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系统化路径

2017-04-27徐国立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教育

徐国立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福建长乐 350202)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系统化路径

徐国立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福建长乐 3502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立足系统论的视角,论证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分析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从思想认识、教育针对性、评估机制等方面提出提升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水平的若干途径,以期在理论上做一些新的探索。

系统化工程; 核心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要求系统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教学体系。高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传承和创新先进性文化重要场所,在高校进行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需要,但是,当前不少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却存在着口号化,形式单一化,缺乏系统长效机制等倾向。引入科学理论,系统地实施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系统论的创始人美籍奥地利人贝塔朗菲认为:“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的诸元素的集合统一体,它是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总体。”把系统论的科学方法运用于各行各业是当今社会的重要潮流。当前,系统论是破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难题的重要方法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其实就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系统的多样性、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等特点。具体来说: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每个方面环环相扣,相辅相成,构成一个科学有机的整体,系统的科学性是其基本特征之一。其次,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从教育目标到教育手段、教育成果等,都必须从一个系统发展的过程和脉络来把握,不能搞成运动式和临时性的教育活动。再次,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既有教育主管部门,又有高校行政部门,也有教师和大学生,实施教育的内在动因和教育对象等也具有多元性,这就决定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系统的多样性特征。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对社会主义价值本质的继承和发展。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先后提出了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不断进行新的探索,提出了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以“三个倡导”为内容,以及“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历程,必须充分考虑到历史、现状和未来,强调了系统的动态性。

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很多高校认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要求,开展了一系列有声有色的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又必须看到,由于出发点和着力点的不同,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从系统论上看,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

(一)高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参差不齐

随着教育部《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中共教育部党组和共青团中央《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的相继下发,不少高校掀起了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潮,使广大师生的社会主义道德素养和价值观念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有一些高校把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当作一项软任务,把教育活动“说得很重要,但是干起来次要,忙起来就扔掉”,有些大学生甚至是思想政治和教育相关专业的学生,存在着混乱甚至错误的价值观念,并未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自己解决实际问题和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性,相反却认为是一种单纯的政治性教育,再加上不少父母忙于工作,忽视了对大学生家风和价值观的教育。目前,在校大学生道德缺失现象已日益显现,轻的如理想模糊,责任缺失,价值观混乱,迷失自己,重的如抹黑污蔑英雄,被别有用心人士利用,高校大学生违法犯罪率逐步上升,特别是一些恶性犯罪事件不断发生,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认识亟待提高。

(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有待丰富

目前高校普遍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德育课程,但是课程内容较为单一,仅停留在简单的说教阶段,部分教师素养也较低,有学者根据网上公布的2006年至2008年间高校申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和国家级教学团队“如实填写”的材料,对9所高校的师资配置状况作了统计分析,有专业背景的教师人数比例占全体人数的17.1%。而且一些高校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宣传教育形式也比较单一,没有与高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多是制作一些展板、印一些宣传资料、举行几场讲座简单了事,没有针对高校管理干部、普通教师、大学生等不同群体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方案,把教育活动变成了一种空洞的说教,很难提高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没有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三)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缺乏效果评估机制

任何系统运行都需要一套有效的评估机制。当前,很多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缺乏可衡量的评价标准,从思政课教学到讲坛、论坛、志愿服务等价值观教育平台建设、互联网微媒文化精品教育课程建设等都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不少教育活动的好坏单纯以报送材料的好坏为标准,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数、活动的实际成果、活动的评价的机构等都模糊不清,有的高校相关部门甚至把知识竞赛的答案提前发下去。这一系列功利化和应付性的思维,导致很多活动没有实际效果,评估机制的缺失更使得后续活动没有动力和压力。

三、提升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水平的系统化路径

从系统化视角探析提升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水平,就是要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外环境的辩证关系中进行考察研究,从系统的整体化、动态多样化、层次最优化等路径进行建构,形成齐抓共管、协调有序、充满活力的局面。

(一)突出全局性,有效提升高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识

系统的核心是全局性和整体性,要有效地提高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整体效应,提高认识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要求。从中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是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当前高校领导干部必须抓实抓好的工作。一是高校应该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领导小组和具体的工作机构,学校主要领导应该亲自挂帅担任组长,校党委组织部门、宣传部、学生处等应该承担起日常的组织部署工作,做到有专人负责、有专项经费、有专门场所。二是高校应该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学,尤其是重点做好校领导和处级干部的学习教育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纳入学校党委中心组学习和相关处级干部学习培训的常规工作中,并积极引导领导干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学习成果融入学校服务社会发展的大局的具体工作实际中。三是高校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全方位和全过程性。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要“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高校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全员工作制,将教育活动渗透到高校教学、管理、服务、科研、就业创业等工作中,细处着眼,渗透到身边的人和事,让受教育者看得到,摸得着。

(二)坚持多样性、层次性,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密切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贴近师生和学校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要按照《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 ,“坚持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形成可示范可引领可推广的工作动力系统。”具体来说,一是要进课堂、进教材。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和基本要求,纳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教材之中,政法院校(系)要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修课;政法院校以外的院校要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选修课。同时,通过职称评审加分等方法,积极鼓励相关专业教师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研水平。二是要改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问,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网络论坛、QQ等网络媒体以及大学生社团等载体,以案例等生动的形式广泛宣传法治理念,实现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的有机结合。三是要广结合。要在实践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在高校社科研究项目中设置更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课题,促使高校学术刊物刊登更多研究成果,让学习者有动力,研究者有所得。

(三)强化监督性,健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评估机制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只搞活动,不搞评估,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就不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当前,要结合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考评项目、考评内容、考评分值。在此,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和调研成果,构建一个评价指标体系,如下表所示: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价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工作条件组织机构设有党委领导下的工作小组和具体办公室或是依托的职能部门实施教育的主体高校行政干部、辅导员、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人次、职称结构、学历等工作经费专门的研究、宣传、教育经费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评价活动组织相关活动及筹备工作情况,推进程度,参与活动的学生数、学习时间、参加培训人次课堂教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政教材中所占的篇幅比例,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到课率及相关的同行评价等活动宣传教育活动上报的信息量,相关研究论文的数量、质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评价校园道德文化氛围校园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活动开展情况社会评价师生违法犯罪情况,教职工在社会上形象;上级及有关部门、家长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评价师生的素养通过问卷抽样了解师生对于法治理念的认识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想法和行动

注:因为各个高校差异较大,本评价指标体系仅列部分指标项目供参考,各个高校可根据自身情况设置不同的分值和更多具体的指标项目。

总之,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之一,在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法治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应有之义,也是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各个高校已经对开展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做出了具体的部署,我们应该切实做足内功,消化好、运用好这些政策,并不断地创新教育手段,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成为高校师生提高素养的精神食粮,成为高校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

[1] [美]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林康义、魏宏森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

[2] 王学俭、金德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析》,《北京教育(德育)》2014年第9期。

[3] 李晓勤:《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理论观察》2015年第4期。

[4] 韩文乾:《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探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年第3期。

[5] 韩喜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高校的责任》,《中国高等教育》2014年第7期。

[责任编辑:余 言]

2016-08-2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5YJA71001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16JD710037)。

徐国立, 男, 福建莆田人,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副教授, 副书记。

G412

A

1002-3321(2017)02-0109-04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题解教育『三问』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