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凡·高:一颗璀璨的流星

2017-04-29车吉心

山东画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阿尔画坛大师

车吉心

阿尔,是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省的一个小镇,像欧洲许多乡村小城一样,很田园,很别致,很经典也很有品位。小镇不大,但古老有故事,那一石一木,一砖一瓦,一街一巷都像上了岁数的老人,饱藏着满肚满脑稀奇古怪的故事。

阿尔小镇故事多,且震撼人心,震撼整个世界画坛,原因就是名人效应。1888年12月,世界级的艺术大师,后印象派画坛巨匠文森·凡·高曾在此居住并制造了轰动画坛的最惨烈的事件。(编者注:割耳事件)

2009年10月17日,当小镇刚刚从梦乡中醒来,还深深沐浴在朝霞之中时,我如愿以偿地来到了阿尔小镇拉马丁广场旁凡·高曾经的居所——“黄屋”。

因为来得太早,小镇街道行人稀少,一片冷清,故居紫褐色的铁门,紧闭不语。

瞅着这空儿,我们顺着墙上以凡·高画作为导向牌指示的方向,按图索骥,首先瞻仰了大师的墓地。墓地就在阿尔镇东边一个漫漫山坡上。墓园很大,墓碑林立,肃穆整洁。墓间野外,云雾蒸腾,山花烂漫,空寂无语。我们几番周折,终于在墓园的东南找到了凡·高和弟弟西奥的坟墓。

望着低矮质朴有些寒酸的坟墓和碑前朝霞映红金子般的野菊,我心潮涌動,百感交集。我默默地注视着,思索着,向大师深深地躬身致敬。安息吧,伟大的命运多舛的大师!

礼拜过大师的墓地后,我们匆匆赶回小镇上大师生前曾经栖居的“黄屋”。

“黄屋”是一幢二层的小楼,小楼周边被高高的围墙环抱着。今天的“黄屋”已经改造成很现代的餐馆。

餐馆尚未上客,显得非常安静,顺着又窄又陡的楼梯来到了大师曾住过的房间:一张床,一把椅子,顶棚矮矮的,墙壁灰灰的,五六平米的空间,空空荡荡,简陋肃穆,令人窒息,令人感叹!这就是大师曾经的居所,这就是诞生杰作的地方?“是的,这就是凡·高当年的故居,而且在这里是他一生中创作欲望最旺盛的时节。”向导向我娓娓讲来。

凡·高1853年3月30日出生于荷兰边境一个偏僻的村庄。其父亲是一个忠诚的基督教牧师。在凡·高生命的37个春秋岁月中,曾做过画店职员,担任过中小学教师,从事过播撒福音的牧师之职。尽管他自小就钟爱绘画,但几乎没有真正接受过绘画的正规训练,全凭禀赋和刻苦自学成才。在他短暂的生命历程中,真正拿起画笔为自己的梦想而创作,满打满算也只有十年的时光。期间,他曾贫困潦倒,他曾遭受嘲弄打击,他也曾因贫病卧床不起,但他对艺术的追求,几近疯狂,孤注一掷。他悲苦的一生就是向命运抗争、为艺术献身的一生,也是强烈捍卫生命个体尊严的一生!

凡·高,聪明过人,敏感易怒。他35岁那年的初春,告别即将结婚的手足兄弟西奥,南下小镇阿尔。刚刚住进小镇的时候,他心情很好。小镇平静安详,是他心目中创作的天堂,是他一生中难得的创作时光。他争分夺秒,日夜不休,以近似残酷的方式展开与生命的竞争,与艺术的对话。创作,无疑是他救赎、信仰和生存的理由,唯有创作才能使他的情感与能量得以释放,才能心安理得地活下去。

但是不久,凡·高心中那炽热的天平又失去了平衡,他猛然感到了无限的孤独、寂寞、失落和无聊。此时的他想到了仰慕已久的后印象派大师高更。他真诚地崇拜高更,欣赏高更,迫不及待地希望将自己的热情和创作理念与高更交流分享。为了迎接心中的大师,他接连创作了十几幅油画将小屋装饰一新,以获得高更的认同、友谊和信赖。

高更来了,他是应着凡·高真挚之邀住进了“黄屋”。然而,高更没有对朋友的这番情谊做出应有的回应。在他看来,凡·高的处事、作画与为人太过冲动、浮躁和缺乏耐性,在生活态度和艺术理念上则更不为高更接受和认同。时间不长,两人的矛盾便日益尖锐起来了,直至大吵大闹。凡·高紧绷的神经达到了极限,他终于病了,他疯了!

十二月的一个不安的夜晚,凡·高突然手握锋利的剃刀,喊叫着要割断高更的喉咙。高更在惊慌失措中躲开了,而狂乱中的凡·高割下了自己的一只耳朵……

自此,凡·高终其一生无法摆脱精神病痛的折磨,他日夜狂想、忧郁、悲伤。他清醒时,创作出令人震惊的杰作,而病魔发作时,咆哮着呼唤死神的垂怜。

1890年7月27日,这位一生生活在低处,灵魂在高处的艺术大师,走进一片苍茫的田野,拔枪朝向自己的胸膛,扣响了扳机。两天后,他走了!

凡·高是一位用鲜血和生命追求自己艺术梦想的杰出画家,他在最为惨烈的生活境遇和对绘画艺术疯狂地追求中树立出跨时代的丰碑,他用画作超越了自己,超越了时代,他像一颗璀璨的流星,在其生命的瞬间燃烧中毁灭了自己,却在无尽的苍穹中却留下了永恒的光辉!

猜你喜欢

阿尔画坛大师
汪观清:深耕画坛,“牛”劲十足
大师剪我也剪
画坛“狂士”的传神写真
——评王晓丹的《雅线意彩》
环保高效的清洁大师
梵高的1888
浅析赵孟▌绘画对画坛的影响
真假名画大鉴别
怪脸:生活在德国的叙利亚难民阿尔沙特
向改装大师们致敬
大师谈翻译永不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