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社会的经济增长方式的探讨

2017-04-27杨留华

时代金融 2016年35期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杨留华

【摘要】在过去的30多年间,我国经济水平在改革开放理念的领导下不断前进,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发展成果,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经济运行紧绷等。如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经济全球化日渐成熟,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本文从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分析转型社会变革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提出了相应的经济转型发展路径,希望能够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关键词】转型社会 经济增长方式 变革路径 可持续发展

社会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不单单要依靠政府的制度约束,还需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来决定。从过去的发展经验来看,经济增长方式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而发生转变,如今,经济全球化日渐成熟,我国的经济增长应从全球化的角度重新确定转型方向,把握时代赋予的时机和挑战,从而适应未来经济的进步需求,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目标。

一、转型社会变革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

(一)外在因素

在科技、信息等因素的影响下,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和贸易愈加频繁,经济全球化逐渐成熟,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形态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数量不断增多,但贸易顺差却依然很大,这种现象造成的结果是,中国贸易壁垒不断增多,这不仅限制了我国各企业的发展,还给国内经济转型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这是目前客观存在的一个问题。另一方面,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资源和人力是最明显的优势[1],但是随着我国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很多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模仿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他们以更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资源吸引了外来资金的投入,导致我国的优势受到影响,削弱了出口商品的竞争力。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尤其是在社会转型的今天,我国应该积极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目前被动的进出口经济发展局面,重新赢得国际市场竞争力。

(二)内在因素

我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但是长期以来,受到工业发展的影响,各地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情况,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制约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是造成社会转型难度加大的重要原因。客观来讲,廉价劳动力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优势,但它并不是唯一优势,很多企业为了能够降低成本,常常无限制的控制劳动力成本[2],导致社会矛盾增大,企业发展受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目的在于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促进进出口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实现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国应该积极转变经济发展理念,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不断研发新的技术,走出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构建一个自主创新的体系,为经济增长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

二、现阶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制约因素

(一)生产技术和工艺相对落后

缺乏创新机制和核心技术是经济增长方式难以真正转变的重要原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一个企业或者地区要想获得更加高质量的发展,应该能够将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从而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我国目前是发展中国家,受历史的影响,科技发展水平相对比较低,科技人才还比较紧缺,这就严重制约了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从如今的情况来看,我国技术进步机制还未成熟,尤其是在建立技术市场、知识产权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长期以来,我国的科技部门和企业处于一种脱节的状态[3],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导致技术转移中的摩擦较多,技术交易费用较大,技术研究缺乏市场。技术水平较低,不仅限制了大中小企业的发展,还影响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使得高污染、低产出、高能耗企业大量存在,成为了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代名词。

(二)缺乏利益驱动力

根据上文提到的,我国长期处于粗放型经济增长状态,企业生产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缺乏成本意识,导致生产效率不高。造成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不讲盈利,缺乏激励和约束措施,管理体制不健全,尤其是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这是传统体制发展的必然结果。如今,市场经济已经走过了三十年,我国也施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起到了调动地方积极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的效果,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但是,计划经济所造成的影响还没有真正消除,尤其是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制约因素还比较多。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我国市场经济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还不健全,市场资源配置不均衡,粗放型经济无法实现真正转型,这是当前存在的固有问题之一。例如,一些资源产品的定价依然按照国家定价的原则进行,这就造成了资源过度消耗、能源浪费严重的问题,这是目前经济转型和改革总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劳动者整体素质不高

如今,我国已经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仍存在劳动者整体素质不高、就业结构矛盾大的问题,尤其是在40~60年龄段的劳动者中[4],这种现象最为明显。此外,观念落后也是劳动者普遍存在的问题,受传统体制、内外环境的影响,人们大多思想闭塞,缺乏创新意识,认为经济发展就是扩大生产规模,实现数量上的增长,因此很多地区出现了一种盲目追求产值的现象,这种不注重内涵的发展观念是非常危险的。另外,一些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通常只重视生产数量和价格,对产品质量则没有实际性的生产规划,导致企业发展水平较低。另外,在评定企业贡献力时,政府将重点放到了就业率、GDP、产值和影响力上,忽略了环境和资源保护这一项,这种思想上的缺陷是目前经济发展中最大的障碍之一。

三、社会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路径分析

(一)制定市场生产要素政策,降低资源消耗

为了改变当前粗放型经济的发展模式,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不可再生资源替代品的研究和开发,并未其提供资金和人力上的支持,制定相应的政策予以保障,实现科技进步和创新。同时,保护目前存在的不可再生资源,对企业的发展方式进行规范和引导,减少能源消耗量,鼓励他们积极应用新的生产技术,得到保护资源和环境的目的[5]。有关部门应该认真规划资源的利用过程,对违规的企业进行严厉惩罚,防止他们再次滥用资源,促进其转型。当前,有关部门在制定相关措施时,应该以当地经济发展的形式为依据,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实施,避免用力过猛,影响当地的社会发展水平。

(二)建立科技创新体系、构建良好的制度环境

科技创新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是社会转型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备途径。首先,政府应该承担起一定的责任,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将关注的重点放到技术创新上,通过制定完善的奖励体系,帮助创新者获得更多的社会和经济利益,营造出一个适宜于科技创新的社会大环境。其次,政府应该引进更多的科技人才,致力于某一项目的开发和应用,推动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在完成某项技术创新后,政府应该提供一些途径,以推动技术的落实,使其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和完善。总的来说,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政府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6],尤其是在一些工厂、企业较多的地区,政府应该积极转变自身的观念,正确理解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通过制定和完善经济发展措施,来保障科技创新的有效进行。

(三)保护资源与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在于以人为本,为了优化社会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应该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良性互动,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与自然规律相结合,构建一个更加舒适、自然的社会环境,维持自然界的平衡。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应该在满足发展的基础上,关注人类未来的利益,尤其是在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上,应提高力度,改变重建设、轻保护、轻治理的固有观念,积极维护人类的整体利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给人类带来了惨重的教训,因此,需要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生态、人口等方面存在的问题[7],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污染区域进行集中整治,并加强宣传和引导,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从思想观念上进行转变,为先进技术和理念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先决条件。

(四)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协调发展

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是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结构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所谓协调发展,指的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速度、效率、质量与结构的统一,达到良性循环的目的。经济增长速度应该是结构优化与质量提高的产物,但增长并不等同于发展,这是应该理清的一项内容。实现协调发展的目标,应该先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促进产业结构的改革和优化,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制造业的实际水平,为企业赢得市场竞争力。政府应该协调城乡发展,为农村提供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实现城乡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形式。同时,继续实行西部经济大开发的政策,促進经济发展的均衡性,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形成东西互补、城乡互补的发展格局,实现协调发展的目标。

(五)积累人力资本,为经济增长提供智力支持

廉价劳动力几乎成为了我国在国际上的代名词,为了更加有效地利用这项优势,促进国内就业率的提高,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应该积极推动人力资本积累机制的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人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是完成生产任务和目标的先决条件,不管是设备还是材料,都需要人的参与才能运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劳动力,这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因此,应该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通过教育的普及和专业培训活动,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使其能够正确的理解和应用各项技术。同时,培养高水平的劳动者和技术人才,将其分配到不同的工作岗位中,发挥其应用的作用。我国应该继续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重视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从根本上改变国民的固有思想,构建一个能够适应社会发现需要的国民队伍,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提供基础条件。

(六)深化改革,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将粗放型经济转化为集约型经济是目前经济增长方式变革的首要目标,受传统发展模式的影响,我国当前的资源配置效率还比较低,各个环节之间的配合程度不高,尤其是在国有企业和金融体制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体制性问题。一方面,应该优化国有经济的布局调整,促进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股份多元化改造。另一方面,是建立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为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保证市场竞争的活力,避免出现垄断经济。此外,还应该完善金融体系,包括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化改革、民营银行的开方、证券市场的规范等内容,完善自然资源的有偿使用体制,降低能源消耗,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的成本,促使他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资源有效节约的目标。

(七)实施精品名牌战略

除了加强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中还应该树立品牌意识,发展精品名牌,提高其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赢得更高的社会效益。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精品名牌企业数量还比较少,且尚未实现国际知名的效果,尤其是在出口产品、服装等领域,占据的市场份额还比较少。因此,企业应该充分借助自身的资源优势或者地域优势,结合先进的科技和生产手段,避开劣势,发挥优势,生产出更加优质的产品,提高国际竞争力。总的来说,目前很多企业还不具备品牌意识,市场营销的力度严重不足,这与国外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很多国际知名大牌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常常借助微博、微信等平台大肆宣扬,这种营销方式深入人心,值得中国借鉴。除此之外,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还应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在其他国家的前面,这样才能够引领国际市场,稳定国际地位。

(八)坚持改革开放政策

改革开放的优越性有目共睹,短短30年间,我国已经实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是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上作为明显。因此,在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过程中,应该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理念,与世界接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促进我国生产水平的提高,同时制定完善的贸易发展的政策,以引进国外资产,促进我国商品的外销,提高国际分工地位。此外,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减少国际纠纷,秉持开放的态度,迎接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坚持改革开放的思想,打开国门,促进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

四、结束语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能够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因此,政府应该承担起自身的责任,通过制定完善的政策和制度,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和优化,缩小地区间的差距。企业应该积极创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改变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杨林广.转型社会的经济增长方式研究[J].企业导报,2016,02(07):31-32.

[2]柳芳.新经济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发展思路探讨[J].福建质量管理,2016,01(14):29-30.

[3]李婧,朱承亮,安立仁.中国经济低碳转型绩效的历史变迁与地区差异[J].中国软科学,2013,05(06):167-182.

[4]郭玉清.创新、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与财政目标取向[J].天津社会科学,2008,05(25):70-78.

[5]任保平,刚翠翠.社会转型促进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机理及路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17):21-28.

[6]安锦.经济复杂度能够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吗[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4,04(11):1-11.

[7]黄秋菊,景维民.经济转型与包容性增长的关联度[J].改革,2011,09(05):28-32.

猜你喜欢

可持续发展
建筑节能新材料应用探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