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及应对

2017-04-26吴新风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年4期
关键词:学习倦怠应对成因

吴新风

摘要:学习倦怠对大学生的学业产生不利影响。文章以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它们包括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主客观因素, 并提出以培养学习兴趣、严格教学管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学风环境等若干应对做法, 以补充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倦怠;成因;应对

一、学习倦怠的成因

高职生学习倦怠的成因非常复杂,本文主要从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四个层面分析其成因。

(一)个人因素

1.学习主动性较差。从调查中可以看出,高职生经常在课外时间主动学习的比例只占被调查人数的11.4%,可见,学习的主动性不强,缺乏学习的动力。众所周知,学生进入大学后,就失去了高考的动力,而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多,有些学生就产生了“不知做什么,不知怎么做”的迷惘心理,如果不能及时排解,可能导致心理困惑。对于自我控制能力差的学生,则会出现沉迷网络游戏、厌学等情况,导致上课经常迟到、逃课,如果任其发展,会影响到其他同学,产生学习倦怠的连锁反应。

2.学习目标不明确。调查显示,只有6.8%的同学制定学习计划,47.3%的同学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不少同学认为学习是为了毕业后谋求好工作,学校就是传授谋生技能的场所。在这种价值观驱使下,使得学生逐渐形成了一种短视和浮躁的心理,在调查中还发现不少同学在课外大多选择睡觉、网络游戏、逛街等,适当的娱乐是必须的,但用过多的时间去娱乐,是一种消极对待学习的态度,忽视了学习重要性。

3.专业学习的兴趣不浓厚。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有115人对自己的专业兴趣不浓厚或想转专业,占被调查人数的23.6%,可见“学非所爱”是高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主要是现行大学教育制度下,学校专业招生规模基本定额,大规模转专业的操作性不强,有同学选择去辅修其他专业,但毕竟是少数同学的行为,不能满足多数同学的需求,而对于不感兴趣的课程,又不得不学、不得不考。这种情况下,学习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自然无法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学生专业学习不浓厚,主要原因有:一是考上冷门专业或社会需求量不大的专业,担心“毕业即失业”;二是学生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有些学生在不了解本专业的情况下,就片面地认为本专业不好,要转专业;三是学校的教学质量存在不足,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等。这些因素都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长期以往会缺乏学习动力,失去学习兴趣,必然产生学习倦怠。

(二)家庭因素

在回收的问卷中有农村学生383人,城镇学生105人。研究人员与部分学生进行谈话,了解到他们的家庭境况千差万别,父母在子女教育方面有三种不恰当的类型:一是“强迫型”。主要是不少学生是独生子女,身上承载了整个家庭的希望,父母往往把一生的期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他们能实现自己未实现的理想,一定要好好学习,今后考研考公务员等,这样使得孩子背负过重的心理负担,压力增大,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更加厌恶学习;二是“推脱型”。例如有一个家长了解到孩子在校经常旷课时,就认为是学校没有管理好,要求辅导员严加管教。其实,该生从小娇生惯养,个性强,无论怎么做思想工作、制度约束都无效。家长的这种推卸责任的行为,是不利于该生学习问题的解决,也会影响她今后的身发展;三是“漠视型”。如有些农村家庭,父母没有文化知识,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只想让孩子早点毕业,找一份补贴家用的工作,以减轻家庭负担,这种漠视子女学习的态度会导致学习动机受挫。

(三)学校因素

l.生源質量不高,学习动力不足。从每年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可以看出来,高职生大都从第三批A、B线录取,生源质量普遍不如本科类院校,有些学生是被家长“逼迫”来学校读书的;有些学生来校为今后考本科做准备;还有些学生干脆来“混日子”,拿个文凭等。如果用这样的心态来读书,学习质量和效果不会好,学习倦怠情绪必然蔓延。

2.学习风气较差,考核方式不科学。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实行的是“2+1”等教学模式,即两年时间在校学习,最后一年实习。在“宽进宽出”的高职院校,只要他们能进入高职校门,很少有人担心不能毕业,整体学习风气差,例如晚自习学习的学生少;即使补考很多课程,也不会被劝退;迟到、无故旷课现象突出等,这些都导致了不少同学产生得过且过的心态,学得麻木且无味。此外,高职院校对学生考核方面也缺乏独特性,主要以闭卷考试为主,侧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这种考核方式不符合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实操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考核方式未能起到督促、激励的效果,从而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及管理松懈,助长学习倦怠。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还是较宽松,如一些教师放松对学生的常规教学管理,对学生上课迟到、早退及旷课不过问、不记名,布置的作业过于简单,很少有实操性、团体性作业,学生的学习压力不大,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在平时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对于违纪学生的处理也较宽松,主要以谈话处理为主,对于经常旷课的学生,会给予违纪处分,这往往只起到一时的警示作用,治标不治本,一段时间之后学风又松懈。

4.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在调查中发现,学习倦怠与教育教学质量有关,约有34.9%的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式不满意。主要表现在教师照本宣科、教学内容枯燥、知识不更新、教学方法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等。一直以来,高职院校的授课方式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因师资水平有限,教学质量总体一般。这种情况下,产生了学生上课低头玩手机、上专业课看英语等不正常现象,这必然影响到学习的效果,也是学习倦怠的体现。

(四)社会因素

1.就业压力增大,学习积极性不高。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顺利毕业就会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基本没有就业压力。然而,随着高校的大规模扩招,毕业生的数量激增,造成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同时,高职生没有学历优势,只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各种形式的考证、培训班之中,然而整个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重视程度还不高,这打击了高职生学习的信心,让他们感到焦虑、无奈、渺茫,严重影响到学习的效果。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的择业机制尚不健全,就业中不合理、不公平的现象依然存在,如就业中还存在靠权势、走关系、弄虚作假等,给毕业生造成了心理上的失落感;招聘单位的招聘条件过于苛刻;就业与学习成绩并不直接挂钩,学好学坏不会直接影响就业等。这对于刚毕业的高职生来说是不公平的,也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社会风气不正,价值观念扭曲。目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使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必然对高职生的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近些年来,所谓的“官二代”“富二代”“拼爹时代”等负面信息的频频出现,使一些学生产生了“干得好不如生得好”“读书无用论”“没有学历也能挣大钱”等错误观念,使得学生开始怀疑读书的价值,“学习到底有什么用”“不如早点走向社会去挣钱”,这些不良的社会价值观念使得他们渐渐地对学习失去热情,学习动力也随之降低,产生学习倦怠现象。

二、学习倦怠的若干应对做法

(一)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校可以通过教学讲座、学术论坛、社会实践、实操模拟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专业前景、培养目标等内容。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学生通过观察、借鉴等方式掌握专业学习方法,合理安排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有效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学以致用,增强学习动力,以减少不良因素对学习的负面影响,不断推动学习效能感的提升和学习目标的实现。

(二)严格教学管理,重视学风建设

优良的学风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因此,必须把创建优良学风作為校风建设的核心,严格教学管理,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完善日常学生管理制度,针对早退、迟到、逃课等不良现象进行严肃处理,对于严重违反教学规定的学生,进行辞退,逐步形成制度型的长效机制,不能松懈,以防止不良学风蔓延;二是完善课程体制。学校应根据社会实际的需求,开设课程,淘汰没有市场的课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三是改革考试制度。高职生的优势在于实操能力强。所以,在平时的考试过程中,应减少应试考核,多增加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的实操性考试。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质

学习倦怠是一种心理问题,只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但被不少学校忽略了,为了维护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学校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开设预防学习倦怠的心理学课程或举办讲座、心理咨询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到学习倦怠的相关知识。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应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关心,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学习,树立学习的信心。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是高职院校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改变学习倦怠现象的重要举措。一是需要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提高其教学水平,如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参加高级别的师资培训,提高其教育方法;派出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训,使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等;二是从企业中聘请一些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技师等来校兼职授课,以提高教学的实操性等;三是提升课堂教学的“兴趣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通过现场演示、录像教学等手段,使教学内容由抽象变具体,由复杂变简单,由刻板变生动,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教师应努力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教师可以使用讨论法、模拟情景法等,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注重教与学的结合,让学生主动思考。同时,教师要站在“以生为本”的角度,用亲切的态度、平等的人格和富有情感的语言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让学生有热情参与到教学实践环节中去,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也使课堂气氛更加融洽,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五)打造校园和谐文化,营造良好学风环境

校园文化是一种渗透在学校一切活动之中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综合文化成果,它是学校的灵魂所在。为此,可以通过营造一种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来陶冶学生情操,如在校园内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知识竞赛、职业技能大赛等,使同学们在学习之余,开拓知识视野,寓教于乐,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主动学习,乐于学习。

(六)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促进良好学风的养成

研究表明,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之外不可替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体系,是育人的起点和基点,有其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因此,为了学生的学业,家庭成员有责任和义务与学校一起做好教育工作。在调查中,有些教师积极与学生家长联系,让家长知晓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与家长共同探讨育人和学校管理方面的措施,如邮寄奖惩的相关资料给家长;与家长沟通其子女的逃学、休学等相关情况等。这些措施使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补充,对预防学习倦怠有所裨益。

当前,社会不良风气是导致学习倦怠的重要原因,如全社会范围内尚未真正形成尊重知识的良好氛围;一些企业的用人制度尚未完全落到实处;大学生择业中不合理、不公平的现象依然存在等。这些现象导致一些学生感到迷惘,丧失学习的信心。为了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减少学习倦怠现象,有必要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社会环境。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落实“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理念,宣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引导学生认清使命,明确奋斗目标,努力学习,提升自己。另一方面,构建公平、合理的就业机制,创造良好的选人用人环境。目前,社会上的种种不公平的就业现象层出不穷,如很多用人单位招聘前先是学历限制,然后要求有工作经验,以及相关从业资格证等。此种情形迫使学生花费大量的精力财力投身到各种兼职工作、从业资格考试中去给自己增加求职的筹码。诚然,某些岗位是需要学历、工作经验等条件,但是有些企业招聘文员、内勤、助理等基层岗位都需要本科学历,这无形中挫伤了高职生求职的自信心。因此,希望社会能为高职生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完善人事制度和就业市场制度,尽快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合理的竞争机制,以促进高职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总之,预防学习倦怠情绪,需要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的共同努力,积极引导和帮助高职生克服学习倦怠情绪,使其早日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广东省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委员会编.学生工作的释义与构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2]黄卫平,李潜.大学生学习倦怠原因及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7,(4).

[3]刘晶.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分析及其应对策略[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3,(1).

[4]曾玲娟.解读当代大学生的学业倦怠[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5,(4).

[5]王文珍.大学生学习倦怠研究的再思考[J].社会心理科学,2012,(7).

■ 编辑/吕秀妍

猜你喜欢

学习倦怠应对成因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倦怠原因分析及对策探究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分析
浅谈教师如何应对校园霸凌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