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题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突破口
2017-04-26刘华贵
刘华贵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小课题就是教师个人为自己定制的个性化成长方案,其着眼点在于一个“小”字。小课题研究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教师寻求专业成长突破口的过程。
小课题研究,需从三个方面做好“小”突破。
一、小处着眼
对于首次尝试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教师,确定自己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对容易一些,但是,将问题转化为小课题却是一些教师的软肋。从小处着眼,聚焦问题,是确定准确的课题名称的关键。
作为区级教育科研管理者,笔者在给教师做课题申报培训的过程中,曾用互动方式一起探讨问题与课题的转化问题。当时,一位担任多年班主任的教师在现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班上部分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在培训现场,笔者首先肯定,这一问题是源于这位教师多年的教学观察,是一个真问题。接着,笔者鼓励教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析一下学生不完成作业的原因。几分钟后,教师们列举了很多原因,诸如:学生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督促不得力;学生没有听懂所学内容,无法完成作业;学生没有任务意识,无视学习任务;学生因懒惰不完成作业;学生忘记了做作业,等等。当“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已然成为教师讨论的话题时,教师们渐渐明晰了学生不做作业的原因是多维的。于是,笔者引导教师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来分析,最终,教师们一致认为“学习习惯”中的“作业习惯”是形成以上问题的关键,在此基础上,笔者鼓励现场教师从小处着眼,确定课题名称。于是,这些教师在现场生成了如下课题:《×年级学生作业习惯培养策略研究》《学生良好作业习惯个案研究》《学生不良作业习惯个案研究》等。从小处着眼,聚焦问题,更容易让小课题研究者在自己的教学中实现定点突破。
二、小步前行
小课题研究中,研究者首先需要学会的是理性思考。在研究过程中,只有真正弄清研究中的主要问题,并能将主要问题进行合理分割,有序推进,才能真正保障课题研究的实效性与科学性。如,我区张翠华老师,在开展题为《农村七年级学生英语口语兴趣教学研究》的小课题研究时,将研究任务按时段划分为理论学习、调查、实践研究、总结提炼四个阶段,每一阶段也有较为具体的时间表,保障分步研究落到实处。譬如,在理论学习阶段,张老师通过中国知网收集了一系列有关兴趣教学与激发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兴趣的相关文献,预先总结提炼出“英语口语兴趣教学”策略,为实践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张老师以调查为基础,选择部分口语教学策略进行行动研究。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下,张老师通过研究,又提炼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英语口语兴趣教学策略,并研制了《七年级学生英语口语评价标准》。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张老师从朗读与情境对话两方面着力,坚持走稳小课题研究的每一步,她所教班级的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日益增强,英语学习兴趣高涨。在七年级历次考试中,张老师所在班级的英语均分稳步攀升,直至居于全区之首。小课题研究,让非英语专业出身的张老师尝到课题研究的甜头,也为张老师的专业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以小见大
很多教师持有这样的观点:小课题研究,最大的研究成果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至于论文、研究报告等科研成果,只是伴随着课题研究进程的推进所作的理性思考与总结提炼,不应作为课题结题的重要依据。对此观点,笔者部分认同。再小的课题研究,也是研究者自我历练的过程,在研究过程中,学、思、行是贯穿始终、不能间断的,如果我们仅追求教学实效的提高而忽视理性思考与总结提炼,这样的研究往往只是披着研究的外衣,无法取得实质性突破。
我区三角湖小学刘江春老师是一名小学美术教师,在开展陶艺教學的过程中,她发现,小学美术教材虽有陶艺课程的涉及,且有一定的层次性和连续性,但12册内容铺开面太广,让教者和学者无法有整体的思路和学习上的经纬脉络联系。为了让小学陶艺课程的开展更具科学性,刘老师在原有陶艺教学的基础上,以《小学陶艺校本教材研究》为题,开展课题研究。通过“陶艺兴趣调查——教材开发编写——师生修改定稿”等研究环节,刘老师成功编撰了《童乐陶风》校本教材,并撰写了一系列有关陶艺课程开发的文章,其教学实践水平与理念建构水平均有了显著的提升,成为区域小有名气的课程开发专家。“小”研究见“大”成长,是小课题研究的生命力之所在。从刘江春老师的成长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课题研究实现了刘老师的专业成长,而这一成长,渗透于研究的每一处小小的尝试与突破中。
荀子在《劝学篇》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学习是我们时刻都需要跟进的事情。为自己定制一个个性化成长方案,努力解决自身教学中的某个突出问题,应该成为每位教师的发展自觉。通过小课题研究,寻求教学问题解决的突破口,是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良好途径之一,如果您感兴趣,不妨一试。
(作者单位:武汉开发区(汉南区)教科规划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