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陆九渊心学管理哲学初探

2017-04-26范国增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44期
关键词:陆九渊本心语录

摘要:“正已正人”是中国传统管理哲学中的实质,陆九渊心学体系方法论中讲究发明本心的修养方法,就是“正已”的修养方法,陆九渊对中国传统管理哲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本文对陆九渊的方法论进行描述,阐明其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管理哲学的贡献。

关键词:发明本心管理哲学

在南宋朱熹将其理学理论完备化的同时,陆九渊也逐渐形成了其心学体系。陆九渊所创立的“心学”体系经王阳明的发展,成为了宋明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对宋明时期影响深远。陆九渊心学哲学体系中所蕴含的管理哲学也颇具特色。

葛荣晋在其论文《简论中国管理哲学的对象和范围》(《哲学动态》2007年第2期)中认为,管理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对管理本质的理解。西方所认识的管理是注重如何管理别人,而忽略如何管理自己,而中国的传统却认为管理学是一门正已正人之学。如何“正已”?宋明理学是对此问题思考最多的一个哲学时期,而陆九渊的心学的发明本心理论对如何“正已”的理解最具特色,对中国传统管理哲学的“正已”思想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陆九渊的所提倡的“正已”就是他提出的“发明本心”的简易功夫。

一、“发明本心”的理论基础———心即理

与朱熹提出的“性即理”不同,陆九渊提出了“心即理”的哲学命题。朱熹认为“理在人心,是之为性”、“性即理也,在心唤作性,在事唤作理”(《朱子语类》卷九十八)。“理”是朱熹理学首要的、最高形态的概念,但这个“理”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理”在人心,叫做性,“理”在事物中,叫做理。在陆九渊哲学中也没有逃出“理”的范围,但陆九渊却认为性不是理,提出“心即理”这一哲学核心命题。陆九渊在论述这一命题时显然有其双重规定。一方面,他说:“人之于耳,要听即听,不要听即否,于目亦然,何独于心而不由我乎?”(《语录下》)这里很明显,“心”是由我控制的人之感官之一,并与耳等感觉器官并列,具有主观性的规定。另一方面,他又说:“心只是一个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只如此”(《语录下》)这里又很明显地知道此心并不是某个人的心,上下千古圣贤皆有此心,心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客观性的规定。这种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矛盾并不影响陆九渊哲学发明本心的方法论。在之后的论述中,陆九渊进一步提出,既然“心即理”,那么只要我们每一个都能“存心”,就能从最大限度地去体认天理。他说:“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当侧隐处自侧隐,当羞恶,当辞逊,是非在前,自能辩之”(《语录上》)其实这里要求“存心”,就是发明本心。由此可知,陆象山发明本心的方法论是以其“心即理”的本体论决定的,本体论是其方法论的基础。

二、“发明本心”的主要原则

“发明本心”是陆九渊哲学“先立其大”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的原则包括两个方面,这两个原则指导着发明本心的进程。

(一)石称丈量

石称丈量主要是强调认识事物的方法应该是从整体上去把握事物。这种原则与朱熹所倡导的辨析原则是相对的。为此,陆九渊还以“支离事业”来反对这种辨析的做法。在《语录上》中记载说:“急于辨析,是学者大病。虽若详明,不知累我多矣。石称丈量,径而寡失;铢铢而称,至石必谬;寸寸而度,至丈必差。”陆九渊在这里认为,如果我们认识事物运用辨析的方法,必定会对事物的“理”有所遗漏,不能全面把握事物,只有石称丈量,对事物作整体上的认识,我们的认识才能完备。作为“发明本心”的原则之一,要求我们在发明本心的进程中,不能停留在事物的细枝末节上,而应从更高的范畴对事物进行体认。多少带有点禅宗顿悟的味道。

(二)直指本心

直指本心,强调的是在“发明本心”的认识过程中要以本心作为终极目标。在《语录下》中记载道:“不专论事论末,专就心上说”。直指本心,就不能“专论事论末”,即认识活动中不能追求事物的表面,应该直接去体认你的心。在《语录上》中记说道:“揣量模写之工,依放假借之似,其条画足以自信,其节目足以自安。”这里以节止自安,也就是停留于具体枝节,而不是直指本心,从而不能从总体上见道。正是在此基础上,在《语录上》中记说道:“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心学体系的哲学家之所以不重视著书,跟直接本心的原则有很大的关系。这一发明本心的原则,受到了责难,批评者均认为这是一种主观的、独断的做法。与朱熹的格物致知的原则与方法背道而驰,相去甚远。

三、“发明本心”具体方法———自作主宰

陆九渊的内圣工夫,就是“发明本心”的简易工夫。所以,如何才能做到“发明本心”,陆九渊论述最多,最为全面。概括起来就是要求做到自作主宰。自作主宰又包括了两种相互联系的具体的方法。在“石称丈量”和“直指本心”原则的指导下,自作主宰成为了发明本心的具体方法。

(一)剥落

对于人的本心,陆九渊认为是至灵的,为什么现实生活会出现人心不灵的情况,他认为这是因为本心有蔽。他说:“此心本灵,此理本明,至其气禀所蒙,习尚所梏,俗论邪说所蔽,则非加剖磨切,则灵且明者曾无验矣。”(《陆九渊集》卷十《與刘志甫》)我们的心之所以有不灵的情况出现,是因为“气禀所蒙,习尚所梏,俗论邪说所蔽”,为了除去这些“蔽”,就必须我们去剥落。《语录下》中记载道:“人心有病,须是剥落。剥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后随起来,又剥落,又清明,须是剥落得净尽方是”。但是,我们应该如何剥落呢?,陆九渊分两个方面来论述剥落的方法。从主观方面而言,应该摆脱外部对象的制约:“夫权皆在我,若在物,即为物役矣。”(《语录下》)因为人心本身会受到外物的污染而使心蔽,所以作为人主体本身,不能外物所役。否则,发明本心就无从谈起。从客观方面而言,剥落需要有良师益友的帮助。“万物皆备于我,只要明理。然理不解自明,须是隆师亲友”(《语录下》)“人之精爽,负于血气,其发露于五官者安得皆正?不得明师良友剖剥,如何得去其浮伪,而归于真实?又如何得能自省、自觉、自剥落?”(《语录下》)这两句能充分表明理是不能自明,剥落是需要明师良友的。但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一定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否则,会起相反的作用。所以象山先生说:“道非难知,亦非难行,患人无志耳。及其有志,又患无真实师友,反相眩惑,则为可惜耳。”(《陆九渊集》.卷一.《与侄孙浚.》)如果没有真实师友,就有可能“反相眩惑”。

(二)讀书

“发明本心”的另一方法就是读书。因为读书,与圣贤进行心灵对话,对于发明自己的本心是有效的方式。象山先生的读书方式颇有特色,这种特色使其能有助的本心的发明。陆九渊被当时的人误认为是忽略读书的。以至于他在《语录下》说:“人谓某不教人读书,如敏求前日来问下手处,某教他读《旅獒》、《太甲》、《告子》“牛山之木以下”,何常不读书来?只是比他人读的别些子”。陆九渊肯定是重视读书的,只是方法与别人有点有一样而已。其一,读书首先要正心。“《洪范》一篇著在《尚书》,今人多读,未必能晓大义。若其心正,其事善,虽不曾识字,亦自有读书之功。其心不正,虽多读书,有何所用?用之不善,反增罪恶耳。”(《陆九渊集》.卷二十三.《荆门军上元设厅皇极讲义》)其二,读书要细心体味。他说:“读书之法,须是平平淡淡去看,仔细玩味,不可草草”(《语录下》)其三、读书要读经典但不能盲从。“如《中庸》、《大学》、《论语》诸书,不可不时读之,以听其发扬告教”(《与戴少望》)“不明乎理,而惟书之信,取之不当,以至于悖理违道者,得无类是乎?故曰“尽信书,不如无书。”(《取二三策而已矣》)

通过剥落和读书两种方法,使自己真正做到“发明本心”。

四、“发明本心”的管理哲学意义。

陆九渊发明本心的哲学方法论,对于中国传统管理哲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传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管理哲学的精神实质

前文已述,中国传统管理哲学的实质是一种正已正人的哲学。《论语·子路》中,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说: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这一正已然后正人原则在历史长河中从来没被国人所抛弃,成为了中国传统管理哲学的实质。但在《论语》及以后的典籍中,却极少系统地论述如何去正已以达到正人的方法。我们却可以从陆九渊哲学中的心学方法论看到大量的正已思想。从此可以看出陆九渊心学哲学方法论传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管理哲学的精神实质。

(二)丰富了中国传统管理哲学方法论的重要内容

陆九渊从发明本心发展而来的多种管理哲学方法论,是对中国传统管理哲学方法论的丰富和发展。这在陆九渊晚年奉诏知荆门军体现得淋漓尽致。南宋光宗绍熙二年,陆九渊到荆门赴任。虽然此时南宋政权已是千疮百孔,但对于究竟如何治荆这一问题,陆九渊却是颇费思量。根据其发明本心的哲学方法论,他提出一句口诀:“必也治人心”。在陆九渊看来人人皆可以为尧舜,要治理好一方,应该将希望寄托在人人都发明本心上。首先自己正已,然后正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的四君子汤:任贤、使能、赏功、罚罪。四种管理方式首先都要以端正的心作为前提和基础。这种“必也治人心”的管理哲学智慧确实丰富了中国传统管理哲学方法论。

(三)展示了中国传统管理哲学中理想管理主体人格

“所谓管理主体人格,主要是指通过‘自我管理来塑造管理主体的理想人格。”(葛荣晋,《简论中国管理哲学的对象和范围》《哲学动态》2007年第2期)先秦诸子百家中均有他们的理想人格。如儒家的智、仁、勇的君子人格;道家的“上善若水”的真人人格等。在陆九渊的心学哲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其高尚的人生修养。他有赋诗道:“若某则不识一字,亦须还我堂堂正正做个人”。堂堂正正地做人,既是鲜明地展示了儒家理想的管理主体人格,又是对陆九渊一生的高度总结。

陆九渊心学哲学体系,为中国管理哲学的内容增添了浓浓的一笔,是中国管理哲学宝库里珍贵的珍品。

参考书目

[1]《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年.

[2]葛荣晋,《简论中国管理哲学的对象和范围》《哲学动态》2007年第2期.

[3]杨小光,《陆九渊治荆及其思考》,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2月二十卷第一期.

[4]饶国宾,《陆九渊的人生哲学及其意义》,抚州师专学报,1992年第二期.

作者简介

范国增(1975.04-)男,汉族,广州工商学院思政部教师,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哲学、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陆九渊本心语录
异录与祛疑:《象山语录》考辩
陆九渊对荀学的理解、接纳与赞赏
陆九渊儒释关系论
陆九渊行书《宋故孙氏夫人墓志铭》
“岁月更迭·设计本心”——WAD广州设计分享会圆满举办!
做动保,最重要是“守得住本心”!众乐坚持打造贴近一线需求的产品
VIKI_LEE:保持本心,随心创作
语录
语录
“兢兢无负其本心”——蕺山后学祝渊的思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