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习得

2017-04-26李惠霞

教育家 2017年11期
关键词:课文探究同学

文 | 李惠霞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习得

文 | 李惠霞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大力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布鲁纳认为:人的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他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要让他参与建立知识的全过程。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要运用现代教学思想,多方引导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

授人以鱼、授人以渔、悟其渔识是语文教学的三重境界

陈士文和韦波富老师在《备课新思维——与学生对话》一书中提出,教学要经过三重境界:授人以鱼,授人以渔,悟其渔识。这道出了教师教法的选择、学生知识的获得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师教学首先要教给学生知识,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和过程中形成能力。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能力的培养以知识为载体,知识和能力不是割裂的。企图脱离知识达到能力培养的,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在现实中是很难做到的。学生只有掌握了相当知识,才能形成相应的能力。

教师要授给学生基础的、普遍的、典型的学习方法。学生从模仿开始,逐步内化,形成自己的技能技巧,甚至创造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对教师来说,这绝不是从形式上教给学生一些技能,而是思维的开发。可以说,授人以鱼,是给学生一杯水,那么授人以渔,是教会学生自己去找水,这样学生就有喝不完的水。

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基础,能力是把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工具,而此时学生经过思考获得的见识则是对知识和能力的应用方向、方法、方式的引领。

可以说,授人以鱼、授人以渔、授人渔识三重境界是教学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虽有交叉,却是一种递进上升的过程,而不是自然发展。

教师在“授人以鱼”中“授人以渔”, 学生从“悟其渔识”中得“道”升华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质疑、探究中悟其“渔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意识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做学习的主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诱发学生质疑问难,鼓励他们从“不敢问”到“勇于问”,并通过引导,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做到既“勇于”更“善于”质疑问难,提高探究学习的本领。

回到语文教学,教师要适时引导和鼓励学生发现不懂或不太懂的字、词、句、段方面的问题,以便有的放矢地指导,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时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就是质疑探问的最佳切入点;甚而至于一个标点符号的用法,也可以帮助我们辨别句子的深意。

引导学生探究,在探究中品悟,满足学生在学习上的需求。“渔识”主要靠“悟”而不是“授”。既有自发的悟,又可有意识地悟。学生自发的悟,可能要多花时间,多走弯路,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

例如,预习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对生字注音,划出生词;对自己不理解的词语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记不住的在旁边批注解释。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针对课文题目或内容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在书上做标记,把问题拿到课堂上来共同解决。起初,班里就有10多个同学做,我就每天鼓励,并对一些学生大加赞赏,把他的创新点展示给所有同学,夸他是我们班的创新者。这样,一个学期过去了,全班学生都开始了这项工作,并乐在其中,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各显神通,有了自己的方法。比如,识字时,找一找形近字来帮助记忆,对个别字查一查字典,找出偏旁部首来帮助记忆。有些学生还查阅很多资料,寻找一些字的起源方面的知识;有的搜寻一些有关课文内容的课外资料进行辅助学习;有的同学更有新意,在预习作业完成后还写了初读课文的感受,同时还通过阅读课外书籍、上网、甚至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来阐述和证明自己的观点,让人赞叹不已。

教材、大纲只规定了学生必须达到的最低点,但在老师一次次的赞赏和引导下,学生却有了自己的独到收获,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悟出了学习的一些方法,也亲身体会到了学习带来的乐趣。

教师要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但在我与孩子的交流中发现,有的学生往往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并不浓,比如作文。虽说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在作文指导时还是没有真正关注到学生的情感体验,没有激活他们的生活积累,没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倾吐欲望。我以为,让孩子们的写作真实,有可能是激发他们写作兴趣的最好途径,为此我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

一天,我拿着一本精致的小册子走进教室,小册子很快吸引了孩子的目光,都想知道这漂亮的小册子是什么内容。我如其所愿,打开了本子,第一页赫然写着“六十班的故事”几个字,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我又翻到了第二页,声情并茂地读起来:“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李老师手捧一本精致的册子兴冲冲地跑了进来……”学生听得正入神,我戛然而止。孩子不干了:“接下来呢?”我叹了口气:“没了!不过预知后事如何这就交给你们啦。从今天开始,这个本子属于你们,每位同学拥有它只有一天,在这一天里,你要把这个故事续写下去。下一位同学要接着前面同学的继续写。谁愿意第一个拥有它?”学生第一次接受这种“任务”,兴趣一下子来了,纷纷举手,我把他交给了一位最积极的孩子。46天过去了,班长把这个本子交给了我,我仔细地进行了阅读,孩子在这个本上记载的大部分都来自于自己的生活。虽然有的写得有些琐碎、粗糙,但大部分的文字都高于他们的日常习作;虽然有的同学写了近千字,内容完整,情节曲折,有的同学只写了一段甚至几行,但孩子写作的热情确实被激发出来,我在阅读这部“巨作”时,感受到了孩子们写作的乐趣。

在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今天,语文教师应该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授人以鱼”中“授人以渔”,让学生在“悟其渔识”中享受语文的乐趣,并乐此不疲。

(作者单位: 北京市史家胡同小学)

猜你喜欢

课文探究同学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背课文的小偷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背课文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