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通气序贯治疗在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中的应用
2017-04-27宋小琴
宋小琴
(重庆市渝北区人民医院,重庆 401120)
无创通气序贯治疗在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中的应用
宋小琴
(重庆市渝北区人民医院,重庆 401120)
目的 探讨无创通气序贯治疗结合自主呼吸试验和肺部感染控制窗在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将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200例进行分析,将患者随机的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采用无创序贯通气的方式治疗,对照组采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通气时间和死亡率等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治疗中,采用无创序贯机械通气的方式,效果更好,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无创序贯通气;效果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是一类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这类疾病死亡率极高,在治疗中通常采用机械通气的方式。但是患者长期采用有创呼吸机治疗,会对患者气道产生损伤,且患者会产生不适,重者会并发呼吸机相关肺炎。无创序贯通气的方式可以实现无间隙无创通气治疗,临床治疗效果可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将对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200例患者进行分析,将患者随机的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有创机械通气方式,观察组采用无创序贯通气方式。所有的患者都符合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合并呼吸衰竭诊断标准,有严重意识障碍的患者被排除。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1.2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神志清楚,并且对患者疾病诱因进行有效的控制,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在减少麻醉药物使用的前提下,可以主动排痰,从而可以使患者的自主呼吸能力得到有效的改善。
SBT:患者达到了撤机指征后可以采用SBT方法,分析患者的治疗情况,如果患者出现了心律失常和焦虑烦躁的情况说明治疗失效,立即终止试验。
PIC窗的判定标准:对患者的胸片进行分析,如果出现了感染浸润片状阴影,没有出现斑片影的融合,说明血流动力学稳定。
拔管失败的判定:在拔管后的三天内如果患者的病情出现了恶化的情况,应该重新插管治疗。在治疗中控制好患者的血压,防止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和胸闷等情况。
VAP诊断标准:在机械通气后的两天内,对患者的治疗情况分析,如果患者的痰培养呈现阳性,并且出现新的病灶渗出则为失效[1]。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有创机械通气的方式,观察组采用无创序贯通气的方式。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动脉血气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同期时间和住院时间等。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7.0进行数据的分析,采用标准差和t检验的方式进行计量资料的分析,采用方差进行计数资料的分析。
2 结 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分析
3 讨 论
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是一类无创伤性的通气方式,通过对治疗参数的调节,从而可以提供呼吸支持,确保人机同步。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在国外使用非常广泛,通过气道正压通气方式,可以缓解患者的不适,避免很多并发症的出现。当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由于气道分泌物增多,气管痉挛,气道阻力增大,导致患者无法进行正常气体交换,而通过无创序贯治疗帮助患者进行气体交换,提高动脉氧分压,效果显著。而传统的有创机械通气方式创伤大,感染几率高,导致死亡率增加。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在住院后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采用无创序贯机械通气的方式,借助了正压辅助通气的方式,患者肺部感染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在接受机械通气治疗后,会导致痰液分泌量增多,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还要使用抗生素防止肺部感染。但是,采用序贯机械通气的方式,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同期方案,对患者的基础疾病和咳嗽反射能力进行分析,可以有效的防止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肺部感染[3]。
[1] 陈玲珑,周荣荣,陈新国,许智利,杨宝华,王万铁.无创通气序贯治疗在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中的应用[J].浙江创伤外科,2015,(01):65-67.
[2] 陈玲珑.无创通气序贯治疗在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Chinese Society for Emergency Medicine).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17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Chinese Society for Emergency Medicine):,2014:2.
[3] 李 琦,钱桂生,王长征,徐 智,刘双林,帅维正.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Ⅱ型呼吸衰竭、肺性脑病的回顾性研究[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9,(04):374-376.
本文编辑:吴 卫
R563.9
B
ISSN.2095-8242.2017.05.8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