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教室四壁成为多孔的海绵

2017-04-26赵渝烽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教室校园社区

刘国正先生曾说过,教室的四壁不应是水泥的隔离层,而应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道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这句话引发了我的思考。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空间是相对封闭的,教室四壁确实是水泥的隔离层:独立分割的教室安排,固定且理性,可以看成是工业化流水线生产模式在教育中的复制。它满足的是以传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进入现代信息时期,教的方式、学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召唤多样态的学习形式和丰富、开放的学习空间,传统的教学空间已无法适应现代学习需求。笔者曾看到的两节课是个例外。

一节别样的小学英语课。说这节课别样,首先是教室别样。一个典型的英语教学专用教室,教室四周墙上张贴的话语全部用英文书写,挂图全部是英美等国的国旗及其风景名胜。教室两旁分别有两根柱子,装修时改成书架,书架上摆满了英语绘本和报纸。教室后方是学生作品展示区,全部是学生办的英语手抄报和学校刚刚举办的英语书写比赛获奖作品。桌椅摆放在教室前半部分,用英语字母标上序號,课桌上摆着iPad,教室后半部分为学生活动区,地面上用英语书写了历次活动的一些基本规程。其次是教学别样。一节课,学生前后有三次自主上网学习,或上网查阅单词的音和意,或上网了解世界各国文化,或利用iPad进行学习效果评价;一节课,学生两次在活动区活动,或商议,或表演。

一节独到的初中物理课。说它独到,首先是教室独到。教室空间很大,前半部分是学生听课、笔记场所,即我们通常理解的教室。学生课桌很特别,桌椅一体,轻便,可以随意搬动,格调与当今一些大学、公司的研讨室相仿。后半部分是学生实践操作场所,摆放了许多实验设备。走进教室还以为是个小型工厂。其次是教学独到。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实践区操作,真正坐下来的时间不多,仅仅是上课时,听教师讲了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项,快下课时,学生聚在一起交流学习体会。

置身这两节课,可以想象出教学的效果,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我们对教学的许多期盼,在这两节课上得以实现。这种效果的产生得益于教学空间的改变。空间变了,教学形态跟着变。空间改变一小步,却是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改进的一大步。

重建教学空间,应以方便、有利、促进学生学习与成长为原则,让教学空间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有限走向无限,由统一走向多元,由水泥的隔离层走向多孔的海绵。为此,我们开启了漫长的研究之旅。

严格控制班额。按照国家对中小学班额的规定,中小学最大班额不超过45人。我们将班额缩减到30人左右,推行小班化教学。消除大班额,将班额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这是教育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重构教学空间的前提条件之一,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控制班额涉及诸多因素,确实有一定难度,但绝对不是不可为,只要下定决心,加大投入,坚持数年,问题一定可以解决。

开展“两搬一放一增”运动。“两搬”,一是将学校图书室里的一般性图书从图书室里搬出来,放置到教室窗台、学校走廊书架等学生易拿易放的地方,方便学生随时随地阅读。学校图书室只放置部分工具书和大部头经典书。二是在满足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需要的前提下,将电脑从专门的电脑室里搬出来,放置到楼梯间、宽敞的过道处和各个教室里,方便学生随时随地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开展网上互动交流。“一放”,教室外的校园要安放足够的可供师生坐下来休息、交流的座椅。“一增”,增加校园网络出口带宽,规定每所学校外网出口带宽不低于500M,所有学校必须实现WIFI全覆盖。“两搬一放一增”是形式,最终目的是“让校园像校园”“让学生成为校园的主人”“让校园成为连接世界的场所”。

改造教室和功能室。新建学校一律按“一班两室”“一室两区”设计。“一班两室”,每个教学班级,安排一个教室和一间活动室。“一室两区”,扩大功能室面积,每室设置教学区和实践操作区。称谓上,不再称功能室,而称教学空间,如将音乐室和美术室并称为“艺术空间”。已建学校,对教室和功能室进行全面改造,想方设法扩大面积,建设“一室多区”。每间教室要有相对独立的听讲、笔记、作业区,网络学习和交流、讨论、活动区。将部分小教室腾出来,改造成个性化学习室。个性化学习室配专用电脑、条桌和椅子4-5把,供学生独立自学或小组合作学习。大力倡导建设学科教室,放手让学科教师和学生依据学科特点和教学需要装扮教室,学生走班上课。改造教室和功能室,为教学空间重建提供了物理支撑。

改善校园环境。本着“一砖一瓦都有意,一草一木皆生情”的原则,建设校园,尽最大努力彰显校园里一切景、物的教育意义。如将有关做人哲理刻在条砖上,铺在校园主道上;又如提炼校园树木表现出的精神,以此教育学生。在教师带领下,以学生为主体,规划、建设教室内外环境,让教室四壁和教室外的走廊区域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学生学习,如将教室外的墙壁建成学习成果展示区。用足用活校园空间,架设校内学习与校外生活,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连接的桥梁,如将校园废弃的角落改造成“三小”(小农庄、小森林、小花园)基地,引导学生关注更为广阔的世界,体验多彩的生活。

倡导开门办学,大力开展社区教育。将社区教育纳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开展以“宣传、探究、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教育。宣传,主要是组建社区广播站,学生定期到社区广播宣传学校和社区里的重大新闻和有趣故事;学生定期办报,张贴到居住地楼道。探究,要求学生自发组织探究小组,就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如“秋天树叶为什么会落下”,开展研究,形成研究报告。服务,学生到社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服务社区建设和辖区居民。社区教育的蓬勃开展,不仅直接影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反过来倒逼了学校教育改革,拓展了教学空间。

在学校大力倡导“科学、民主、公平、正义、开放、尊重”精神,并使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取消中小学行政级别,用专业的态度、方式方法治理学校。每学期在学校开展角色互换活动,教师、学生轮值当校长,校长、教师轮值当学生,学生轮值当教师。抓住一件件小事,组织全体师生讨论是否切合我们倡导的学校精神,比如早上,“学生问老师好,老师该怎么办”,以此为基础,提炼出“校园教师宜用语、忌用语”等。在师生中开展“我期盼的校园”畅想活动,以“想”促“改”,以“目标”导“行动”。组建丰富多彩的学校社团,师生共参与、同活动,在活动中拉近师生心理距离。在不违背国家大政策的前提下,学校定期组建各种沙龙活动,通过活动,营造民主、安全、包容的精神空间。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教育学重点课题“教育现代化评价体系及推进路径研究”子课题“现代课堂建设”成果。)

(作者单位:冯发柱,宜昌市西陵区教育局;赵渝烽,宜昌市西陵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孙爱蓉

猜你喜欢

教室校园社区
“313”教室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