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科院校会计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探索
——基于人才培养整体框架的研究

2017-04-25欣,康

关键词:理工科卓越会计专业

唐 欣,康 健

(湖南工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理工科院校会计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探索
——基于人才培养整体框架的研究

唐 欣,康 健

(湖南工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会计专业“卓越人才”的培养是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机制重大教育改革项目的内容之一,也是提高高校会计专业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理工科院校会计专业 “卓越人才”的培养应该按照对 “卓越人才”的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两方面的理解,将培养“管理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确立为其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理工科院校的实际情况,从才培养的整体框架出发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方案体系、保障体系及评价体系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具体来说,人才培养的方案体系改革可以从改革教学计划、确立“多口径”教学方式、进行模块化课程设置等措施入手;人才培养保障体系改革则以实习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完善;而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改革则可以从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客体前瞻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等手段进行改革创新。

理工科院校;会计专业;卓越人才;“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产学研用”协同教育模式

一、会计专业“卓越人才”的内涵

2010年教育部的“卓越工程师计划”是满足国家发展战略需求,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重大教育改革项目。“卓越工程师”计划旨在培养的造就一大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创新能力强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现在该计划已经扩展到高等教育的各个专业领域,形成“卓越人才”计划。会计专业的“卓越人才”培养也将在这一计划中发展,这是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

(一)“卓越人才”的通用标准

“卓越人才”应该有一定的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通用标准即各行业卓越人才共同拥有的能力和素质。各行业卓越人才的通用标准一般应该是指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身心健康,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创新思维能力;能迅速适应工作环境,满足岗位需要,勤奋踏实、善于沟通、有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并有持续成长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

(二)会计专业“卓越人才”的行业标准

同时,卓越人才也应该有一定的行业标准,也就是说对在各行业的卓越人才所在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应该有所不同。相对于卓越工程师而言,会计专业的卓越人才应该具备较好的人文素质,熟悉掌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科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了解自然科学技术知识,有一定工程技术应用能力;能较好的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理解社会经济现象,并能为单位的经济活动提供建议和经营管理决策服务。

二、理工科院校会计专业培养“卓越人才”的背景

(一)经济发展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会计学科本身是属于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对人才的知识、技能要求比较高。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复杂的经营管理活动对会计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学生能掌握较多的专业理论知识,既有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能为单位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建议,同时又能了解单位的财务运作流程和一些与单位运作相关的会计行业技术;另一方面又能具备较好的实践操作能力,不但能掌握知识而且善于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个人素质和能力都比较高。总的说来,就是要求会计专业毕业生是高素质、高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的管理人才。这些要求实质上也是对卓越人才的概括。

(二)理工科院校的具体情况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

首先,从生源结构看,理工科院校的学生一般都是理科生源,即使是理工科院校的经管类专业也是存在文理兼招的,这使得理工科院校的会计专业学生比较起其他类院校的学生而言,理工科基础比较扎实,能较快的熟悉单位的运作流程,但人文素质方面相对略差。

再者,从理工科院校的办学特点来看,理工科院校培养的主要是工程技术类人才,课程设置偏向实用型工科技术,校园文化建设也是以此为基础,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相对于综合性大学来说也要薄弱一些。这些条件都使会计学科人才培养建设工作在理工科院校难以得到较好的发展。

另外,从“软硬件”建设来看,由于理工科院校始终以理工科专业为主,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硬件的配置也是偏重理工技术的,故理工科院校通常对本校经管专业的建设投入也比较少,导致有的理工科院校的经管类专业一直处于较为忽略的位置,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往往也得不到相应的重视。

三、理工科院校培养会计“卓越人才”的思路

“卓越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框架应该包括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方案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具体阐述为: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是方向,是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目标体系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方案体系,人才培养的方案应该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而设置和安排;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延伸出不同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和人才培养保障体系,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与人才培养保障体系之间又是相互影响的;最后,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和人才培养保障体系又是为了促使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实现而形成的。

具体关系如下图所示:

图1:“卓越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框架

(一)确定以“管理型、应用型、复合型”为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培养管理型、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是理工科院校会计专业“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

管理型人才主要是针对会计学科而言的,它是指能用经济管理类专业知识准确的解读国家经济方针、看待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的运作、组织过程或方式,制定或完善单位的管理制度,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形成分析方案进行总结研究的人才。对于会计专业而言,管理型人才的要求可以具体为能够运用财务视角管理和组织生产,运用会计技术进行经营分析、编写项目报告等。

应用型是指人才的实践能力强,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迅速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适应多种工作岗位需要。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学术型”人才的另一类型,它是运用知识直接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要强调对知识的运用,而非创造。会计专业人才应该以市场对会计职业岗位的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来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

复合型是指“文理复合、理论与技能复合”的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扎实的基础知识,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才,即所谓“通才”。复合型人才要通晓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能联系多学科的知识融合运用到工作岗位中去。会计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可以表现为拥有“多证”,即毕业证、双学位证、会计从业资格证、注会证及其他专业从业资格证书、学科竞赛获奖证书、英语及计算机等级证书等等,拥有多证意味着会计专业人才掌握知识全面,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和一定的实践能力。

(二)全方位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体系

首先,要对教学计划进行改革。在教学计划中要体现“卓越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体现“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思路,让学生厚实理论基础,提高实践能力。比如增加实践课时或学分,硬性规定实践课时占据总课时的三分之一以上;又比如可以开展“1+2+1”教学计划,由“通识教育向专业基础教育再向专业实践教育”迈进。即第一学年集中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第二学年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最后一个学年集中进行实践教学;这种方式让学生有独立和集中学习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时间,实现从基础知识的累积到专业知识的升华再到实践能力的突破,从而有利于学生素质、知识、能力的全方位培养。

其次,应该实施“多口径教学”。鉴于理工科院校科技研究氛围浓厚,人文学科建设相对薄弱,学生工科基础较强等特点,可以实施多口径教学,比如辅修第二专业或第二学位、增加公共课和选修课等等,以使培养的会计人才既有良好的经济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又拥有较扎实的工科技术背景,突出人才培养的复合性。

再次,完善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方面,实施“模块化”课程设置,即摒弃过去那种主要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按各学科知识结构来设置课程的传统办法,改变为在充分调研多个用人单位、校友、广大师生等意见的基础上按照人才培养的目标,重新把课程划分为素质模块课程、能力模块课程等来进行设置。另外,鉴于工管院校的生源结构和师资建设及教学资源均偏向理工科,因此在会计专业中推行卓越人才计划,必须因地制宜,在课程设置中适当增加一些数学类的基础课程和有行业背景的工程技术类课程,还需要打破会计专业与本校理工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壁垒,让会计专业学生也能接触和参与到其他理工专业的实验实习中去。这些措施能使学生更熟悉理工技术,更清楚市场需求,使个人的素质和能力得以提高,为将来成为中高层管理者打下基础。

另外,要创新实践教学。第一,根据所确定的实践教学目标,将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按能力层次划分为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三大模块,这三大模块呈递阶型,即“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目的是为促使学生能从掌握最简单的基本技能逐渐上升到熟悉较难的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其中基本技能是会计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最基础的职业技能,专业技能是根据各专业的课程设置所设计的岗位技能,综合技能是在基本技能与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综合素质培养。会计专业的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可以安排如下:

图2:会计专业“递进式”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第二,主要是利用“产学研用”协同教育模式,加强校企合作进行多样化的实践教学。鼓励学生以参与科研项目、参观实践、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进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学校与企业共同协商制定学生在企业实践期间的学习目标、考核标准等。还应该在实验实习中打破专业壁垒,增加多学科的、跨专业的设计性和探索性的实验,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进行分组或是允许学生自由组合以自主实验实习的方式进入企业,了解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参与企业生产经营,与企业联合开展学科实验竞赛、企业专项活动等多种方式培养会计学生综合分析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切实抓好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人才培养需要一些条件作为重要保障因素。教学设施、实习基地等可以看作“硬件保障”,师资队伍、校园文化、教学制度等则为“软件保障”。

教学设施建设主要是要做好教学设施的引进、保养、维修、更新等工作,引进教学设施应以公平、公开、公正为原则,以投招标为方式选择合理的供应商进行建设,保养、维修、更新教学设施应该形成相应的管理制度,责任到人。实习基地建设主要是依托校董事会成员单位、校友会资源紧密联系企业、研究机构,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产学研示范合作基地。实习基地建设主要是要完善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建设。校内实验实习基地主要是根据经管类各专业工作岗位活动的特点,建立全套的仿真实验室,模拟现实的工作环境;以及实行“开放式”实验室管理模式,接受学生自主增加实验内容或延长实验时间,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是要紧密联系企业、研究机构,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产学研示范合作基地。比如,按互利互惠的原则,由企业提供场所开展实习或聘请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开设第二课堂,理工科院校则负责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师资队伍建设主要是要做好“双师型”师资建设和“双导师制”建设。“双师型”建设即利用教师进修培训、挂职锻炼、专题讲座、开展校企科研合作等多种方式将校内教师培训成为专业技能优秀、理论知识扎实的“双师型”教师,“双导师制”建设则是指在实践教学中应该实施校内教师与聘请的企业技术管理人员为主的校外导师共同指导的双导师指导制度。校园文化建设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环境保障,能促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精神熏陶下丰富自己的能力和素质。理工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突出创新、严谨、务实等这些符合理工科院校服务于科技创新、技术应用的文化内涵,以有利于会计专业“卓越人才”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管理型人才目标的实现,为理工科院校会计专业“卓越人才”的专业定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等形成自己的特色指明方向。教学制度建设要力求细致规范,能够覆盖到人才培养的各个层次和环节,要建立一套上下协调、严密有序、立体运行的人才培养组织系统。比如,强化四级保障组织的功能,高校教务处的管理、协调、检查功能,二级学院和系部的组织、实施功能,各教学专业委员会的指导、督评功能和后勤管理部门的管理、服务功能;通过建立这四级组织保障制度来明确各级组织的关系、任务和责任,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成一个衔接紧密、相辅相成的整体,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

(四)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会计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的反馈评价体系要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客体前瞻化、评价方式多样化。

首先,在评价主体上应该是多元化的,要改变过去那种以学校教学管理机构作为单一的人才培养评价主体的局面,确立由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学管理机构、在校师生及毕业生、用人单位、实习单位等多方面参与的复合维度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尤其是要重视来自用人单位和实习单位的评价意见。教育行政部门主要对“卓越人才”培养做指导性的评价;学校教学管理机构、在校师生则由于熟悉人才培养的进展,应该以人才培养的过程性评价为主;毕业生、用人单位、实习单位能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对人才培养的效果进行评价,所以主要是做结果性评价。

其次,评价客体上要扩大范围,有一定的包容性,比如许多高校都把人才培养评价的客体集中在已经毕业或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那里,忽视了在校学生的需求和意见,而实际上这些在校学生正在真切的感受人才培养的效果,他们应该有一定的发言权。因此即使他们不是最主要的评价客体但至少应该包括在评价客体中。

再次,是在评价方式上应该体现多样化的原则,在形成的各类评价报告比如用人单位访谈调查报告、实习单位访谈调查报告、教师评价总结、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等,其内容中应该既包括主观性评价也包括实证评价。主观性评价是指一引起意见、建议的搜集;而实证评价中应该有具体量化的评价方法与指标,可以引入模糊数学法、AHP法或是其他方法建立模型、划分各指标权重值进行计算和评价。合理的培养评价体系能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的效果,为会计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的调整提供经验和参考。

[1]陈超,郄海霞.美国研究型大学卓越人才的选拔与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3,(2):34-37.

[2]赵艳林,王文.“四位一体、全程互动”:地方理理工科院校本科教育质量内涵及提升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2,(5):73-81.

[3]陈坤,等.面向卓越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现代教育技术,2013,(9):124-126.

[4]陈冬梅.基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探析[J].高教探索,2013,(2):43-46.

[5]骆巧凤.产学研结合中的学科与专业管理模式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0,(1):51-54.

[6]孙玉坤.中国经济发展转型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2):104-107.

[7]曹晓丽.理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J].财会月刊,2003,(11):56-57.

[8]李汉邦,等.地区性理理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整合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93-96.

[9]金一平.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和成功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132-137.

[10]狄敏.建立“消费者导向”的大学人才培养评价体系[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1):86-88.

[11]李定清,钟延勇.高校会计卓越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策略研究[J].教育探索,2016,(2):78-80.

[12]王庆石,等.本科层次会计卓越人才培养标准研究与设计[J].教育研究,2013,(1):97-100.

[13]张倩,等.国际化卓越会计人才培养定位及模式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11):269-273.

[14]裘益政,许永斌.基于管理型特色的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商业会计,2014,(2):118-120.

[15]田林.基于卓越人才培养视角的会计教学改革-以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为例[J].财会通讯,2014,(4):36-38.

[16]滕晓梅.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会计人才培养内涵研究[J].财会月刊,2014,(18):121-125

[17]程安林.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财会月刊,2012,(11):91-93

[18]霍影.高校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导向分析——黑龙江科技大学卓越会计人才培养实践[J].财会通讯,2013,(11):43-44

[19]李谊.地方工科院校卓越会计师培养模式研究[D].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3.

[20]邹娟,等.新建本科院校“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财会通讯,2016,(7):45-46.

唐欣(1980-),女,湖南衡阳市人,湖南工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会计卓越人才培养研究;康健(1975-),男,湖南工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技术创新、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猜你喜欢

理工科卓越会计专业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1+X证书”制度的思考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高职会计专业英语教学中ESP理论的应用研究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教学中角色扮演法思考
卓越之梦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