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多维对话适度解读文本
2017-04-26王晓荣
王晓荣
教学中,适度解读文本对教师而言是教什么、教到哪一个层面的问题,对学生而言是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可见,适度解读文本是教学的起点和基础,离开了它,教学的有效性就无从谈起。准确、适度地解读文本,可以从落实“三个对话”做起。
一、与作者对话
文章是作者思想、情感、所见所识的外在表现,会留下作者的鲜明印迹。教师解读文本时,只有真正走近作者,与作者对话,才能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体会作者的思想,进而准确地定位文本的价值取向。
《丑小鸭》是安徒生早期创作的童话作品,选编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语文》二年级下册(以下同版本教材只注明年级和册数)。初览全文,文本留给我们的印象是,“丑小鸭”是一个身世可怜、历经苦难的“小家伙”,它饱尝艰辛,备受折磨和打击。进一步了解安徒生的生活背景后,我们会发现,安徒生出生于贫苦鞋匠的家庭,11岁时父亲病逝、母亲改嫁,他的童年充满了苦难与坎坷,但他经过努力,终于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时,我们就会发现,“丑小鸭”身上留下了安徒生的影子。作者借助这篇课文不仅仅是为了诉说人生的苦难,更是为了表明他面对苦难的态度:在苦难中学会忍耐,学会坚守,不放弃自己,不放弃追求,最终会从苦难中突围,达到一种崭新的境界。这样的解读既符合文本,又切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是一种适度的解读。
二、与编者对话
将一篇文章安排在哪一个主题单元,编者是经过认真思考和精心筛选的。解读文本时,教师细心揣摩编者的意图,有利于正确把握解读的方向,让解读在切合文本实际、学生实际的同时,为单元主题服务。
不少教师解读朱自清先生的《匆匆》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珍惜时间”这一主旨,并按这种解读设计、组织教学活动。“珍惜时间”确实是这个文本的主旨,因此这样解读并设计教学并不为错,但如果联系本单元的主题——“感悟生命”来思考,我们就会醒悟,仅仅停留在“珍惜时间”这个方面,并没有理解编者的用意。编者把这篇散文安排在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并以“感悟生命”来统领,不仅仅是想让学生感悟时间的珍贵,更希望他们通过学习,自觉地思考人生的意义,认识到时间是生命赐予每个人最宝贵的礼物。谁拥有了时间并善于利用,就可以让自己学到更多的知识,看到更多的人生精彩;反之,挥霍时间则会让人迷失方向,丧失明确的目标与信念,浑浑噩噩直到生命的尽头。围绕这样的解读来设计、组织教学,不仅会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而且单元目标也得以实现。
三、与文体对话
文体特性是“这一文体”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独有特征。不同的文体,解读思路差异很大。比如:寓言、童话中的人物和情节是虚构的,如果我们非要与现实生活一一对应,只会让解读南辕北辙;散文截取的是生活的某一个片段,也可能是多个片段的有机组合,如果我们非要考证时间、地点的准确性,只会让解读陷入泥淖而不能自拔。
具体而言,小学教材中的文体可以粗略地分成诗词、小说、散文、故事(民间故事、童话故事、寓言故事)、说明文和应用文等。对于散文的解读,关键是要找准“文眼”,即作者着力表现的中心点、文章结构的枢纽点,也就是所谓的“神聚”之处;对于小说的解读,可以抓住小說中的主要人物,让鲜明的人物形象成为文本解读的要义;童话的解读要关注幻想所寄予孩子的希望;民间故事的解读要引领学生向往美好的生活;寓言故事重点要探究寓意;说明文的解读应从科学入手;应用文的解读则应从写作方法入手。当然,这样说只是大概言之,因为有些文章的文体存在跨类和交叉的现象,也就是说一篇文章既有这种文体的特点,又有另一种文体的特点。解读这类文本时,我们就应该实事求是,既看到文体的独特性,又承认文体的相对性,这样才能避免解读的片面和偏差,让解读真正适度。
如果说教学是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准确、适度地解读文本就是大树的“根”。教师解读文本越深入、多维对话越深刻,语文教学这棵大树就越生机勃勃。
(作者单位: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花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