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话本小说序跋的骈体化

2017-04-27李淑兰

名作欣赏 2017年11期
关键词:骈文序文句式

⊙张 莉 李淑兰

[宁夏大学, 银川 750021]

明清话本小说序跋的骈体化

⊙张 莉 李淑兰

[宁夏大学, 银川 750021]

话本小说的创作与出版在明清时期繁荣鼎盛。由于明清时期的文人炫才意识和骈体文自身的文体演变发展,明清话本小说序跋具有骈体文对偶句式和使事用典的文体特征。明清两个时期不同的文化审美使话本小说序跋的骈体化又呈现出不同风格。

明清话本小说 序跋 骈体化

中国古代讲究文体明辨,各文体之间似乎界限分明,但实际上又存在着不同文体的互相融合、互相吸收的情况。在两种不同文体相互融合的过程中,通常是以某一文体为基础,借用吸收另一种文体的体制。钱锺书说:“名家名篇,往往破体,而文体亦因以恢弘焉。”破文体,往往是一种创造或者改造。不同文体的融合,时时给文体带来新的生命力。明清时期,小说作为俗文学的一种开始繁荣兴盛,而话本小说作为最受市井百姓欢迎的一种小说类型,其序跋书写形式也更加随意和多样化,不再拘于一种固定序跋文体模式,序跋借鉴骈文的文体特征和写法,明清话本小说序跋出现骈体化特征。

一、序跋的骈体化特征

骈文自汉代产生以来,其名称和文体特征在不同时期不断发生演变,明清时期称为之“四六”“骈体”“骈体文”“骈文”,其文体特征大致有句式对偶、声韵协调、用典使事、雕饰藻采这四个方面。一些明清话本小说的序跋采用对偶的句式并且大量用典,具有骈体文的文体特征。如明代闭户先生的《鼓掌绝尘题辞》《风花雪月四集题辞》、清代梅溪氏的《西湖拾遗后序》、天空啸鹤的《豆棚闲话叙》、明代临海逸叟的《鼓掌绝尘叙》、明代薇园主人的《清夜钟自序》、清代烟水散人的《珍珠舶自序》等。

(一)对偶句式

明清话本小说的骈体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对骈体文对偶句式的借鉴上。莫道才将骈文的句式模型分为:齐言单联型(如四言对四言、六言对六言)、齐言复联型(两句四言或两句六言对两句四言或两句六言)、杂言复联型(四六相杂的句子对四六杂言的句子)三大类。依这种句式分法,将明代闭户先生的《鼓掌绝尘题辞》句式做一分析,会发现这篇题辞的句式非常多样化。

再如清代梅溪氏所撰的《西湖拾遗后序》,也借鉴骈体文的对偶句式,但较之明代闭户先生的《鼓掌绝尘题辞》,不再有长句,而以短句居多,句式类型有:四六式、八四式、七四四式、六六式、四四式、四七式等。骈文又称“四六”,是骈文句型特点方面总结的名称。刘勰《文心雕龙》第三十四章《章句》,其谈到骈文的句法云:“若夫笔句无常,而字有条数,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或变之以三五,盖应机之权节也。”可见,最早骈文句型是以四字和六字为主。这篇序文在句式上归于骈文传统,以四六句式为主。从序文内容看来,较之明代浓厚的市井气息和“蒜酪之味”,作者多劝惩之意:“正必崇而邪必黜”“善斯劝而恶斯惩”“百行之先惟孝”“万恶之首为淫”“躬修最切,在在遵先进格言;惟正自持,时时凛前人规诫。”劝诫之语在短短一篇序文里占了很大比例。序文对骈体文对偶句式上的借鉴,使序文上句与下句对仗工稳,精切和谐,表达更加简洁精炼,具有一种平衡对称、和谐整饬之美。

(二)骈散相兼的句式

在明清话本小说序跋中,还有一些序文使用骈散相兼的句式,全文用散文的格局,穿插一些骈文对仗的句式。如:明代临海逸叟的《鼓掌绝尘叙》、明代薇园主人的《清夜钟自序》和清代烟水散人的《珍珠舶自序》等。

明代薇园主人的《清夜钟自序》在原文开头插入一段骈文,铺垫全文议论的气势,开篇表达作者对于世事的议论,以说明小说的创作动机:“世人梦梦,锢利囚名,撇不去贫贱,定要推开……近中寿,远百龄,为甚的奔求不了?”作者认为世间的人如梦魇般痴蠢,汲汲于酒色财气、功名富贵,“宜到一杵清音,划然俱去,其提醒大矣”。再如清代烟水散人的《珍珠舶自序》在文中穿插一段骈文,用简洁精练的对仗句式来概括小说每卷的故事内容:“故夫翻云覆雨,年老寂寥……敲木鱼于月下,则佞僧者可以为鉴。”《珍珠舶》共分六卷,每卷三回,一卷演一个故事。“翻云覆雨,年老寂寥,则订交乌可不慎”是说卷一所写恶人蒋云奸占人妻,终得恶报的故事。“十载埋头,一朝释褐,则际遇各自有时”是说卷二穷秀才金宣与苏秀玉的婚姻事。“他如鬼附人船,生谐死偶,实鬼神之变幻”是说卷三杨敬山家小厮阿喜溺死后显魂作祟的故事。“夜晤洞庭,诗传燕翼,乃伉俪之奇缘”是说卷四秀才谢宾又与杜仙佩结合的事。“至若遇魅影于花前,则端己者岂不生疑”是说卷五东方白与贾琼芳婚姻事。“敲木鱼于月下,则佞僧者可以为鉴”是说卷六松江僧人证空与尼姑私通并骗良家妇女,终罹法网的故事。

骈文句式上的对偶,显得特别整齐美观,但一味对偶,又不免呆板之气。在句式上采用长短结合、句式杂糅的形式能弥补骈体文这一不足,使文章有参差错落、跌宕起伏之感。除此之外,骈散间行的句式,在整齐的对偶句中夹杂一些奇句单行文字,或在散文的格局下穿插骈文对偶句式,抑扬顿挫之中不乏疏宕之气,呈现整齐错综之美。突破对称、均衡、和谐、比例等形式美的粗粝形态,显现出人的感官难于掌握的动态美,是一种阳刚之美。而骈体文在文体特征上的统一、对称、均衡、和谐,审美形态上是阴柔之美。因此明清文人在话本小说序跋的写作中进行骈散相兼句式的尝试,序文具有一种阴阳调和的平衡之美。

(三)用典使事

二、骈体化的风格及成因

明代具有骈体特征的序跋,具有俗雅兼容、奇正并行的特色。晚明以李贽为代表的泰州学派人文思想的启蒙,解放了文人的个性,激发了文人的狂狷之气。他们以奇言、奇行来挑战儒家传统的“温柔敦厚”之美,立足于个体感性生命与日常生活的书写。在作品中表现世俗的真实,化平凡为新奇,追求不奇之奇,从而将柴米油盐、风月闲情等世俗化的生活作为他们书写记录的对象。于是,像“南粪熏熏,北风泼泼,嗅干尿袋而歧碎糟囊,知心哥躲在骷髅冢”“绣花针”“醋瓶口”“面糊盆”“酸齑瓮”这类充满世俗市井气息的词汇在序文中大量出现。序作者在“骈文”这样一种典雅的文学样式下填入俗的内容,可以看出,明代的文人“摆脱了创作俗文学的心理负担,开始心安理得地用俗文学作为炫耀自我才学的资本与谋生的手段,力图融‘大俗’与‘大雅’于一身。”另一方面,明代文人在对称平衡的骈文句式上进行大胆创新,致使序文有着错落有致、跌宕起伏的美感,力图对雅正的传统骈文做出一种合乎当时潮流的创新,是为对“奇”的审美追求。可见明代的序跋作者在骈体文与序跋中做着“俗与雅”“奇与正”的矛盾调和。而清代具有骈体文特征的序跋,风格审美上体现出由俗向雅的回归,符合清代骈文不故作奇崛、平易和顺的特点。在清代骈文中兴的影响下,话本小说的序跋在句式上归于骈文的四六传统,如清代陈树基《西湖拾遗后序》全文以四六句式写成,句式整饬,音韵和谐,周正典雅。再者在《五色石序》《八洞天序》中大量的用典使事,使序文具有含蓄典雅之美。由此可见,清代序跋在骈文中兴的影响下归于雅正。

明清时期的一些文人登第入仕后,八股文对自身来说不再具有实用的价值,于是摒弃八股而存骈文,借以抒情言志。而那些科考失意、仕途蹭蹬的文人,八股文工具不能够帮助自己完成科考,也就转而用骈文抒情。明清话本小说序跋作者有着深厚的才学,因此,序跋作者的写作出现骈体化有一定炫才传世的意识动机。骈体文讲求对偶和格律,一开始就是文人高雅的文字游戏,它必须有对语言技巧的纯熟把握,对各方面知识的通晓,对文献典籍的博览。而且骈文有典尚精工的特点,用典要求作者学识渊博,涉猎广泛,有深厚的才学功底,对经、史、子、集了然于心,才能兴到笔随。所以,文人的炫才意识是明清话本小说序跋骈体化的原因之一。

骈文在文学发展史上经历了明代的衰落和清代的再次复兴。乾隆间孙梅编著的《四六丛话·凡例》中谈道:“四六至南宋之末,菁华已竭。元朝作者寥寥,仅沿余波。至明代经义兴而声偶不讲,其时所用书启表联,多门面习套,无复作家风韵。圣朝文治聿兴,己未、丙辰两举大科,秀才词贤,先后辈出,迥越前古,而擅四六之长者,自彭羡门、尤梅庵、陈迦陵诸先生后,迄今指不胜屈。”明代“前七子”和“后七子”提出“文必秦汉”的文学复古口号,大力提倡秦汉古文,骈文在这种文学思潮的冲击下衰落至极。然而,在明代骈文衰落的大背景下,话本小说序跋写作何以出现骈体化的特征?这是由于八股文就其文体形式来说与骈文关系十分密切,“八股文亦曰‘八比’,考其体制,实源于四六,而为骈文之别支,抑亦俪体之末流也”,它多以骈偶成篇。这样,明代经过八股文训练的文士们也对骈文的写作技巧了然于心,文人序跋的写作自然用骈文的写作技巧。到了清代,由于社会政治和学术思潮的变化,骈文又一次复兴,骈文作家队伍迅速扩大,骈文著作在数量和质量上呈现猛增趋势,骈文流派也百花齐放。在骈文中兴的文学潮流下,话本小说的序跋出现骈体化特征成为可能。

因此,话本小说序跋虽然在明清时期都出现了骈体化的现象,但由于明清两个时期的不同审美倾向,呈现出的骈体化风格也有所不同。

① 钱锺书:《管锥编(全汉文卷16)》,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431页。

② 莫道才:《骈文通论》,齐鲁书社2010年版,第69—87页。

③ (明)金木散人编,李蓉、甫壮校点:《鼓掌绝尘》,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2页。

④ 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石》,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8页。1996年版,第817页。

⑥ 《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醉月主人编次,薇园主人述:《三国因 清夜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7页。

⑦ 《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烟水散人著:《珍珠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8页。

⑧ (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14页。

⑩ 《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清)五色石主人编述:《八洞天》,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10页。

⑪ (梁)萧子显撰,陈苏镇等标点:《南齐书卷五二·文学》,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3页。

⑫ 杨坤:《从“三言”看冯梦龙文学作品中的“雅”“俗”调适》,《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⑬ (清)孙梅:《四六丛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页。

⑭ 姜书阁:《骈文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7页。

作 者:张莉,宁夏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文学;李淑兰,宁夏大学教授,研究方向:明清文学。

编 辑: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

本文系宁夏大学2016年研究生创新项目“明清话本小说序跋研究”(项目编号GIP201677)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骈文序文句式
北魏新贵族的形成与骈文的新变
论骈文的发展与影响
毕沅幕府与清中叶骈文复兴
满文简单句式之陈述句
刘禹锡诗序研究
魏晋南北朝序文刍议
特殊句式
骈文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
萧伯纳的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