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管类卓越人才校企培养模式

2016-12-19王海飞

商场现代化 2016年28期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培养模式人才培养

摘 要:针对我国普通高校经管类人才培养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通过分析我国普通高校经管类卓越人才校企联合培养的必要性和校企联合培养的现状,提出了我国普通高校经管类卓越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卓越人才;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培养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我国普通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人才供求出现较大错位,人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高校尚未完全摆脱过于偏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培养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变革,寻求我国普通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改革路径。

对于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问题,众多专家和学者都进行了大量的探索研究,国内有些高校在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也进行了有意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2010年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目前该计划已经在国内60多所高校中实施,收到了明显的成效。笔者认为,该计划同样适用于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经管类卓越人才是指具有较强的经济管理科学素养、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经管类卓越人才培养的瓶颈环节是如何将教学与实践相互融合的问题。签于此,积极探索以经管类卓越人才培养为导向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摆在高校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经管类卓越人才校企联合培养的必要性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经管类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强调了要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校企合作的思维顺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的内在规律,切实促进人才技能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应用型专业的创新发展。校企合作是指学校和企业双方根据市场态势、学校专业设置与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共同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人才知识与技能结构、教学计划以及共同承担相应职能的一种办学模式。此举能使学校在合作过程中有效拓宽教学渠道,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锻炼和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校企合作符合企业培养人才的内在需求,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才战略,实现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三者的“多赢”。

1.校企联合培养拓宽了高校的人才培养渠道

校企联合培养,建立了高校与企业长期合作的稳固关系,高校借力发展教育空间,学校通过与企业的有效接触,其教学培养目标能更加接近企业的需求,从而做到高校的培养人才以市场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培养。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也能增强高校的培养人才市场机制意识,强化高校教育的实践技能意识,有利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脱颖而出。学校通过企业作为培训平台,合作关系由浅及深,向纵深推进。

2.降低了企业获得人才的成本并扩大了社会影响

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也是企业培养人才和选用人才的过程。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企业将自己的经营理念、管理制度等展现在给学生,对学生产生了很多有利的影响,比如提升了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企业能够比较容易地获得合适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因为先期在企业实习过,对企业有一定的了解,能够较短时间地进入工作角色。校企合作对企业的有利影响还表现在:企业能够优先选用优秀的学生,降低了企业方面招聘的成本和录用人才的风险。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将企业文化传输给高校的教师、学生及相关社会群体,扩大了企业品牌与无形资产的影响,造就了企业潜在的合作伙伴和客户群体。

3.提升了学生的应用型技能

高校学生在企业学习专业技术,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只有通过这种形式得到了理论到实践初次跨越,对学生提升职业竞争力无疑具有重要作用。校企合作也符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促进自觉地寻求和调整职业定位,对自身的长远发展十分有利。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在生产一线接受企业管理,接受企业管理人员和工人师傅的指导,亲身体验企业管理制度的约束,感受生产的环境和劳动的艰辛,学生能够普遍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提高克服苦难的能力。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组织纪律观念、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坚定乐观的生活态度都有极大的帮助。

二、我国普通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校企联合培养的现状

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长期以来,大学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培养误区,大家普遍认为,和理工科学生相比,经管类专业存在实践性不强,创新成果不明显的特点,所以经管类专业的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往往得不到高校的重视,有的大学也只是套用理工科学生应用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而不是根据经管类专业的特点设计出适合经管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和方式,这样只能导致经管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长期原地不动,或不能步入正轨,严重影响了经管类专业学生实践性应用技能的形成。

1.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很多高校重视不够

大学里的专业性的实践活动大多数是针对理工科大学生而开设的。大多数高校的大学其创新意识和思维训练等课程内容大部分也是针对理科学生的,而对于经管类的学生则缺少相应的机会,尤其是相关的培训。即使有类似的培训,也只是把培训内容硬性的搬到经管类专业的课堂上去,缺乏专业性。针对经管类大学生的相对较少,因而经管专业的实践教学和实践活动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教学手段陈旧,实验室建设投入不足,与企业联系不紧密。

2.课程设置的实践性与创新性导向不强

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经管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偏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严重缺乏,尤其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动态往往脱节,校企互动微弱,很多高校校企培养环节还没有步入轨道。课程设置中,缺乏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校企合作没有被纳入专业教学体系。这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课程设置,正是造成培养缺乏实践性教学环节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实践创新能力的主要原因。

3.校企合作不紧密,合作培养模式处于低层次阶段

简单地将实践性教学等同于到企业单参观见习,形式手段单一。经济管理具有普遍性,教学实践形式应该具有多元性。目前校企合作层次较浅,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在制订过程中较少邀请企业参与其中。企业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缺乏主动性和社会责任意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谋取企业的最大利润为目的,而不是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需求科学地将学生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进行培训和锻炼。有的企业担心学生的技能缺乏,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实习期间难有真正的实训操作和技能训练,让学生的岗位配位培训走马观花。同时,有些企业,很少给学生提供劳务报酬。面对学校与企业低层次的合作态势,现场培训效果会大打折扣。有的学生接触企业人员较少,没有机会了解企业的实际问题,对企业一些重要的岗位比如研发、财务、采购、生产、经营等环节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

4.多数高校与企业没有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合作机制的建立是校企合作的根本。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的双赢,但必须形成相应的制度约束或规范,这样才能保证校企合作的长远发展。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在校企合作并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共同培养应用型的创新型人才方面达成了共识,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众多高校,在校企合作上收效不大,主要原因是多数高校没有与企业建立起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高校的教育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相互脱节,需要积极探索深度的合作机制与合作方法。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是高校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方法上出现偏差,另一方面是校企合作这种实现多赢的培养模式得不到有效和普遍的呵护与推广。鉴于以上原因,加大校企合作的培养力度,加快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探究多渠道、多形式的我国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是摆在我国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三、我国普通高校经管类卓越人才校企培养模式

经管类“卓越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出具有扎实的专业素养和较强的应用创新能力的人才,需要在做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加大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力度,积极探索全球化和信息化条件下校企合作的模式与途径,对高校教学改革与人才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要转变思路,加大力度改革经管类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人才培养的考核方式,改革经管类专业“卓越人才”的培养模式,围绕经管类“卓越人才”应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创新技能,积极探索与国内尤其是具有国际化背景的优秀大型企业深度推进,创新合作机制,瞄准优质企业资源,不断提高经管类“卓越人才”的培养质量。校企合作的方式应当多元化,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因地适宜地采取科学有效的合作模式。

1.项目共建模式

在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的框架下,整合企业和高校的优势资源,协调双方的利益需求,通过“联合实验室”、“研究项目”和“企业项目组”等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训练,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复合能力、国际化能力。学校与企业要加大联系与互动,按照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着眼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运用能力的提升,加大校企合作的载体建设。建设一批融实践教学、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考核、职业资格认证与职业素质培养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这种模式对高校来说,能够深化实践教学的内容,带动实践教学管理手段的不断创新,必然会对经管类“卓越人才”的培养产生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2.高校自建企业模式

这种模式由高校投资自建企业或相关产业发展平台,并委托相关责任人负责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由于是高校自建的企业或平台,主动性较强。我国大多数高校有校办企业,但这种平台绝大多数为理工科学生的实训所设,经管专业学生的参与度很低。以往的校办企业,自主经营的导向不强,发展缓慢。但有些高校创办的科技型企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有些成为上市公司。校办企业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实践活动,同时也为校方带来了效益,但建设的成本较高。当务之急,对于校办企业,校方应完善管理和监督机制,在扩大经营的同时,不断完善学校实践教学的平台功能,创造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工作,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良性互动。

3.校企合办企业模式

校企合办模式,就是高校与企业双方共同投资、共同持股建立企业。这种企业不仅是双方共同经营,一般给本校学生提供实训条件,并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多数高校开展了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这种合作模式最便捷,但专业对口性较差,而且提供的岗位数量有限,因而实践性教学的顺利开展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这种形式,在经营过程中,校企双方的核心利益有时出现协调上的矛盾。为此,为了推动这种合作形式的顺利进行,校企合作必须整合优化资源,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才能让双方的合作产生最大的效益。有条件的高校,应当控股组建多元化的股份公司,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将企业打造成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教育的基地和学生面向社会的窗口。

4.任务导向培养模式

任务导向培养模式,就是高校承接企业委托高校人才培养的任务,按照企业既定的专业需求和数量,为企业展开人才培养工作。这种形式是高校为企业“按需定做”。具体做法是,学生在校期间接受既定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岗前教育,然后在此基础上进入企业轮岗和顶岗实习,实现职业技能培养与理论课程学习的充分融合。但这种形式的培养,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现象,一当面,往往造成一些学生“等”、“靠”、“要”和安于现状的情绪,认为就业问题已经落实,会出现不思进取的消极思想。另一方面,由于合作企业对经管类专业的需求有限,难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因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部分学生岗位培训的需要。任务式培养模式,就要求高校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完善与企业的合作机制,切实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树立良好的培养服务意识,以对合作企业产生较强的吸引力,提升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订单数量”,对高校的人才培养产生“规模效益”。

5.校企交替模式

所谓校企交替模式,就是在实现学校与企业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学生在校接受相应的课堂教学,在适当的时间内,学生为企业进行顶岗并接受企业的管理,学生在学校与企业之间交替学习和工作。这种方式的优点是适应性较强,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形式比较灵活,其成为目前大多数高校经管类专业学生的选择。但这种方式,学生的精力有时很难满足工学的双重任务,一般为高校高年级面临毕业的学生。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因为课堂学习任务重,难以有这样的机会,只能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进行,随意性也较强且与专业教学往往出现脱离。可以肯定的是,校企交替这种模式不仅能使学生提升专业素养,提高应用型技能,增加对社会环境的认识,而且促进学生角色的转变,对学生找准职业定位,确定个人发展方向至关重要。如何完善这种模式,需要政府、高校、企业三个层面协同努力,政府教育部门扩大高校办学的自主权;高校要强化应用型创新性人才的实践培养环节;企业要加大社会责任意识,提升人才为先的意识,并规范用工制度;高校要加强与企业交流,打通和扩大学生实习的渠道。

四、结语

我国高校经管类卓越人才的培养需要校企合作模式的支撑。新时期面临新环境和新挑战,高校经管类卓越人才培养需要强化校企合作机制,准确把握学校与企业的利益诉求,深入分析经管类卓越人才校企培养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探究其深层次原因,是高校经管类专业转型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要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完善、推广和优化项目共建模式、高校自建企业模式、校企合办模式、任务导向培养模式、校企交替模式等。校企合作要以学生为中心,以个性化的培养方法和手段,加大企业的参与权,建立与企业界的紧密联系,多渠道、多形式、多环节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雪.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3.

[2]张庆华,彭晓英,郭红.基于深度校企合作的经管类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经济师,2013(9):152-153.

[3]周玉丰.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工程师范技术学院学报,2010,26(9):13-15.

作者简介:王海飞(1970.05- ),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区域创新、战略管理

猜你喜欢

经管类专业培养模式人才培养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学生社会能力培养一体化的高职经管类专业课程优化研究
基于VBSE创业版创新创业型经管类人才的培养
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