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与应用技术型大学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2017-04-27李亚珍
李亚珍
[摘 要]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是培养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的基本保障。深度校企合作对培养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与讲授专业相对应的行业知识、职业素质,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具备相当的经济素养;具备较强的社会沟通、交往、组织和协调能力;具备一定的企业管理能力;具备适应社会、企业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双师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校企合作;应用技术型大学;双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 G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2-0181-03
2014年3月,中国教育部提出:全国1200所普通本科高等院校中,将有600多所要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转型的大学本科院校正好占高校总数的50%。应用型本科教育对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着积极的作用。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世界各国都大力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共同特点是专业建设定位于注重为区域基础上的行业发展服务,其质量价值取向充分体现为行业性。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就是为了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并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其地方特色鲜明,服务角色清晰,地方产业发展导向明确。应用型本科院校根据地方经济结构及其发展趋势,根据当地市场的人才需求,结合本校的教学、科研实际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主要为地方或行业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主动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服务,并在地方化发展战略中彰显自己的特色,从而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双赢共生。
近年来,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日趋密切,其中与行业的结合正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生命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专业设置面向地方和行业需求,以及积极主动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服务的能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就没有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作为高校教师,其素质与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是培养合格高校毕业生最直接、最具体的教育者,也是高校办学定位的执行者、教育思想的传播者、教育理念的体现者。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培养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不同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所培养的理论性人才,其要求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能掌握现代社会生产、建设与服务一线从事管理和直接操作的各种高级技能,还具有将高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即具有设计与开发能力。这就对从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教师提出了特殊要求:应具有双师素质。而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途径有很多,校企合作之教师在企业的经历,是既重要又必要且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双师素质教师应具备的特质
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对教师无论是在学历、职称,还是在知识、素质、能力等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教师队伍应是一支不仅具备宽厚的理论知识和较高学术水平,而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应用研究能力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是培养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的基本保障。双师素质教师是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对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双师素质教师应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1.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既具有教书育人的职业担当,又具有进行职业指导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2.具备与讲授专业相对应的行业知识、职业素质,具备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
3.具备相当的经济素养,具备较丰富的经济常识,熟悉并深刻领会“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等经济理论,树立市场观、质量观、效益观、产业观;能自觉按照竞争规律、价值规律等市场经济要求办学办事,并善于将经济常识、规律等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4.具备相当的社会沟通、交往、组织和协调能力,既能在校园内交往与协调,又能与行业、企业从业人员进行有效交流和沟通。
5.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在具备良好的学生管理、教学管理能力的同时,同时懂得企业、行业管理规律,具备企业、行业管理能力,并具备指导学生参与企业、行业管理的能力。
6.具备相应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要适应资讯、科技和经济等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求,而且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以及善于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创造性活动的能力。
二、教师深入合作企业与双师素质的形成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应以“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为核心。产学结合是高校转型发展和双师素质教师成长的基本路线。高校的转型与产业部门的结合是遵循市场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一种互为依存的办学模式。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逐步使大多数教师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并使“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逐步达到50%以上。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应“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合作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
教师到合作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对自身双师素质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可以培养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教师深入合作企业与企业员工一同上下班,从事与企业员工相同的工作,体验企业工作的艱辛,感受企业对员工身体素质、生理素质、沟通协调能力、服务意识、敬业精神的要求。工人师傅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努力学习、勇于探索革新的精神会感染教师;在工作压力大、责任重大、条件艰苦的环境中,工人师傅们积极工作、乐观向上的工作热情,善于总结、推陈出新、努力钻研的优良工作作风会对教师产生影响。教师在校企合作中深受教育,而且职业能力得到了很好地锻炼和培养,既强化了自身教书育人的职业担当,又具备了进行职业指导的素质和能力。在学生的专业教育中,教师从一开始就要做好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导工作,把企业文化引进学生的德育教育中,给学生灌输按劳取酬,多劳多得,不劳不得,勤劳致富的思想,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学生树立吃苦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具备创业能力。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这样才能培养出更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二)能让教师了解行业信息,掌握企业生产的相关知识,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让教师确定科研目标
1.在校企合作中,教师通过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能够了解生产一线的工作现状,了解企业甚至行业的需求和实际问题。如企业的生产条件问题、产品品质问题、原料处理问题、检测技术问题等,这些问题将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以后的教学和科研中要解决的问题。企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是高校教师科研项目的源泉。应用型高校应把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把行业企业的一线需要作为毕业设计选题的来源。
2.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后,可以接触到在学校接触不到的新材料(农资)、设备(农机)、器材(装备)、新产品及其产品生产的工艺流程(生产程序)等,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还可发现书本知识和实际情况存在的距离,如在不同的条件下(实验室条件与企业生产条件)工艺参数的差距(原料在车间发酵与在实验室发酵的最佳时间是不一样的,而且差距非常大,实验室做试验原料用量少、条件好控制,而车间生产量大、温度等条件不好控制)。这些可以使教师深刻认识到仅仅掌握书本知识、传授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了解掌握企业生产一线的知识和技能。
3.教师通过企业可以了解企业甚至行业的发展方向,为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向的确定提供依据,还可以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当前生产现状的新技术、新工艺,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把行业现状和特点如实展现给学生,能让学生尽早了解社会、了解行业、了解企业,不至于走出校门后与实际脱离太多,从而产生种种不适应。
4.通过深入企业,教师可以了解企业甚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如知识结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的需求,促使教师有针对性地对一些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相关的教学改革,调整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并将行业、企业一些新的理念和技术渗透到教学中;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加大培养人文素养、职业素养等课程或内容的比例。
5.通过在企业学习、参加企业的实际生产工作,教师可以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扩展视野,也会对自己教授课程的理论知识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可以使以后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大大增强,提升自主研发和指导学生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实践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是说应用型本科专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不完全是理论性的,更要充分凸显实践性。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是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实验、实训、实习相结合。一方面,专业课的教学内容针对性和实用性应不断加强,教师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也应注重对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应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以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实践性突出体现为产学研结合,即学校与企业结合,共同培养行业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总之,教师通过去企业锻炼学习工作,能强化自身的实践能力,能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同时还能掌握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知识结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要求。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企业要求与工作过程特点,改革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使教师有能力指导学生的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这对于培养合格的应用型本科毕业生至关重要。
(三)教师在企业锻炼和工作,能学到不一样的东西
教师通过对行业企业的深入了解、考察甚至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以及产品营销,能提高自身的经济素养,树立市场观、质量观、效益观和产业观,并可将这些观点渗透到教学中。
(四)提高教师与企业员工的沟通能力
高校教师大多是出了高校门就进高校门,除了学校对其他工作环境基本不了解,与社会上其他行业部门很少接触,与人交往时书生气十足。这部分教师刚开始与企业打交道时,沟通上存在困难。到企业工作锻炼一段时间后,在了解了企业,了解了企业员工后,与企业员工的沟通能力会得到明显提高。学会了与企业员工沟通后,教师既可以了解企业的文化、企业的生产运作、企业的营销策略等,还可以从企业及企业员工的身上学到很多在学校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五)教师具备了企业管理能力
高校教师在学校除了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外,还会承担一些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或行政管理工作,因此具有一定的学校管理能力。在校企合作中,深入企业的教师由于会承担一些企业的生产或管理工作,由此而得到的锻炼会使这些教师具备一定的企业管理能力。
(六)提升教师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让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学校和企业的工作环境大不相同。环境可以影响和造就一个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与能力。应用型本科的教师承担着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责任,自身除了应具有适应学校环境的素质和能力外,还需要具备适应社会、企业等环境的素质和能力。参与校企合作的教师,其工作经历无疑会让他们的适应能力得到锻炼。教师具有强而广的适应能力,这对培养应用技术型合格大学生来说是很有利的。同时,由于教师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对企业状况和需求比较了解,自身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会得到大幅提升。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应用型本科教师应具有的较为重要的特质。
深入企业生产现场考察观摩、参加技能培训、上岗操作、参与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等一系列活动,能让教师了解产业发展趋势、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等基本情况,熟悉企业相关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管理制度及企业文化等具体内容;能让教师学习与所教专业相关生产领域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掌握主要岗位的操作技能等。在参与企业生产、运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综合素质会得到全面提高。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主动满足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产学研结合,在产学研结合的实践中体现行业性,并依据行业发展进行动态调整。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应创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而无论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要主动适应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还是要创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模式,都需要教师来践行,更需要双师型教师来践行。可见,校企深度合作,教师深入企业锻炼学习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途径。
[ 参 考 文 献 ]
[1] 邢赛鹏,陶梅生,陈琴弦,等.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研究 [J].职业技术教育,2015(4):45-48.
[2] 宋军.应用型技术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12下):63-65.
[3] 顧永安,刘海峰,陆正林. 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任务与举措[J].现代教育管理,2014(11):62-66.
[4] 王维坤,温涛. 应用技术大学: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现状、动因与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4(7):80-83.
[5] 周卫东.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J].教育探索,2013(3):83-84.
[6] 徐学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问题探究[J].教育探索,2012(12):102-103.
[7] 周德俭,莫勤德. 地方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应注意的问题[J].现代教育管理,2011(3):63-67.
[8] 史秋衡,王爱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34-37.
[9]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Z].教育部文件,教发[2015]7号.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