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小学生数感“五字法”策略

2017-04-26冯孝传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39期
关键词:数感培养策略

摘 要:数感是新课程标准下教学内容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数感是指对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等方面的一种直观感觉与感悟。如何落实新课程标准关于培养小学生数感的要求,笔者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摸索并总结出“数、读、估、比、用”五字法培养策略,以飨广大同人。

关键词:培养 数感 策略

一、“数”出数感

对于数的认识,首先是从数数开始,这也是小學低、中段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小学低段认识“20以内的数,100以内的数”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不同“数”的方式,运用不同 “数” 的技艺,培养学生对数的直观感觉,初步建立“数”的直观感受。

1.借助实物数数。可以数小棒,数圆片,数花生粒,数小方块等。学生一边用手移动小物品,一边念念有数,从1、2、3一起数到20或者100,反复训练,增强学生对较小数的一种直观感觉。

2.数形结合数数。数形结合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我们也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来数数,比如小学二年级教材的《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材设计了如下三幅图,强化了“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一十);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这样数数既数了数,又初步铺垫了“个、十、百、千”四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深化了对千以内数的感知。

二、“读”出数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数感而言,也须爱读、多读、读好,因为读数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历程的,整数的读写又可以大致分为“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大数的认识”四个阶段,在整数的读写基础之上,在三年级分别初步认识了分数、小数后,数的读写又扩展到了分数、小数的读写,合理地进行读数训练,在读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1.数形结合读数法。这种读数法主要适用于前三个阶段读数,充分考虑低、中年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较小数的特点,主要借助“小棒”和“计数器” 这两种“形”和“物”,让学生掌握简单的读数方法。

2.数位结合读数法。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读写的时候,数形结合的读数方法固然重要,但是在这个阶段更重要的是帮助小学生建立并强化“数位”意识,掌握“十个十是一百,十个百是一千,十个千是一万”,掌握“个、十、百、千、万”五个计数单位,掌握一些简单的读数规则,培养小学生由借形读数逐步向读万以内“裸数”的能力。

3.科学分级读数法。在小学四年级认识大数后,读较大数(一般指亿以内的数)通常采用分级读数法,首先画竖虚线分级,然后从高一级读起,读完每一级加上级名(个级读完后可以不加“个”),需要强调的是零的读法要准确无误。

读数的三个阶段,侧重点不同,方法应用不同,但无论哪一种读数的方法,都会在读中促理解,在读中促掌握,在读数中形成数感。

三、“估”出数感

数学教学应根据学段特点,学生的身心规律和认知特点,培养估算意识,教给学生一些估算的方法,逐步形成一些必要的估算技能,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1.化零为整估算法。在进行四则运算的估算时,可以根据参与运算的数的特点,通常把这些数看成整数,整十、整百、整千、整万数而进行计算。如估算 629÷9时,我们可以把这个算式看成“630÷9或者630÷10”;在估算“59×0.98时,我们可以把这个算式看成“60×1”。

2.因时而宜估算法。结合不同的情景或者需要,不求估算方法一致,不求思维路径相同,不求估算结果相同,只要学生能运用估算策略,只要言之有理,甚至对自己的估算进行合理解释就足矣。如:“老师带全班49名同学去秋游,每人每张票9元,算一算,老师大约要带多少门票钱?” 又如:“果园今年收苹果3500千克,收梨4850千克,果园今年这两种水果大约共收多少千克?”对于这两道题目,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估算结果,这里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估算差异,这也算是“一法为主,多法为辅”,力求在数据合理的范围内发展学生的数感。

四、“比”出数感

比较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数学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学生比较数的大小,让学生估计一堆物体的数目,让学生用‘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来描述数之间的关系,数与数量之间的关系”等内容的学习,来引发和促进小学生的数感。

1.在直观中比较。主要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一般过多地关注数学知识的外部特征,在主要区分外部特征异同的同时,引导学生兼顾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从而有效地比较。

2.在抽象中比较。中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初步比较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和相互关系,在教学时就要引导并培养学生较为抽象的一些数学知识、数学关系的比较。如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我们通过整数、小数大小比较,得出整数、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实质上是一致的;通过长方形周长公式与面积公式的比较,得出两个公式有本质的区别,周长公式反映的是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周长的关系,而面积公式反映的是长方形的长和宽与面积的关系;等等。

五、“用”出数感

学以致用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数学知识虽然枯燥,但数学的内容是非常现实的,我们需要去创造更多的情景,去践行我们数学生活化的理念,用活、用好数学知识,在解决问题中提升学生的数感。

1.生活对照。及时将课堂中所学知识迁移到生活,与生活对接,既有利于学生培养兴趣,巩固所学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直观的数感。如小学三年级学习了“测量”后,可以带学生跑2圈半操场,让学生感知“1千米”;让学生摸摸“1角硬币”的厚度,感知1毫米;让学生提一提“2袋盐的重量”,感知“1千克”。

2.解决问题。数学可以说是一门解决问题的学科,学生核心的能力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学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数感得到发展。

数感是小学生认知数学对象进而具备数学气质的心智技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结构变量。数感来自数学活动实践,又指导数学实践活动。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积累的过程、沉淀的过程。我们应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在对数的充分感知和领悟中,逐步发展小学生的数感。

参考文献:

[1]肖川主编.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3.

作者简介:冯孝传(1973.02-),男,汉族,四川广元人,四川广元外国语学校,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猜你喜欢

数感培养策略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新理念下学生数感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