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寄宿制学校学困生的成因和应对策略
2017-04-27杨宇
杨宇
摘要: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实施素质教育,而在中小学阶段,近几年来,由于学生自身原因、家庭背景、生活风气等原因,加之学校布局大面积的调整后,大部分学生从小就开始寄宿生活,而长期的封闭管理、远离父母及机械枯燥的学校生活使部分学生无心向学,表现出不遵守纪律、不服从学校管理、学习成绩逐渐滑坡等现象,从而导致了在学校教育中学困生的出现和长期的存在,这些学困生的教育问题一方面制约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会给学困生的家庭,甚至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本文旨在分析寄宿制学校学困生的成因,寻找有效教育学困生的应对策略,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寄宿制学校;学困生;成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013-01
1.学困生的成因浅析
所谓学困生就是我们常说的"差生"、“后进生”,也就是学习困难的学生。俞国良在《对差生概念的检讨》一文中认为"差生是智力发展正常的青少年,由于环境中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个体不良'配置',从而导致学习、品德、行为等诸方面長期落后,且这些落后面又融合在一起交互作用,需要特殊教育的一类学生。"也就是说学困生是无明显智力缺损的学生,由于心理素质以及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在学习技能的获得或发展上出现障碍的学生。经过自己多年的从教生涯和不断的学习总结,愚以为造成学困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 学生自身原因。表现为学习无兴趣或兴趣的持久性差;学习动机不强烈,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缺乏坚强的意志,不愿动脑学习,遇到一点困难就动摇、退缩;缺乏学习自信心,常因成绩上不去而产生自卑心理,没有向上的学习动力。
1.2 家庭原因。(1)经济水平较低。祖国发展至今,虽然已经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在广大农村,农民收入仍然还是处于较低水平,寄宿制学校的生源大多数来自农村和经济水平较低的家庭,家长们常常都是忙于生计,对孩子的学习有心无力甚至是漠不关心、放任自流,久之,学困生就会产生。(2)思想觉悟不高。家长的思想觉悟低,知识文化有限,有的家长只给孩子物质上的关怀,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对其学习不闻不问也是造成学困生的一个成因。
1.3 学校原因。(1)布局调整。近几年的学校布局调整固然是整合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但也使得就近入学的优势荡然无存,大多数学生从很小就在学校寄宿,长期的封闭管理、远离父母及机械枯燥的学校生活使部分学生无心向学,表现出不遵守纪律、不服从学校管理、学习成绩逐渐滑坡等现象。(2)学校管理。有的学校管理无方,方法或简单粗暴或放任自流,宿舍管理更是混乱不堪,打架偷盗等现象经常发生,如此,学困生不但不会减少,反而在逐渐增多。
1.4 教师原因。部分教师不能以人为本,对学生不够尊重、不够耐心、变相体罚,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有的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没有创新意识,教学方法单一,机械重复作业太多,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的教师不注重学习,上课魅力不够,学生为此厌学现象时有发生。
2.学困生转化教育策略
2.1 国家方针政策。要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层面入手,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尽量减少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的数量,切实为孩子们创设一个优美的学习大环境;
2.2 选好校长人选。教育行政部门要能够是真正的伯乐,要具备火眼金睛,善于发现人才从而选拔出优秀的校长,有了好校长,就有了好学校,学困生的教育就会有一定的起色;
2.3 教师人格魅力。面对学困生种种不尽人意的表现,有些教师冷嘲热讽,有些教师听之任之,究其原因在于我们教师本身素质及人格问题,作为教师,光有一定的知识底蕴和理论功底还不够,还要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魅力,温家宝说:"不在于老师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数学家或文学家,而是老师能给学生以启蒙教育,教他们学会思考问题,然后用他们自己的创造思维去学习,终身去学习。"一句话,教育是一种生命对生命的呼唤,生命性是现代教育的特征。教育者热爱生活,富有激情、崇尚自然、情趣昂然、富有美感、理性智慧、风趣幽默,才会有吸引力,才会为学生所喜欢。对于寄宿的学困生尤其如此。
2.4 善于发现学困生“学困”的症结。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学校和教师常常忽视一个根本性问题,那就是学困生的"差"的主要原因不在智力,而在于非智力因素,即学习目的、态度、意志、信心、兴趣、习惯等。一般情况下,这是决定孩子学习好坏、智力发展的关键因素。教师明白了这些道理,然后主动出击,有的放矢地进行帮助学困生逐渐进步。
总之,要促进学困生的转化,除了相关的方针政策和社会环境,更主要的是我们校长和广大教师,我们要加强学校管理,正确认识学困生,以积极的、平和的、宽容的、严格的态度去对待他们,尽最大努力给他们创造成长的机会和展示自我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7-21.
[2] 方明:陶行知名篇精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56-58.
[3] 古人伏:中学班主任工作理论与实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