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验教学中体验成功、快乐
2017-04-26邓效舜
摘 要: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总的说来小学阶段都是一些较为简单的实验,但小学科学的实验教学,还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实验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科学态度的有效途径,更为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臺。
关键词:实验教学 成功 快乐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未知、充满色彩的世界,科学课教他们从身边的事物开始观察,从一点一滴的变化开始探究其源,时时来问一个个为什么,足可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从容易的活动着手,让孩子知道科学探究不是尖端的事物,只要用心、留心、细心,就如此这般既简单又有趣。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虽然小学阶段都是一些较为简单的实验,但是小学科学的实验教学,还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实验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科学态度的有效途径,更为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实验教学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甚至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心路历程。在我的实验教学中,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享受学习带来的成功和乐趣。
一、巧妙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也是教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要让学生在试验中体验成功和快乐,前提条件是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有了探究的兴趣,学生才有可能获得成功,获得乐趣。
科学课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去探索大自然的无穷奥秘。大自然丰富多彩,大自然千奇百怪无所不有,单单依靠课本上生硬、单调、枯燥的描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极强的好奇心。比如我在上温度的测量过程时,让学生直接选择一个地方进行测量。有的学生怕晒阳选择了树荫下,有的同学选择了阳光下,有的同学选择了阴凉通风的场所。回到教室大家一比较,发现差了很多,到底谁的数据才能真正反映当地的气温呢。我并没有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查资料。因为我知道学生都急切地想知道到底自己的数据是否正确。这其实也是一种竞争。再如我在教学生认识岩石的时候,就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带领他们到山上采集岩石,回校以后,他们积极主动地参考课本及查阅有关资料,给采集到的岩石分类、命名,同桌之间、小组之间开展起了“比一比”“赛一赛”的小活动,看谁采集到的岩石种类多、给岩石的命名准确。然后,我和同学们一起对采集到的岩石标本进行鉴别,并举办小型的岩石标本展。看着自己的成绩,学生们都十分开心。在这次活动中,学生既认识了岩石,又主动地获取了知识,对自然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学生对于实验课非常感兴趣,但是如果教师不注意正确引导,学生往往会对实验仪器的外观及实验现象感兴趣,而忽视了通过现象揭示实验的实质,那么实验课也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要上好一堂实验课,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
二、科学应从孩子身边开始
对于孩子来说,身边总有那么多的未知事物困扰着他们,他们是多么迫不及待地想去解决这些问题啊。如果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多一点重视从孩子身边开始,那么学生一定会得到更多的成功和快乐。
1.从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观察
教孩子做一个细心的人,从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留心,观察校园里的植物;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观察植物的一生;观察我们周围生活的小动物,观察土壤、空气、水;观察云、雾、雨、雪、霜、风;观察我们吃的食物;观察家中的电器,调查家中的材料,观看星空的变化,观察月相的变化;寻找身边的混合物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树叶的变化,比较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去欣赏四季见到的花,去分析花的构造,研究花的颜色。 孩子们去寻访小动物,在草地、在花坛、在树林、在庄稼田、在生物园、在池塘,孩子们找到了飞舞的蝴蝶、蜻蜓、蜜蜂,成群的蚂蚁、跳跃的蚂蚱、鸣叫的蝉、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蜗牛……孩子们去观察这些小生灵的样子,了解它们的习性,和它们一起玩耍,从中了解很多的知识,体验到了无限的乐趣,他们会更加热爱这些小精灵。
2.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实践
孩子们到树林里去采集植物,去郊外采集岩石,去旷野捕捉昆虫,到养殖园去养蚕、养蝌蚪,到生物园去种花、植树,到树林中去拓印树干图案。回到教室,孩子们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花的构造、细胞的构造,用一看二摸三刻四滴盐酸的方法观察鉴别岩石。孩子们还将采回的岩石制成岩石展示盒,用树叶制作叶画、叶脉书签,用昆虫制作标本,用纸杯做土电话,用易拉罐制作发声筒,用木片、塑料、纸盒、泡沫做船,由于条件限制,虽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可以按照计划去完成,如果教师可以尽量创造条件,完成其中的一部分。那么,当一件件的模型诞生,一个个的产品出现时,这是孩子们的骄傲,有成功的喜悦和自豪,同时也有失败的教训和收获,孩子们动手做了,孩子们经历了,孩子们的手更巧了,孩子的心更灵了!
3.从身边的小变化开始探索
孩子们种下一颗颗凤仙花的种子,种子发芽、长高,开出了红的、紫的、黄的花,结出了一串串的果实,那果实成熟后,还将种子弹出很远很远,好让它的后代遍布花园,生命如此奇妙。孩子们将蝌蚪带回家,蝌蚪尾巴变短,长出腿,竟然会跳到陆地上生活,这就是两栖动物的成长过程,原来动物就是这样生长发育的。孩子们找来一些杯子、水、盐水、橡皮泥等,探究物体的沉或浮,从而知道大轮船为什么是铁做的却还能装载货物,潜水艇为什么能在水下行走;他们用塑料杯、筷子、盐来探究一杯水中溶解多少盐,知道了从海水中提取盐的方法;孩子们又找来电池、导线、小灯泡,点亮了他们的小灯泡,认识了简单电路和串联、并联电路;用烧瓶、红水、塑料袋、热水、冷水等探究气体、固体、液体的热胀冷缩,了解温度计的制作原理;用盐水、烧杯、酒精灯、盘子等来探索水的三态变化。
4.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创新能让孩子们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进行探索,有利于发挥孩子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主选择方法,进行尝试、改造或创新,这才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的。例如:学生制作船,围绕此活动,学生在选材上形式各异,有纸折的船,有纸盒拼凑的船,有泡沫雕刻的船,有一次性筷子编成的船,有饮料瓶做的船,有木块做的船。由于材料不同制作的方式也不一样,用途和功能也各显其能。由于学生的审美观不一,对船的装饰也各有千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在学生作品展上,学生对自己创作的作品都充满了成就感,喜悦和欢乐的心情溢满活动的全过程。
通过实验与观察,学生明白了很多的科学道理,他们除了会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之外,肯定为自己掌握的知识感到兴奋。
三、从科学实验中培养持久的探究欲
探究是对未知事物进行探寻追踪的活动。探究是人的本能。从呱呱落地的婴儿到白发苍苍的老者,无不对未知事物有一种好奇。一个事物越是神秘,人们就对它越是好奇,因而产生的探究味就越浓。反之,一旦人们了解到了事物的真相,在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的同时,探究的动力就会消失全无。所以事物要有探究味,就一定要有神秘感和未知的因素。
1.在科学教学中有些课具有探究味,但却缺乏科学味。比如:单纯的实验活动,只是为了某一实验现象和某一实验结果而做的实验,不真实客观的科学活动等。在这些课上,学生有可能兴趣很浓,或许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因为他们往往对实验现象的兴趣要比科学结论高。所以实际上学生的科学素养并没有得到很好发展。有的课从表面上看来非常具有科学性,可实际上也却缺乏科学味。比如:单纯的科学技术课,内容简单的科学课,内容艰深的科学课,等等。这些课从内容上说属于科学领域,但实际上却没有或无法让学生进行动脑思考,不能形成一种探究。由于缺乏探究,这些课也就失去了科学味。
2.建构一堂科学味很浓的课确实很难。有的课在开始阶段具有一些科学味,可后来就没有了。或者说,这些课只是在某个阶段上具有科学味。其实能做到这点,科学教学就算基本可以了。理想中的科学课应该像《探索·发现》中的某些节目内容一样,从头到尾都充满着悬念,让人不断地猜想和假设,通过亲身探究来逐渐逼近神秘事物的真相。但是课堂上短短的几十分钟的时间内,设计一个这样的科学课就比较难,因为课堂探究和科学家的探究毕竟不同,课堂探究更需要教师精心地准备和安排。首先,教师要选择探究的问题,要使探究的问题具有一定的致惑性,能给学生一种神秘感。这种问题就好比是黑夜中的一盏明灯,感觉它似乎很近,而走近了却又在前方,但它却始终在引领着你前进。其次,探究的问题要难易适中。问题太容易了,就没有神秘感;太难了,学生也无法实践。此外,在课堂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保持学生的探究动力,不要让学生预先知道了结果,能够引领学生层层深入不断探索。不过如果学生自身有了探究的动力,不在老师的引领下进行探索,而是主动探索,甚至学生能够来引领老师的教学思维,自然更好。如果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究的前提下完成探索过程,这样的成功会让他们觉得更有成就感,也可以激发学生更大的兴趣和获取更强的学习动力。
四、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在教学中我注意尽量分解难点,通过学习能看得懂,学得会,并比较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感,让他们建立自信心。在教学《杠杆》一课中,先用游戏引入:同桌之间比力气,比比谁的力气大,引出杠杆。再通过思考,输的同学能用什么方法反败为胜,来推导杠杆省力的原理。通过游戏感受后,分析什么样的杠杆是省力杠杆,什么样的杠杆是费力的。一步一步概括出杠杆的基本原理。观察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思考和分析认识规律。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取到足够的感性认识后,让他们讨论,通过分析、综合的思维加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验产生的想法,总结出杠杆的原理,并在书本中得到验证。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要耐心热情地帮助,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一些简单的问题多请他们回答,哪怕他们有一点点进步,都要给予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五、激发兴趣,大胆地探索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创设探索活动的愉悦情境,耐心启发诱导,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把自己的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积极创设愉悦的情境,才能給学生心理上安全感,才能使学生无顾忌,敢想、敢说、敢为,敢于主动地、大胆地进行探索活动。反之,学生也能够愉快地去学习,更有利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时,首先,我把套有气球的锥形瓶放进热水中,学生都睁大眼睛看着,心想这能成功吗?锥形瓶上的气球能够鼓起来吗?可是,就在他们的眼皮下,气球好像被一个人慢慢吹胀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强烈的好奇心已被“吹胀的气球”吸引住了,并在不知不觉中转移到学习上来。这一现象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们的心情十分欢畅,兴趣异常浓厚。又如学习《热空气》一课,出示一个自制的热气球,当点燃中间的酒精棉后,热气球飞起来。看到这种现象后,学生的兴趣顿时高涨,议论纷纷。此时,我不失时机地提问:“你们想到什么问题?”问题一提出,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热气球为什么会飞?”“是什么力量让它飞起来的?”“它能飞多高?”“怎样才能让它飞得时间更长一点。”为此,我还建议学校的科技活动中加上孔明灯制作比赛的活动,看到一盏盏孔明灯冉冉上升,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成功和快乐……通过观察、讨论,唤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了学生质疑的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索未知的活动。看到学生的脸上堆满了笑容,我就知道,他们已经获得了知识,获得了成功。
总之,我认为科学课在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方面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更具有趣味性、实践性。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学生更容易体验到成功。而这种成功往往极大程度地转化为快乐。反之,这种快乐会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动力。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也是作为教师来说,最愿意看到的。
作者简介:邓效舜(1985.08-),男,汉,四川省南充市,中小学二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