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之探索与思考
2017-04-27彭宗杰
彭宗杰
解说词:课堂教学改革,即是改掉陈旧不合理的教法及理念,融入并渗透具有时代意义,学生乐于接受的新教法,新理念。在改革中,我们要认真解读新课标,更要拿起课本,深入文本,紧密结合学生情况,认真备课,进行高效教学。我认为,课改就像摸石头过河,一步步走,最终才能跨越语文教学改革这条长河,引领学生走进语文世界,向往文学的殿堂。
我觉得我们可以大胆将课文进行分类整合,抓住重点,高效教学。初中三年,要上完六本语文书里面的一百多篇课文,如果每一篇我们都精讲细练,面面俱到,是很难做到的,就算做到,很可能是事倍功半。那么,怎么确定教学重点呢?我们不妨根据文本的不同功能及价值,选择教学内容,将教材的现代选文分为三种类型,即主题型文本、语用型文本、诵读型文本。
一、主题型文本的特点
这类文章,多是名家名篇,具有较高的文化品质,或具有多角度解读的价值,能够推陈出新,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才能悟出深层主题。
纵观六册语文书,可归为主题型的现代文有:
七上:《散步》(莫怀戚)《秋天的怀念》(史铁生)《紫藤萝瀑布》(宗璞)《皇帝的新装》(安徒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七下:《丑小鸭》(安徒生)《最后一课》(都德)《社戏》(鲁迅)
八上:《蜡烛》(西蒙诺夫)《阿长与山海经》(鲁迅)《背影》(朱自清)《老王》(杨绛)
八下:《藤野先生》(鲁迅)《雪》(鲁迅)《海燕》(高尔基)《喂——出来》(星新一)
九上:《孤独之旅》(曹文轩)《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故乡》(鲁迅)
九下:《孔乙己》(鲁迅)《变色龙》(契诃夫)《那树》(王鼎钧)
这类文章,时代性很强,大多反映某个社会热点问题,或者体现某种思想或精神品质。我主要按“两结合,抓一点,挖主题,美拓展”的思路进行教学,就是结合时代背景,抓住一个关键点展开教学,深入挖掘主题,最后再结合当前社会,进行拓展延伸,或渗透法制教育,或渗透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或渗透某种精神品质的教育。
二、语用型文本的特点
学生对主题思想的理解无障碍,但语言多彩多姿。我们可以针对文本特点,侧重从以下几方面组织学生参与与语言有关的积累和训练活动:
①词语句式的积累;
②语句组织的形式;
③语言概括的能力;
④语言赏析的能力。
三、诵读型文本的特点
诗歌、 散文和散文诗(句式工整、短小精美)。进行诵读型文本教学,一般遵照以下两个原则:1.教简单的朗读技巧,反复朗读,美读,最好能熟读成诵。2.拓展阅读。就是读一些类似的精美诗文,让学生在诵读中培养语感,更宽更广地感受诗歌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情感,而不是局限于课内的那几篇文章。
诵读型文本,同样可以以读带写。记得在上泰戈尔的《金色花》这首散文诗时,我抓住它是一篇学生容易读懂主题的自读课文这一点,采用四步教学法,但是上新课前,我先布置学生回家完成下面的预习任务:
1.初读课文,查阅字词典,扫除生字词障碍。
2.再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主题。
3.细读课文,质疑课文,并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
4.精读课文,找出你喜欢或者你认为写得精彩有趣的语句或语段,深情朗读后,把它背诵下来,并试着赏析。这些预习内容,我要求学生都以旁批的方式写在课文中相应的地方。
上课前,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课堂上,第一步,掃障碍,明主题。先花费5分钟左右扫除字词障碍,带领学生整体把握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第二步,读句段,赏经典。给学生10分钟左右的时间,感情诵读个别语句或语段,或者说自己喜欢的语句语段,并说说自己的理解。第三步,勤思考,解疑难。就是师生之间,主要是学生之间互问互答,解决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大致用15分钟。第四步,美拓展,小练笔。剩下的时间,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的某一句或某一段,也给妈妈写几句话,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我巡回查看,发现有写得好的,读出来给全班听,以作示范。最后用1分钟的时间对本堂课作总结。
诗歌教学,也可以这样做,记得我在上余光中的《乡愁》和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两首诗时,讲得较少,而是主要教读,带读,然后让学生反复诵读,甚至有一部分学生能背诵下来,最后留十分钟给学生仿写,很多学生写得还不错,有的写得颇有哲理,有的写得幽默风趣,有的写得滑稽好笑,当然也有写得粗略肤浅的,但都真实的反映了他们内心的想法,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当堂写作的习惯,非常遗憾的是当时我没有把这些收集起来。
了解了这三类文本,我们就容易把握和确定文章的教学重点了。确定了重点,我们在课堂上就能精讲细练,高效教学;学生就能精听细品,乐学活用。当然除了以上这几种类型,我们还可以大胆创新和整合,把课文分出第四类、第五类……总的来说,语文教学,任重道远,我们要谨始虑终,躬行实践,方能有所成。
最后,我想对语文老师说:与其把自己和学生死死的捆绑在课堂上,不如把一部分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也留给自己,读读有益的课外书,拓宽视野,深化和完善自身学识,这样我们才能站在应有的高度,高瞻远瞩的做好学生的引路人,让每个孩子心甘情愿跟着我们走进语文世界,向往文学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