、本原性的存在,唯有我是世界的创造者,是世界上唯一的實体,我才是一切,除此之外,别无他物。与唯我论不同的是,先验自我是以“我”为本而非唯一的存在。这个“本”就表现在一切对象从先验自我哪里“重新”获得了存在。也就是说,外物并不是“我”所能创造,也不是我创造出来的。而是通过“先验自我”的确定性给予事物自明性,从而更好的认识事物,认清世界,使我们更加靠近真理。显然,这与唯我论武断的把事物当成“我”的创造物是有本质区别的。

三、胡塞尔交互主体性理论对近代“唯我论”的主体性超越

唯我论很显著地否定了除“我”之外的其他“自我”的存在,这也就意味着其他人的经验和认识我们是不可知的,因为这是私人的。这样一来形成普遍的认识就成为空话。这对于追求哲学普遍有效性的胡塞尔来说是不可容忍的,那么怎样能实现“他我”和“自我”具有同样的权利和有效性,并且能对同一个世界作出同样的认识,成为胡塞尔驳斥唯我论的重中之重。胡塞尔通过三个阶段构造出交互主体性的共同体,来说明自我和他我的关系,试着打破唯我论的困境。

(一)构造的最初阶段——自然

因为我们最先拥有的就是自己的身体,身体是我们与外在世界打交道的载体以及中介,我们的生命经验与身体息息相关,所交互主体性的共同体最初的构造应该是我们大家都所拥有的自然(这个自然是指有生命、有活力的有机体的身体)。我们不能否认,胡塞尔的确也认为,自我真的无法直接进入到他人的身体或者意识当中去,从而产生对他人的直觉。但是身体作为有机体在自我的最初领域得以体现,更重要的是也是他人身体的呈现,通过呈现,我们所经验到的东西从本质上来说就从属于“同一身体”这个统一体当中。这样一来,他人的身体和自己的身体实际上就可以认为是同一身体的不同呈现方式,即在我的意识中,同时也在他人的意识之中。解决同一身体后,更重要的是如何解决自然同一这个关键问题。胡塞尔运用了与身体同一相同的道理。自我原初领域中的自然和他人原初领域中的自然通过共现出他们自身,从而起着共同作用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最终使自我和他人的自然呈现出同一性。胡塞尔把这种统觉同一性的经验就称为“陌生经验”,也称为“对客观世界的感知”。虽然对客观世界的感知仍未突破自我的界限范围,但自我的意向构造功能早已深入了他人或者他我的领域,这样一来,“他我”就作为特殊的自我得以构造在自身之中。我们可以看到,首先通过对原初领域被给予的陌生的身体以及在其显现中被共现出来的同一个身体的认同综合,然后再进一步对原初领域的同一个自然进行认同综合。这样最初的共同体形式被构造出来。

(二)较高阶段——交互主体的世界

在自然这个最初构造阶段中,他人的身体和自然被构造为自我中的“他我”,他人的自我就和我的自我就成了所谓的“单子”,成为自在之物,也拥有了意义。问题是,虽然自我和他我处于一个共同体之中,是同一自然或者身体的不同显现。但是,实际上自我和他人仍是分离的。因为自我的经验不是从他我的经验之中得出,而且更重要的是我的本质也不能从他我的本质中得知。这种分离从而使我们忽视了一个更重要的事实,也就是我们身体虽是分离,但“我们共同存在于一个原初的共同体中,这个共同体并不是虚无,它是通过自我的共现和同感而构造出来的,是使一个世界,一个人和物的世界先验地成为可能的共同体”。在原初统一体或者共同体中,自我和他我是平等的,并没有层次等级和优劣之分,他们各自拥有着相同的权利。每一个的“自我”都能成为“中心项”,每一个个体都是这个共同体的成员。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是相互存在的关系,这也就是胡塞尔所说的“客观化的等同”。既然二者是相互依存的,那么自我如果理解了他我也就是更好的理解了自我。这样一来,自我可以将他人放在自己的视域中,那他人也可以将我放在他的视域中,并且在众多的他人中,大家都会彼此经验为“他人”。

(三)更高级阶段——周围世界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通过共现的陌生经验这个中介从而进入了他我之中,并分析了自我和他我相联系的共同体的被构造过程。我的行为在共同中也得到理解,因为我的行为也具有“你——我”的行为特征。通过人的行为,人类的个人交往就发生了,我们的周围世界也就交织生成了,也就形成了一个对每个人和每个人类共同体而言的“文化周围世界”。到了这个周围世界的阶段,自我的中心地位不断消解了。“首先在最初阶段,我处在中心地位构造他人,接着在较高阶段自我将他人看作视域,自我与他人相互存在不再相外在,就共同体而言就没有中心了,或者是中心可随意变换了,到此自我中心就消解了”。

至此,胡塞尔通过三个阶段的构造,首先我们从自我作为构造的出发点,然后通过共现和同感构造出他我,最终构造出自我和他我共同拥有的世界——周围世界,构造出一个交互主体性的共同体。这也就说世界并不是一个单独的“自我”的创造物,整个世界乃是一个相互交叉的。在你的意识结构中会意识到我的意识中你的意识。把我设想的东西在你的意识中是具有共同性的东西,从而意识到他人的存在,并且意识到他拥有和你一样的存在,另外在他的意识中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从而可以进行交流,从而引起共鸣。正如阿尔弗雷德·许茨所说,“我们当中的任何一个人,都不会把生活世界当作某种私人的世界来经验;与此相反,我们都认为它是一个公共的世界,是我们所有人共同拥有的世界,也就说,我们都认为它是一个主体间性的世界。我们不仅会像生活世界对我来说是那样既定的那样在这个世界中遇到我们的同伴,而且,我们还认为下面这一点理所当然的,即这些同伴会像我们一样遇到这同一个世界,遇到这同一种世俗性的存在。”

四、结语

胡塞尔不管是从现象学还原方法还是交互主体l生的共同体构造,都在不自觉和自觉地向我们展示着其破除唯我论的努力,对破除唯我论的哲学尝试展示着不同于近代“唯我论”范式的现代主体性。不再是仅仅将“我”看作唯一的主体性存在,不再把其他一切外物当作“我”的创造物,不再把自我看作一切的中心,而是要尊重他人、他物的主体性,这对于现代社会进行民主、平等、公平性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同时对我国加强党的建设,正确处理领导和群众的交互性主体关系都具有一定的现代性意义。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