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源于生活
2017-04-28袁樱
袁樱
一、以生活中的素材来活化数学教材
教材是落实课程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完全的照本宣科,必将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厌烦,降低学生追寻新知识的兴趣。而如果在进行课堂教学前能根据教材的设置,主动联系生活,使课程目标和要求孕于生活素材之中,最终达到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的目的。
【片段一】统计表与统计图的基本教学预设
师:小朋友们,平常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呢?
生:天天向上。
生:快乐大本营。
生:熊出没,猪猪侠。
生:人与自然,篮球赛。
……
师:小朋友们业余电视节目还真不少啊,老师想要邀请你们去我家看电视,不过老师家里电视机只能收到这四个节目:快乐大本营,熊出没,男生女生向前冲,人与自然,你只能选择一项观看,你选哪一个呢?
生:选男生女生向前冲。
……
师:如果我想要知道全班同学选择情况,需要怎么做呢?
生:一个一个问。
师:问完了需要干吗呢?
生:统计。(板书课题)
师:真棒!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统计呢?
……
以上教学预设是从孩子生活中常见的电视节目为题材,在书本原有教材的基础上稍作修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习兴趣。因此作为教师,教学前在准备数学教材时应注意两点:(1)以教材为基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2)以生活为蓝本,构建生动形象、情景丰富的教学内容。
二、以生活中的情境来活化课堂教学
如果说有血有肉的教材赋予了我们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那么在课堂上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建立数学模型,就是我们要寻找的宝库。因此“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的教学方式就将改善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状况,提高学生主动求知欲。
【片段二】认识分数
师:今天动物学校组织外出游玩,猴妈妈为它的四个孩子准备了一个桃,你觉得怎么分才能让小猴们不吵不闹呢?
生:平均分(板书)。
師:这样平均分完后每只小猴分得这样的多少呢?
生:1/4。
……
师:现在猴妈妈拿来4个桃,你觉得怎么分才能让小猴们不吵不闹呢?
生:平均分(板书)。
师:这样平均分完后每只小猴分得这样的多少呢?
生:一只一个桃。
师:能用分数表示吗?
生:1/4。
……
师:现在袋子里是8个桃了,你会平均分给四只小猴吗?每只小猴拿到这袋桃的几分之几呢?请在练习纸上分一分,写一写。
学生走上讲台展示,当小老师。
生1:竖着每两个分一份,把8个桃平均给4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袋桃的2/4。因为每只得2个。
生2:十字架式每两个分一份,把8个桃平均给4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袋桃的2/8。因为有8个桃,每只得2个。
生3:我不赞同他们说的,之前老师说了,把这些桃平均分成4份,每只猴拿走一份就是1/4。
师:咦?同样的题目,出现了三种答案,到底哪个更合理呢?
学生思考。
生4:我认为生1正确,因为平均分成4份,分母应该是4,二每只小猴拿到2个,所以用2/4。
生5:我不同意,既然生4也说了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那分子表示的是其中一份,每只小猴拿走的2个桃就是其中一份,所以分子还是1,1/4正确。
师:哇!小朋友真棒!说的都有理,我们再回头看看分4个桃是什么情况?再来判断谁说的更有道理呢?
生6:1/4是正确的。我发现刚刚的分法不一样,却都用1/4表示其中一份的。
师:有没有同学有疑问?
生7:为什么都可以用1/4表示呢?
生8:因为都是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
……
以上教学片段中采用学生生活中常有的分东西情境进行教学,更有趣的是用拟人化手法加以渲染,让情境更加具有吸引力,围绕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几分之几这一问题教学,从而建立分1个桃,4个,8个,12个,100个,甚至无数个桃,只要是平均分成4份,那么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1/4这一模型,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分数里分子、分母代表的具体含义,解决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麻烦,也为今后学习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三、以生活中的问题来活化实际运用
教学的意义在于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任何知识不能仅停留在书本,教师的授课,更要深入实践,用生活实际来检验所学知识的效果。
【片段三】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共有150元钱,用掉30元,剩下的要买4盒蜡笔。
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呢?
生:平均每盒蜡笔几元?
师:请你用自己方法解决。
学生动手操作。
生:150-30=120(元)120÷4=30(元)
师:有不同方法吗?
生:我用综合算式的150-30÷4
=120÷4
=30(元)。
生活中学生有一定的生活化思维,所以将书本教材略微修改,目的就是让孩子感受到数学来自于生活中的问题,活化知识运用。生活中购物不难知道带的钱减掉用去的就是剩下的,因此能够准确列出分步算式,但也有些学生能尝试列综合算式,但过程中出现了矛盾……
生:老师,他列出的综合算式好像有点问题,这是一道有减有除的混合运算,不应该先除再减吗?昨天刚学的。
师:你们发现了他说的问题了吗?该怎样解决的呢?
生:在底下画横线表示先算。
师:真棒!会动脑!不过在数学上我们采用另外一种运算符号“()”,你觉得小括号该怎样摆呢?谁来试一试?
生:这样摆表示先算的那一部分(150-30)÷4
=120÷4
=30(元)。
师:是谁帮助我们先算减法的,先算的表示什么意思呢?结合生活情境。
生:小括号,先算剩下的钱。
师:谁来小结一下,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该怎样计算呢?
生: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平时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书写手抄报,积累数学现象,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思考生活问题,让生活问题数学化。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我尽可能地创造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的机会,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
总之,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更源于生活,没有了生活的教育是机械的灌输,没有了生活的书本是机械的复制。作为人民教师的我们,应该努力做一个生活上的有心人,为学生多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模型,将之纳入课堂教育中,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岳麓书社,2002.
[2]吴效锋.新课程怎么教Ⅱ:课堂教学问题与对策[M].辽宁大学出版社,2005.
编辑 李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