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负高效,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回归本源
2017-04-26张玲玲
张玲玲
摘 要:语文作为当前小学基础课程之一,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当前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均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同时,这种新课改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和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均带来了新的经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广,教师和学生本身的教学和学习压力也随之提升。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和教师更高效地提升教育和学习的效率,但与现实执行情况相比,预期与现状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减负 人性化教育 教学减负
新课标所带来的课改浪潮在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出了一朵朵灿烂的花。诸如情景教学、反思教学、留白式教学、游戏式教学等新老教学方法的融入,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上多姿多彩的教学形式成功地捕获了学生的注意力,并改善了以往课堂死板的气氛。纵观当前小学语文的教学成效,传统的“讲台式”教学模式在逐步改善,但是随着教师在各种教学方式中引入了大量的素材并设计了诸多要求,原本的学生学习压力不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变相增加了。课堂教育形式的改变也同时为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增加了很大的负担,反观教学质量和效果,与教师的付出却并不成正比。
一、课改中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1.教学手段多样化,课堂教学效果不高
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表现之一。过分地偏重课堂教学形式的设计,教师就需要在课后花费很多的时间来做准备。如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钓鱼的启示》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用幻灯片、做小鱼头饰,让学生在课堂上演小品,引入音乐做教学背景等等,声光电齐上阵,课堂教学气氛的确是搞活了,一堂课下来有玩有乐,但是热闹后,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且不论学生对于课本内容和知识点的把握情况如何,单就课堂延伸以及新课标要求的希望学生提升探索积极性一项,学生依旧在课后不知道怎么有效预习和复习,只知道按照教师的要求来完成课后作业。长此以往,教学质量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负担却明显上升。
2.重视教学模式,增加教学双方的负担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一些重视课堂教学模式却忽略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情况大有人在,很多老师将精力都放在材料准备上,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来设计,而在教学设计中,对于教学的重点内容虽然在教学形式上进行了表示,却并未在课堂中进行深入的挖掘,为了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提升学生的课后探究兴趣,很多教师将课程的重点内容作为作业的模式要求学生自行探索,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和学生双方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度也会出现偏差,往往教师“以为”将知识点都传授给学生了,可是学生记住的偏偏是课堂上教师使用游戏和声光电等课堂表现形式。课后延展教学中,学生除了作业以外,还需要按照教师要求做大量的材料搜集及准备,这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却无法获得相应的效率提升。
二、轻负高效,回归教学本源
小学语文学习的目的在于为其他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奠定基础,既然以理解和对语言的运用为基础,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关于以人为本和以课本为主的学习“原点”就不可丢弃。小学语文中的知识点均来自于我国五千年文化精髓,其意蕴深远,但并不缺乏可读性和可理解性。也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学改革可以将语文中的语言美、音律美、意蕴美作为教学设计的基础,在充分了解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真正需要之后,尽量激励和帮助学生从语文课本中汲取营养,丰富学识。改革并不意味着必须花哨和热闹,立足于学生学习难点、困惑和课本要求之上的课改更能帮助教师和学生双方节约时间,提升效率。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七律?长征》为例,全诗共4句话56个字,虽然不是字字珠玑,但是作者的情感及长征的艰苦过程在文字中均体现得比较完整,教师如果依旧采用各类新教学模式,仅仅按照这些字来准备,很明显非常消耗心血,而其设计后的课堂是否能完全表达自己的预想,是否能取得预想的效果还未可知。对于这首诗来说,以诗眼为教学切入点,比如“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难”和“闲”字背后隐含的意义是什么,作者在什么样的情怀下做出了“不怕”“只等”的心态描述,这些均可以作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探索的基点。第二句中,“逶迤”“腾”“细浪”的意境,如何用简单凝练的文字来描绘出更为意蕴丰富的场景,教师在这个角度引导学生,并融入新课改中的语言互动沟通方法和情景教学法,则更能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领会文字运用的技巧,更有利于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三、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以学生为本进行知识点的传授,从根本来看也可以称其为生命教学,语文教学中涉及到的断句、韵律、韵脚、场景构思等,结合新课改要求和改革后的新手法其实能更好地解构语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节约教、学双方的课后探索和準备时间,还可以在语文的本源上,将教师和学生的审美和综合素质进行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金翎.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2(04).
[2]魏筱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的策略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12(05).
[3]邱福明.语文课程知识的存在论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