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需“三泳”悟真情
2017-04-26周婷婷
周婷婷
陆羽认为煮茶、饮茶的最终目的是“品”,经过“三品”,“方知真味”。诗歌教学中的涵泳法与此同理。
一、创设情境泳意象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就是用来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诗歌教学中,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能让学生较准确地涵泳意象。
比如李白的《蜀道难》既昂扬着气象宏伟、开阔荡气之感,又有峥嵘崔嵬、阴森幽邃之气。这种“感”和“气”是由诗中的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壮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峻等意象构成的。引导学生感受到这种意象进而理解诗歌的情感,最好的办法是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借助媒体直观呈现,即教师围绕诗歌中的景物,选取有代表性的画面,用多媒体呈现出来;二是引导学生想象,即教师抓住诗歌中的关键景物和描写景物的关键词,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感受到这些景物的特点。比较而言,后者优于前者,因为这种方法是纯粹的语文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更有帮助。不管用哪种方法,学生都能通过学习,感受到李白在诗歌中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巧妙的修辞手法,书写了炽热的情感,这种情感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且语言通俗直白,而这正是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的重要特征。
可見,这样教学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既让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感受到了诗歌宏伟开阔的意象,又让他们初步认识了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的特征。
二、巧用体验泳意境
意境指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用言语阐明的意蕴和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意境是意象的升华。意象属于艺术范畴,指的是审美的广度,而意境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指的是审美的深度。
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山雨初霁、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浣女晚归、渔舟顺流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自然美、生活美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之情。如何让学生悟出这种意境?体验是最好的方式。
体验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积累,体验出诗歌的意境之美。空山新雨、月下青松、接天莲叶、石上清泉……这样的景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教师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他们通过想象、拼接等方式,把零散的体验组合成完整的画面,学生就不难体悟到诗中的意境之美。二是链接背景,体验诗人创设这种意境的原因与目的。可以分两步:第一步,链接诗人的生活背景。王维是一个早熟的作家,九岁就负有才名,十九岁赴京考试,得第一名举子,二十一岁成进士。他一生大部分时间仕途通达,但安史之乱时被叛军所执,平乱之后,朝廷以“谄贼官”对其论罪。这段经历对他的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是他向往安静淳朴生活、厌恶官场的重要原因。第二步,链接诗人的创作风格。王维不仅精于诗作,而且是唐朝有名的画家,尤以山水画最为著名。山水是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重要原因,从中也不难体验出王维对自然的热爱。
三、紧抓诗眼泳情感
无情则无以成诗,情感是诗歌的灵魂。读一首诗,如果不能悟出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不能算是读懂了。
诗眼是诗人反复推敲、精心打磨后选用的词,抓住它,往往能准确地把握住诗歌的情感。比如:教学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时,教师可以抓住“去”和“无计”两个词,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教学上阕时,抓住“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去”字,引导学生反复玩味、想象“雁去无留意”的画面——雁儿展翅南飞,不愿稍留,从侧面表现出边塞的苦寒之景。教学下阕时,抓住“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的“无计”,引导学生重点涵泳,理解这不是有家难回的无奈,也不是苦苦等待的无期,而是范仲淹和戍边将士在国家危急的时刻,在思家和卫国的矛盾中选择的“不能归去”“不计归期”的坚守。
通过这样的涵泳,作者委婉传达出的戍边将士的爱国热情与浓重思乡的矛盾情绪,以及诗人沉郁的爱国之情和忧患意识,学生就能清晰地感悟到了。
(作者单位:宜昌市东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