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核心素养”?

2017-04-26邓志伟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核心核心素养素养

邓志伟

从人才战略的角度来说,今日的教育要着眼于未来的趋势与挑战。核心素养关注的是未来中国走向“健全社会”(well-functioning society)所需要的人才素质,包括动态发展的知识基础、技能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诸多内涵。

一、西方倡导“核心素养”的时代背景

西方国家和组织之所以强化“核心素养”,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背景:

其一,提升全球竞争力。中国和印度经济的崛起,对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政治秩序中的地位构成巨大挑战。较长一段时间内,西方尤其是欧盟国家的高福利政策,导致劳动者整体缺乏竞争意识,创业精神衰退。2008年的欧洲债务危机便是一个先兆。重振经济,提升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和劳动者的素质,是欧盟首当其冲的政治经济改革目标。因此,欧盟的核心素养框架在一如既往地重视母语交际、外语交际、数学素养、基础科技素养、数字素养、学习素养、文化素养、社会与公民素养的同时,特别关注主动意识和创业素养的培育。

美国的情况更不容乐观。垮掉的一代延续数十年,美国青少年正处于“丰饶中的享乐主义”的生活状态。在近年的PISA测试中,美国15岁学生的表现欠佳。就像当年苏联卫星上天引发美国《国防教育法》出台和布鲁纳教育改革一样,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的一系列突出表现,使得西方国家(包括美国)更加关注教育改革。在《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出台10多年以后,美国政府又颁布了《让每一个儿童成功》法案。美国界定的21世纪素养(literacy)涵盖全球意识、经济素养、公民素养和环境素养等,目的同样是提升人才竞争力。

其二,优化市民社会。西方发达国家在经历了百年启蒙运动之后,市民社会建立,人们在市民社会中得到陶冶,民众趋于理性,民主与法治、市场与诚信、交通规则等社会生活规则普遍建立,公民素养保持了较高水平。在美国,你可以看到,美国人以极大熱情履行宗教所赋予的义务。清教徒崇尚商业和工业活动,在商业中诚实守信、珍视信誉、绝不坑蒙拐骗。清教徒企业家不仅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且具有对社会的回馈意识,担当社会责任、扶持社会公正,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克雷夫科尔写道:“在美国,个人勤奋的报偿和个人的劳动热情成正比;美国人的劳动是建立在自然的即自我利益的基础之上的;还有什么东西比自我利益更有推动力呢?”王沪宁在其《美国反对美国》一书中也肯定了美国社会“工作就是工作”的现象。核心素养的提出,也是为了进一步优化市民社会。

二、中国背景下“核心素养”的探讨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素养”

当前,中国正在建设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社会。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同样也是中国人需要的核心素养内涵。未来15年乃至30年,中国是否能够建设成为和谐社会,有赖于国民是否具备走向“健全社会”的核心素养。西方世界在核心素养的遴选上似乎忽略了这一点,是因为它们经过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的洗礼,市民社会已经成熟发达。而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所暴露出来的各方面问题,需要我们充分重视公民素养和经济素养。公民素养包括:具备自由、民主、平等、仁爱的理念;具备节能减排、尊重自然的环保意识;具备不乱穿马路、不乱开车停车、不偷税漏税方面的法治观念。经济素养则包括具备最基本的经济常识、经济伦理、商业诚信,杜绝假冒伪劣,具备顾客至上的服务意识等。

2.国际竞争力与“核心素养”

尽管有预测表明,15年后中国的GDP可能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但是中国经济仍然是高能耗低产出的发展模式。中国经济发展消耗了世界上50%的钢铁和煤炭;排放了世界上1/3多的一氧化碳;中国每年生产世界50%的钢铁,但高级钢中的50%却要进口。这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此外,信息技术、纳米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等的发展将加速改变人类的生活,这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科学家着力攻关、抢占科学研究制高点的重大课题。中国自然也不能在这方面落后。

全球化竞争有赖于国民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素养,这些核心素养包括国际交流、交往的能力,拓展海外市场的能力,与国际接轨的管理能力,成为世界领袖的领导力。这就需要我们在领导力、数字素养、数学素养和科技素养以及基于问题解决的创新素养等方面给予高度关注。另外,中国还面临着老龄化与人口结构改变的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中国制造的优势已不复存在。老龄化带来的养老和护理等相关业务激增,养老和护理教育(含自我教育)也开始提到每一个人的教育课程上来。而人口结构的变化带来了职业模式的变化。一方面,中国必须实现产业结构转型,主导经济发展的劳动密集型经济必须由技术密集型或知识密集型经济取代;另一方面,个体也必须具备更为灵活、更为综合的职业素养。

全球化使得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中国人的投资、产业、经济、商务也不断走向世界。因此,语言素养尤其是外语素养同样是国际交流、交往的重要条件。外语素养包括沟通与交流、跨文化理解和国际合作等。在日本,涉外宾馆服务的服务员需要到海外实习3-6个月,加强外语素养和跨文化理解能力,涉外服务的烹饪师也需要具备海外学习与实习的经历,以加强国际理解方面的素养。国际化的加速,也对中国公民提出了类似要求。

3.回到传统层面的“核心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仍然存在大量可以古为今用的精华。首先,中国古代强调培养君子,君子与小人之比较可谓意味深长。“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之素养值得今天的大多数人学习。其二,中国古代强调修身与反躬自问。素养即修习涵养,即修身,即自我修养。修行是对内心思想和行为的改造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反思、反省或反躬自问均是自我修行的重要方法或历程。其三,中国古代强调节俭为本的经济素养,与今之铺张浪费与奢靡之风形成巨大反差。节俭适用于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比如小排量汽车,住宅简装,衣着朴素大方,饮食光盘行动等。其四,中国古代强调仁爱与互帮互助。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仁爱之心,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体现于国民素养的是孝悌之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互帮互助。

三、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核心素养”

探讨核心素养,不能面面俱到,否则谈不上核心。

我们讨论核心素养,既有国际共识,相互学习借鉴之处,但每个国家自身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现的问题和应对的挑战是有差异的。当前中国讨论核心素养的根本宗旨是使社会良好运行以及个人过上他想要的健康生活,因此不能仅仅着眼于工作技能。从教育的理想来说,中国未来的课程改革应该培养全面发展的“完人”。所谓“完人”,指的是掌握科学方法、具有科学精神的人,具有探索精神、积极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愿意承担社会义务、具备公民美德的人,体力、智力、情感和道德得到充分发展的人。这种“完人教育”在人格分裂的传统教育中无法实现,唯有在推崇教育民主、实践终身教育的现代社会才能实现。

核心素养可以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三个维度进行概括:

1.人与自我互动的素养

首先是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树立自信。学校要着力减少青少年自杀、破罐子破摔等问题。其次是自我要求、自我约束和自我规划等。在时间管理和效率上对自己提要求,自觉自愿地学习与工作,自强不息、不断进取,形成坚毅品质。何谓坚毅?朝向长期的目标,坚持自己的激情,即便历经失败,依然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这种品质就叫做坚毅。宾夕法尼亚大学Angela Duckworth教授一直致力于研究性格对成功起到的作用。她對数以千计的高中生进行了调研,并跟随西点军校的学生、全国拼字比赛冠军等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发现: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比起智力、学习成绩或者长相,坚毅是最为可靠的预示成功的指标。第三是自我反思和自我调节。不断反思与自我调整,尤其是处在上升势头时不忘乎所以,更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提升学习素养。

2.人与社会互动的素养

人是社会的人。人的社会性包括家庭家族人际素养、单位同事人际素养、社区社会人际互动、民族国家素养以及跨国、跨文化素养。首先,在一个老龄化加剧的时代,以家庭为中心的孝悌与养老更为重要,这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在日本,高中有一门课程叫做《家庭基础》,就是家庭素养相关的教育课程。其次,同事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包括上下级之间平等关系的心态。当前我国大多数领导喜欢以非常强势的方式领导下属,导致下属有一种被压制感和非平等感。再次,国家认同是一个国民身份认同问题,是当代社会必须培育的公民素养。最后,跨国、跨文化素养包括多元文化理解、语言沟通与交流、基本的文明礼仪等。

3.人与自然互动的核心素养

要具备提升改造自然同时善待自然的意识与能力。自然赋予人类生存于地球的可能性,但人类不能只是向自然界汲取,还应当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世界气候变暖、雾霾、沙尘暴、厄尔尼诺等现象必须引起人类关注,减少碳排放、植树造林、绿化地球……中国人要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与能力,具备环保素养,要能够做到自觉地节能减排,自觉地进行垃圾分类等。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猜你喜欢

核心核心素养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