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的社会支持和社交焦虑的关系: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
2017-05-02曾嘉鸿陆爱桃郭煜阳蔡润杨
曾嘉鸿 陆爱桃 郭煜阳 蔡润杨
(1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心理学院,心理健康与认知科学广东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突发事件心理援助应急技术研究中心,广州 510631;2广东揭阳职业技术学院,揭阳 522000)
高校贫困生的社会支持和社交焦虑的关系: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
曾嘉鸿1陆爱桃1郭煜阳1蔡润杨2
(1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心理学院,心理健康与认知科学广东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突发事件心理援助应急技术研究中心,广州 510631;2广东揭阳职业技术学院,揭阳 522000)
本研究旨在考察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和社交焦虑间的中介作用。研究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社交焦虑量表(SASS)对539名高校贫困生进行施测。结果显示:⑴在性别差异方面,男贫困生的心理弹性总分、坚韧性、力量性、乐观性得分都显著高于女贫困生;女贫困生在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上高于男贫困生。⑵心理弹性是社会支持各维度与社交焦虑之间的中介变量,其中心理弹性在主观支持与社交焦虑间、对支持的利用度与社交焦虑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客观支持与社交焦虑间起完全中介作用。本研究的结果揭示了高校贫困生应对心理问题的机制,为高校提高对贫困生群体的关注、改善对贫困生的教育提供了建议。
社会支持;社交焦虑;心理弹性;高校贫困生
1 前言
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是个体从他人、团体和社区得到的关怀与帮助,表现为物质扶持、生活援助和心理慰藉等,是一种行动上和情感上的分享[1]。肖水源将社会支持分为三类:一是客观支持,指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独立于个体的感受而存在,主要指物质上的帮助;二是主观支持,指个人在社会中受到尊重、支持和理解的情感体验,强调个人主观感受;三是对支持的利用度,是对个体接受和使用的社会支持的衡量[2]。心理弹性(resilience)是指个体在面对挫折情境时,为了追求自身的和谐发展,运用保护资源,实现适应的内在心理潜力[3]。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存在显著相关。Ozbay等发现社会支持能促进心理弹性的发展,且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均能减轻压力[4]。Friborg等及曾守锤和李其维也有类似的发现[5,6]。
社交焦虑(social anxiety)是指对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有强烈的不安、恐惧、紧张或忧虑的情绪反应和回避行为[7]。它是高校贫困生最常见的一种社交障碍。由于经济困难,贫困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出现自卑、孤独,他们常采取自我封闭和边缘化的方式,以回避社交活动[8]。Erikson认为,对于青年来说,他们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友谊,克服孤独感[9]。高校贫困生正值青年时期,内心有强烈的交往需求,但与外部生活的窘迫相冲突,导致他们普遍存在社交焦虑。社交焦虑的程度与贫困生自身的心理素质 (如心理弹性)有关[10]。同样,Benetti等也发现,心理弹性和社交焦虑呈显著负相关[11]。Ng等的研究表明,心理弹性的水平可以显著预测人际交往中的焦虑的水平[12]。Hjemdal也认为,建构良好的心理弹性,有利于减轻青少年的焦虑和抑郁情绪[13]。社会支持理论认为,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越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越不容易受到自身负性情绪的影响[14]。Chavira等认为社会支持可以帮助个体缓解焦虑情绪和压力[15]。例如,朋友、家人的情感支持以及社会的物质支持都有利于个体社会技能的提高,减少社交焦虑情绪和社交回避行为。
可见,以上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和社交焦虑三者之间两两相关。但目前,还没有研究对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与社交焦虑之间的影响机制进行探讨。而且,关于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和社交焦虑的研究多聚焦于普通大学生,贫困生是高校中特殊的一群,却缺乏研究者的关注。张兰君发现高校贫困生的焦虑水平和社会支持状况与非贫困生存在显著差异,贫困生的状态焦虑水平显著高于非贫困生;同时,贫困生在社会支持上得分也略高于非贫困生[16]。Murali发现贫困生比非贫困生面临更多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心理健康水平更低[17]。高校贫困生承受的巨大经济和心理压力使得他们身心健康成长面临严峻的考验,不少贫困生在巨大的压力下产生了诸如封闭、抑郁、自卑、逃避、焦虑等心理问题,从“经济贫困”泛化到了“心理贫困”,成为了经济和心理的“双困生”。因此,探究高校贫困生应对心理问题的机制,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以高校贫困生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和社交焦虑之间的作用,以揭示高校贫困生应对心理问题的机制。具体来说,本研究以社会支持为自变量,社交焦虑为因变量,心理弹性为中介变量,检验中介效应模型。目前,有研究已发现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孙仕秀发现心理弹性是青少年社会支持与情绪行为问题的中介变量,对支持的利用度与主观支持既能直接影响青少年的情绪问题行为,又通过心理弹性对青少年情绪问题行为产生间接的影响。青少年感受的主观支持越多,且对支持的利用度越高,其心理弹性建构得越好,使得其对情绪问题行为的抑制越高,其情绪问题得以改善[18]。同时,Ng等也发现心理弹性在青少年的应对方式和焦虑间具有中介作用[12]。基于前人的研究,本研究预测在高校贫困生群体中,社会支持可以通过建构心理弹性,进而影响其社交焦虑水平。
2 方法
2.1 被试
539名来自某学院的学生参与了本研究。该学院是广东省欠发达地区的地方院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庭贫困的学生占很大的比重,本研究的被试均被学校认定为存在家庭经济困难。平均年龄为18±5.5岁,其中男性121人,女性418人。
2.2 工具
2.2.1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
采用肖水源1986年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该量表主要用于测量个体的社会支持程度,共有十个条目,包含主观社会支持、客观社会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客观支持是指可见的、实际的或客观的社会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支援,团体关系、社交网络的存在和参与等。主观支持是指个体在社会中被理解、被支持、受尊重的情感体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指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大小。本研究中该量表总体的内部一致性系数 Cronbach α为0.695,可以接受;主观社会支持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716,客观社会支持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767,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755,均较为理想。
2.2.2 心理弹性量表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
采用Connor和Davidson 2003年编制的心理弹性量表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中文版由张建新和于肖楠修订。该量表主要测量个体的心理弹性,共有25个条目,包含坚韧性、力量性和乐观性3个维度。坚韧性分量表有13个条目,测量个体在困难境遇和面对挑战时的控制力、坚韧力。力量性分量表有8个条目,测量个体在经历创伤后复原并变强壮的能力。乐观性分量表有4个条目,测量个人看待事物积极的一面,并相信个人和社会的力量。采用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的Likert 5点法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说明心理弹性越大。本研究中量表总体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 α为0.748;坚韧性、力量性、乐观性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756、0.751、0.760,均较为理想。
2.2.3 社交焦虑量表 (Social Anxiety Subscale of the Self-Consciousness Scale,SASS)
采用Scheier和Carver 1985年修订的由Fenigstein 1975年编制的社交焦虑量表 (Social Anxiety Subscale of the Self-Consciousness Scale,SASS),中文版由蒋灿修订[19]。该量表测量个体在社交时感受到的主观焦虑,以及个体在社交中的言语表达和行为举止上的困难。量表共包含6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得分越高表示焦虑程度越高。本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 α为0.738,较为理想。
2.3 程序
所有被试独立填写三份量表,量表完成的顺序在被试间平衡。被试在填写量表过程中,如对量表题目有任何疑问可举手提问。所得数据使用软件SPSS 20.0进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各变量的相关分析
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各维度、心理弹性、社交焦虑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各维度与心理弹性呈显著正相关(p<0.01),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各维度与社交焦虑呈显著负相关,心理弹性得分与社交焦虑得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
表1 社会支持各维度和心理弹性、社交焦虑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
3.2 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社交焦虑的性别差异分析
对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和社交焦虑三者及其各维度进行性别差异分析,结果显示:贫困女生 (M=8.0)社会支持的利用度高于贫困男生(M=7.27;F(1,537)=18.13,p<0.01)。但是,在心理弹性总分上,贫困男生(M=61.43)高于贫困女生(M=56.70;F(1,537)=3.21,p<0.01)。在心理弹性各维度上,如坚韧性分量表,贫困男生(M=31.50)高于贫困女生(M=28.53;F(1,537)=16.42,p<0.01);力量性分量表,贫困男生(M=20.81)显著高于贫困女生(M=19.86;F(1,537)=4.62,p<0.01);乐观性分量表,贫困男生 (M=8.97)同样高于贫困女生 (M=8.29;F(1,537)=7.88,p<0.01)。在社交焦虑上,男女生之间则没有显著差异(p>0.05)。
3.3 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与社交焦虑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各维度、心理弹性、社交焦虑两两显著相关,符合中介变量检验的前提条件。为了考察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与社交焦虑之间的中介作用,根据温忠麟等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20],依次进行三步的回归分析:第一步,社会支持各维度(自变量)对社交焦虑(因变量)的回归分析;第二步,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对心理弹性(中介变量)的回归分析;第三步,分层回归分析,第一层为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第二层为心理弹性。如果心理弹性进入回归方程后,对社交焦虑的解释增加量(△R2)达到显著水平,则心理弹性是社会支持和社交焦虑之间的起着中介效应的因素。此外,在第三步中,如果社会支持各维度的回归系数不显著,则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各维度和社交焦虑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如果社会支持各维度的回归系数显著,则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各维度和社交焦虑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由于性别跟心理弹性以及对支持的利用度有显著相关,因此在回归分析中把性别作为控制变量进行分析。
3.3.1 心理弹性在主观社会支持与社交焦虑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表2 心理弹性对主观社会支持与社交焦虑的中介效应分析
基于主观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的检验,结果见表2。在方程一和二中,主观社会支持对社交焦虑(t=4.39,p<0.01)以及对心理弹性(t=7.32,p<0.01)的预测均显著。在方程三中,在控制了主观社会支持后,心理弹性仍能显著预测社交焦虑 (t=-6.74,p<0.01),且主观社会支持的回归系数也显著(t=-2.24,p<0.05),因此,心理弹性在主观社会支持与社交焦虑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见图1)。也就是说,贫困生感受的主观社会支持既可以直接影响社交焦虑,也可以通过贫困生的心理弹性影响社交焦虑。心理弹性的中介效应占主观社会支持和社交焦虑间总效应的比例为0.33×(-0.33)/(-0.21)×100%=51.86%。
图1 主观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社交焦虑的关系路径图
3.3.2 心理弹性在客观社会支持与社交焦虑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基于客观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的检验,结果见表3。在方程一和二中,客观社会支持对社交焦虑(t=2.82,p<0.01)以及对心理弹性(t=3.74,p<0.01)的预测均显著。在方程三中,在控制了客观社会支持后,心理弹性仍能显著预测社交焦虑 (t=-8.30,p<0.01),但客观社会支持的回归系数不显著(t=-1.67,p>0.05),因此,心理弹性在客观社会支持与社交焦虑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见图2)。也就是说,贫困生的客观社会支持仅通过贫困生的心理弹性影响社交焦虑。
表3 心理弹性对客观社会支持与社交焦虑的中介效应分析
图2 客观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社交焦虑的关系路径图
3.3.3 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利用度与社交焦虑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基于社会支持利用度的中介效应的检验,结果见表4。在方程一和二中,社会支持利用度对社交焦虑 (t=-3.82,p<0.01)以及对心理弹性 (t=3.43,p<0.01)的预测均显著。在方程三中,在控制了社会支持利用度后,心理弹性仍能显著预测社交焦虑(t=-8.31,p<0.01),且社会支持的利用度的回归系数显著(t=-2.15,p<0.05),因此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利用度与社交焦虑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见图3)。也就是说,贫困生的社会支持利用度既可以直接影响社交焦虑,也可以通过贫困生的心理弹性影响社交焦虑。心理弹性的中介效应占社会支持利用度和社交焦虑间总效应的比例为0.15×(-0.36)/(-0.17)× 100%=31.76%。
4 讨论
4.1 高校贫困生的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以及社交焦虑的性别差异
表4 心理弹性对社会支持利用度与社交焦虑的中介效应分析
图3 支持利用度、心理弹性与社交焦虑的关系路径图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在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上,贫困生有显著的性别差异,贫困女生的社会支持利用度明显高于男生,这与游洁和何心展等的研究结果一致[21,22]。 男、女生在寻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上的差异,主要与他们不同的个性特征和价值观有关。在遭遇困境时,男性普遍表现出独有的刚强、自立、自强的个性特征,自尊心更强,更加倾向于独自解决问题,较少主动向他人或社会寻求帮助和支持;而女生则更易表现得柔弱,倾向于向外界倾诉和积极求助。同时,传统的性别角色期待中,男生是“男子汉”“流血不流泪”,女生是需要保护和帮助的“弱势群体”。可见,传统的性别角色期待也影响了男女生对社会支持的态度。
另外,男生在心理弹性各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这与Wiebe等的研究结果一致[23]。男生的心理弹性建构比女生好,这可能与现代社会文化有关。在男权社会背景下,与女生相比,男生有更高的社会期望,处理问题表现得更加镇定以及有更高的控制力。社会对男性的高期望同时也增加了他们所背负的压力,使得男性必须拥有比女性更强的心理抗压能力,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对于高校贫困男生而言,为了摆脱自身在经济上的“先天不足”,他们更是需要在逆境中锤炼出坚强的心理体魄。
4.2 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和社交焦虑间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发现,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和社交焦虑之间有显著的中介作用,其中在客观社会支持与社交焦虑之间起完全中介的作用,而在主观社会支持、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与社交焦虑之间均起部分中介的作用。本研究的结果支持了心理弹性动态模型(Framework of Resilience in Action)。该模型认为,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有各种心理需要,如安全、归属、爱、尊敬、掌控、才能、挑战、价值等。这些心理需要的满足与外部的保护因素(如亲密关系、高期望值和积极参与)有关。在外部保护性因素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心理弹性才能被激发。心理弹性能保护个体免受危险因素的影响,并促进其心理健康以及在社会、学业方面的表现[24]。本研究发现,社会支持作为一个重要的外部保护因素,促进了贫困生心理弹性的发展,而良好的心理弹性,减轻了贫困生受经济贫困的影响,减少了他们的社交焦虑。可见,本研究的结果支持了心理弹性动态模型提出的外部保护因素(如社会支持)通过心理资源的建构(如心理弹性)间接影响个体外部行为(如社交焦虑)的机制。
另外,本研究结果与现有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可以影响社交焦虑的结果一致[15]。本研究发现,主观社会支持和支持的利用度既可以直接影响社交焦虑,也可以通过心理弹性间接影响社交焦虑。但是客观社会支持则仅能通过心理弹性间接影响社交焦虑。在本研究中,客观支持指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独立于个体的感受而存在,主要指物质上的帮助。主观支持则指个体在社会中受到尊重、支持和理解的情感体验,强调个体的主观感受。可见,客观支持与主观支持有本质上的区别。张雯和郑日昌发现客观指标(如社会客观支持)与主观指标(如感受到的社会支持)对心理特质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25]。客观的物质支持最终需要通过转化为内在的心理感受 (被支持感),才能影响行为表现。Ausubel也认为,感知到的现实也许并不是真正的现实,但感知到的现实却是心理的现实,正是心理的现实作为实际变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发展[26]。本研究支持了张雯和Ausubel的观点,同时也拓展了现有的发现,主观社会支持有别于客观支持,因为它能独立地直接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本研究中的结论,即主观社会支持能直接影响贫困生的社交行为,而客观社会支持只能间接影响贫困生的社交行为。
5 结论
(1)在高校贫困生中,心理弹性是其社会支持与社交焦虑的中介变量。
(2)本研究进一步揭示主观社会支持与客观支持对社交焦虑的影响机制不同。
(3)基于本研究的结果,在前人建议的基础上[27],本研究对高校贫困生群体的教育增加以下建议:除了经济上的帮助,高校应更多地关注其心理的援助。只有让经济上的帮助转化为心理上的援助,才能真正起到帮助的作用,让贫困生构建出健康积极的心理品质。
1 方曙光.社会支持理论视域下失独老人的社会生活重建.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4):104-108.
2 肖水源,杨德森.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7,(4):183-187.
3 刘丹,石国兴,郑新红.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韧性.心理学探新,2010,30(4):12-17.
4 Ozbay F,Fitterling H,Charney D,et al.Social support and resilience to stress across the life span:A neurobiologicframework.CurrentPsychiatryReports,2008,10(4):304-310.
5 Friborg O,Hjemdal O,Rosenvinge J H,et al.A new rating scale for adult resilience:What are the central protective resources behind healthy adjustment?InternationalJournalofMethodsin Psychiatric research,2003,12(2):65-76.
6 曾守锤,李其维.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3,26(6):1091-1094.
7 郭晓薇.大学生社交焦虑成因的研究.心理学探新,2000,20(1):55-58.
8 罗伏生,沈丹,张珊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3): 272-274.
9 Erikson E H.Childhood and society.New York:Norton,1950.
10 蔡颖,梁宝勇,周亚娟.中学生的升学考试压力,心理弹性与压力困扰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2):180-182.
11 Benetti C,Kambouropoulos N.Affect-regulated indirect effects of trait anxiety and trait resilience on selfesteem.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6,41(2):341-352.
12 Ng R,Ang R P,Ho M H R.Coping with anxiety,depression,anger and aggression:The mediational role of resilience in adolescents.Child and Youth Care Forum,2012,41(6):529-546.
13 Hjemdal O,Vogel P A,Solem S,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lience and levels of anxiety,depression,and obsessive-compulsive symptoms in adolescents.Clinical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2011,18(4):314-321.
14 Langford C P H,Bowsher J,Maloney J P,et al.Social support:A conceptual analysis.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1997,25(1):95-100.
15 Chavira D A, Stein M B.Recent developments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social phobia.Current Psychiatry Reports,2000,2(4):347-352.
16 张兰君.贫困大学生焦虑水平与社会支持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3):196-196.
17 Murali V,Oyebode F.Poverty,social inequality and mentalhealth.Advances in Psychiatric Treatment,2004,10(3):216-224.
18 孙仕秀,关影红,覃滟云.青少年社会支持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心理弹性的中介与调节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1):114-118.
19 蒋灿.自我意识量表的初步修订及相关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0 温忠麟,侯杰泰,张雷.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心理学报,2005,37(2):268-274.
21 游洁.价值观与大学生寻求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心理科学,2005,28(3):713-717.
22 何心展,张林,尤海燕.某大学 2004年入学新生的心理状况调查分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2):71-73.
23 Wiebe D J.Hardiness and stress moderation:A test of proposed mechanisms.JournalofPersonalityand Aocial Psychology,1991,60(1):89-99.
24 Furlong M J,Ritchey K M,O’Brennan L M.Developing norms for the California Resilience Youth Development Module:Internal assets and school resources subscales.The California School Psychologist, 2009,14(1):35-46.
25 张雯,郑日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61-62.
26 Ausubel D P,Sullivan E V,Ives S W.Theory and problems of child development.New York:Grune and Stratton,1980.
27 Lacour M,Tissington L D.The effects of poverty on academic achievement.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Reviews,2011,6(7):522-52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Anxiety in College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The Mediating Effect of Resilience
Zeng Jiahong1,Lu Aitao1,Guo Yuyang1,Cai Runyang2
(1 Center for Studies of Psychological Application& School of Psychology,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dong Key Laboratory of Mental Health and Cognitive Science;Guangdong Center of Mental Assistance and Contingency Technique for Emergency,Guangzhou 510631;2 Jie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Jieyang 522000)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anxiety in college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The mediating effect of resilience.539 college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were investigated by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Scale (CD-RISC),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SSRS)and Social Anxiety Subscale of the Self-Consciousness Scale (SAS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In terms of gender,males significantly scored higher than females in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scale,no matter in toughness,strength or optimism scores;but females scored higher in utilization degree of support than males.(2)Resilience could partly medi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ubjective 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anxiety as well as utilization degree of support and social anxiety in college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Resilience could also completely medi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objective 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anxiety.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revealed the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coping with psychological problems,and provided suggestions for schools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 of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social support;social anxiety;resilience;college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571141和31628010),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J1030729和J1210024),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HS2015001)
陆爱桃,女,副教授,博士。Email:atlupsy@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