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文本不可脱离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017-04-26周育英张俊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木叶朱光潜语文课程

周育英+张俊

当前,教师在文本解读方面主要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疏于解读,唯教学参考书为尊;二是过度解读,并把自己的解读不加选择地强加给学生。”笔者在执教人教版教科书必修五第三单元的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林庚的《说“木叶”》、钱锺书的《谈中国诗》时,就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拿出网上“令北大蒙羞的三篇文章”的观点,过度解读文本,肢解文本,跟着数落名家名校的不是;有的教师认为这样的文章没什么意思,不值得挖掘。

必修五第三单元是文艺评论和随笔。本单元的教学概述说,除了引导学生读懂文本,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外,还要调动学生平时的阅读体验,教学生参照这些文章的写法,学着对自己熟悉的作品做一点分析,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笔者认为,解读这三篇文章,只要不脱离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能让学生学有所获。

第一,这三篇文章的思路清晰,观点明确,可以教学生如何运用技巧梳理作者的观点。第二,这三篇文章选例丰富,而且多以诗词为例,对有一定知识储备的高中生来说,理解起来相对有趣味些。第三,这三篇文章有很多写作手法值得借鉴。这三点都是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特点来挖掘的。尤其要注意的是,文艺论文和随笔相对来说难以理解,教学生读文本时,应以作者的观点为主,而不是被作者举的丰富的例子牵着鼻子走,不然就本末倒置了。

而从语文课程人文性特点来看,本单元三篇文章的作者作为现代美学研究家、文史学家、现代文学研究家,在静心做学问方面的精神是值得学生学习的,在解读文本时要适时引导学生。

下面就本单元的教学谈一些笔者的解读角度。

譬如《咬文嚼字》,确定教学重难点时,除了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观点外,更重要的是学习议论文中举例论证的方法技巧,学习作者严谨、创新的态度和求真求实的“咬文嚼字”的精神。

梳理文章的思路,一定要教学生整体把握,可以通过过渡句、指代句教学生迅速列出框架图。而研读文本时,侧重点当是作者选何例证明何观点,譬如,用“贾岛的推敲”的例子,就是为了说明“用字不同,意境不同”,如果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探究“到底是用‘推好, 还是用‘敲好”,就偏离了教学目标。结合全文,可指导学生学习举例论证五注意:要典型准确(优先考虑名人名事),要简明扼要,要丰富多样(点面结合、正反对比、古今中外),要叙议结合(有叙述有分析),要勤于积累。

从人文性来看,可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角度来处理教材。笔者在教学中,结合课后练习第二大题,设计了一道作文题:“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与朱光潜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你怎么看?”处理这个课后作业,不是让学生随意简单地交流两句,而是给学生充裕时间写作文,既能帮学生深入理解《咬文嚼字》的内涵,又能让学生学会用丰富的例子表达自己的观点。

很多教师在解读《咬文嚼字》时,可能忽略课后的探究题,也不会总结本文举例论证的特点,而是在作者举的例子上大做文章,挖掘拓展,这就违背了作者的初衷。例如有人指出,“《咬文嚼字》中,朱光潜先生认为‘你这……句式表达的是愤怒情感,朱先生的观点值得商榷”。的确,“你这……”句式,也可以用来抒发赞美与渴盼,如“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但我们作为教师尚且容易忽略,何况学生呢?我们可以利用几分钟时间介绍一下有关资料对朱光潜先生文章的质疑,既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也可以减少学生对名人的盲目崇拜,而不是抓住一点瑕疵就否定名人的一切。

再说《说“木叶”》。很多教学设计和课件都把教学重点放在第五段、第六段上,着重分析“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意味有何不同,然后举一反三,分析月、柳、水的暗示性。其实,从文本解读来说,“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到底有什么不同,这一点不重要,因为这只是分析诗歌暗示性的例子,不同的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是不同的,可能一下子难以区别。拓展越多,越容易喧宾夺主。倒不如从作者林庚入手,从他“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做学问的态度入手,让学生明确作者以“木叶”为话题,在分析“木叶”的两个特征时,阐明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这个观点。

高中生对朱光潜、钱锺书了解多一点,对林庚可能不太了解,在教学中除了介绍他提出过“盛唐气象”外,不妨给学生补充阅读文章《林庚:喧嚣时代里的隐退者》(张伟),让学生走近这位“ 早年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后来又被列为‘北大中文四老之一”的学者,感受他“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 。

还可从林庚在随笔中巧妙引用大量诗句的写作手法入手,让学生理解文艺随笔中引用的作用:充实文章内容,增添文化底蕴,增强感染力;证明观点,增强说服力;照应文题,照应结构,能总结或引出下文等。

这样解读文本,以后学生再碰到文学随笔,不至于找不到重点。而且笔者相信,总用几滴水滋润某些学生的心田,比肢解文本、无限拓展更实用。

最后谈《谈中国诗》。有教师在教本文时,引经据典说:“钱锺书的学问没有人敢怀疑,但选他的《谈中國诗》却很让人怀疑课本编写者的学问。钱老对中国诗并不是很内行。”而笔者认为,拿“对中国诗并不是很内行”的评价来介绍教材作者,指摘教材编者,本就不是一名负责的语文教师的做法。正如专家所说:“教学行为是一种公众行为,加之接受的对象又是思想不够成熟的学生,所以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解读不加选择地强加给学生。”

本文是节译的钱锺书先生在美国人面前普及中国诗的英文讲稿。拿这篇文章做例子,教学生学文学评论,不是要学生懂得中国诗到底有什么特点,这是学者研究的范畴;作为学生,重点要学的是作者论诗的立场即比较文学,以及作者在本文体现的语言风格。譬如,我们对教材的把握,要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从中外诗歌的发展史、形式、技巧、语言、内容等角度让美国人对中国诗有一定的了解,体会中国诗歌“暗示性”这一特征。而着力之处,当是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语句的内涵,从而了解作者语言幽默,尤其善用比喻,再在此基础上总结比喻艺术的运用技巧。

另外,综观本单元三篇文章,作者都善用例证、引证、喻证,都引用了大量的诗词,而且诗歌的“联想、暗示性”在三位名家笔下,都有所体现,可以互相解释,互为补充,对学生以后鉴赏诗歌是有很大帮助的。可见,这三篇文章作为文艺论文和随笔的代表选入教材,是值得学习的。相反,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随着相关的历史背景、历史真相的揭密,让教师不好确定“教学目标”,文本不能再作为挖掘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的范例,自然就退出教材了。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对后学者谆谆教诲,“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教学也是艰苦的事,作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不可哗众取宠,不可故弄玄虚,不可偏执一词,更不可只当传声筒;要博学严谨,要善于从文本中挖掘真善美,还要与时俱进。

教材中选的名篇名作难免有瑕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慎重研读。可以借鉴最新观点,作为备课的资料,在分析例子时简要补充、纠正,但重点是结合语文课程的特点,在文本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上找准切入点。该观其大略时观其大略,该咬文嚼字时咬文嚼字,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方不悖初衷,真正落实语文学科素养。

(作者单位:秭归县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 严 芳

猜你喜欢

木叶朱光潜语文课程
辣木叶水提取物减缓奥氮平诱导的小鼠糖脂代谢紊乱
立冬即事二首其一
论诗歌评价的标准:从柏拉图到朱光潜
与美同行——读朱光潜《厚积落叶听雨声》有感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
超声波法提取长白楤木叶皂苷及其组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