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卓越农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构建与实践探索

2017-02-15高辉郭文善严长杰

安徽农学通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农学

高辉+郭文善+严长杰

摘 要: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前提与根本保障。该文以扬州大学农学专业为例,阐述了地方综合性大学框架下卓越农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构建的做法及其成效,分析了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农学;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1-0108-03

Abstract:Building a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is the key and the basic premise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talent cultivation.In the paper,using agronomy of Yangzho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we described the practice of innovative construction of training system of excellent undergraduate talents in agronomy under the framework of local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and its achievements.We also analyzed the problems and provided the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Agronomy;Excellent talents;Training system;Practical exploration

《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高函〔2013〕14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创新体制机制,办好一批涉农学科专业,着力提升高等农林教育为农输送人才和服务能力,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农林教育人才培养体系”[1]。这就要求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应紧密围绕农业行业产业重大需求,主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农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以实现人才培养类型多样、学用耦合、质量提增的多元发展目标。

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协同加快,使得我国“三农”工作的外延與内涵发生了诸多深刻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与新挑战,对农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而传统的农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已不能很好适应新形势的需求,迫切需要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加以创新构建与实践探索,以使人才规格与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产业需求紧密契合。近年来,扬州大学农学院农学专业紧紧围绕国家及江苏省“三农”发展新需求,致力于创建构建卓越农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取得了明显成效,契合了行业需求,增强了办学活力,提升了办学水平,作出了有益探索。

1 卓越农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构建的做法及其成效

1.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办学活力 在江苏省首批品牌专业(2006年)、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07年)、江苏省重点专业类核心专业(2012年)等建设成效与经验的基础上,以新入选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4年)、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A类项目(2015年)、校首批研究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14年)等为推力,创办了张謇班(卓越农学人才班),施行“校本(拔尖创新型)+校企(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通过连续8a举办高层次人才基地班、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开设全英文课程、开办农学讲坛、实施免研考研激励机制、设立专项奖助学金、选拔15%左右的专业学生出国访学等举措,对60%左右的专业学生按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标准加以校本重点培养。同时,与高层次人才基地班相对应,与长期具有紧密合作关系的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联合,对40%左右的专业学生按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加以校企合作重点培养,为相关企业培养一批专属多用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开设企业课程、聘请企业专家进校讲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赴现代化农场参观学习与实习见习、开展专场人才招聘活动等方式,推进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向好发展。此外,还加强了与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展作物生产技术专业高职与农学专业本科“3+2”分段人才培养合作,2013年专科段开始招生,经综合考核录取流程,2016年9月已有36名学生正式进入农学专业本科阶段学习,新辟了生源渠道,提增了办学规模,扩大了办学影响。针对此类学生,将同步施行“校本+校企”人才培养模式。

1.2 组织专项调查研究,优化人才培养目标 先后组织前往华中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进行了专题调研与学习交流,取长补短、优化办学。赴江苏省农业委员会、江苏省农科院、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用人单位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调研,查找问题,明确方向。针对应届毕业生及校友,进行了毕业生专业满意度与校友工作适应性和发展力状况问卷调查,明晰需求,纠偏修正。基于此,分型优化确立了卓越农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即聚焦行业产业需求,分型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凸显“一专”人才培养特质,进一步因类型突出“多能”(能创新、能协作、能生产、能管理)素质培养内涵,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能力、有前途”的卓越农学本科人才。

1.3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专业办学质量 在百余年的办学进程中,农学专业始终秉承创校人张謇先生“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农业教育思想,准确研判国内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形势,进一步基于专业办学定位,明晰专业办学思路,提出并有效实施了以“四课堂教学、四实践制度”为主要内涵、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教学体系,实现四课堂紧密衔接、四实践四年贯通”。

一是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创建适应研究性教学的“教室课堂、网络课堂、实验课堂、田野课堂”的“四课堂”教学体系。做到线上线下教学结合、理论实践教学融通,领导听课、督导评价、同行议教、学生评教到位。农学专业为校研究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所有专业课全面推行研究性教学,丰富课程考核方式,强化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能力。该专业已架构了国家级精品课程与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省级精品课程、校精品课程与校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院重点建设课程四级课程建设体系。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昆虫学》《作物栽培学》等5门主干课程已建成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作物栽培学》《遗传学》《农业信息技术》等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与MOOC(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等在线课程正按计划建设。

二是构建起有助于增长学生知识、增强学生能力、增进学生技能的“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生产实践”的“四实践”教育制度,“四年一贯,四位一体”,因类型、特质化培养以“一专多能、学用耦合”为特点的卓越农学本科人才。该专业在校内拥有10hm2高标准实验实习基地和20hm2实验农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已增至39个,较好满足了该专业实验实践教学的需要。并建有校内农作物标本圃,涉及数十种农作物,重点面向一、二年级专业学生开展专业认知教育。地处扬州市高邮市八桥镇的扬州大学现代农业科教示范园已完成规划设计招标,拟集成建设科教服务中心和卓越农学人才实训区、现代作物科技研发区、作物品种创新与繁育区、作物高产创建示范区、作物高新技术研发区等,将大大改善农学专业实践教学平台条件。

1.4 创优人才培养条件,提升专业办学实力

1.4.1 集聚优质师资 农学专业拥有一支高水平的能解决作物生产和“三农”发展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师资队伍。目前已集聚了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并以讲座教授方式新引进了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等领军人才。100%承担国家与省部级课题研究,60%以上具有海外升造或合作研究经历,55周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已实现100%博士化。

1.4.2 强化制度建设 建立了《关于本科教学管理运行的若干规定》《教学委员会工作规程》《教学督导工作实施办法》《系主任、副主任工作职责》《专任教师本科教学基本要求》《青年教师校内进修工作的若干规定》《本科生学科竞赛奖励办法》《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奖励办法》等18项规章制度,保障卓越农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4.3 架构一流平台 成功创建国家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国家重点学科、江苏省优势学科、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教育部与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等一批人才培养优质平台,支撑了专业高水平办学。

2 卓越农学本科人才培养面临的发展问题

2.1 师资队伍有待量质并举 农学专业还需培引一批高水平师资,如国家与省教学名师、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打造一支量质并举、富有创收能力的师资队伍,以满足卓越农学本科人才培养的需求。

2.2 办学模式有待深入探索 尤其是农学专业在“特区”式招生辦学机制建立、复合应用型特质人才强化培养等方面,必需加以综合改革与优化实施。同时,“一制三化”(本科生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办学尚需分类型深入推进。

2.3 课程教材有待强化建设 该专业在国家级与省级规划教材以及外文教材的编写数量、国外优秀教材的使用数量上需大力提升;在SPOC、MOOC、微课、新媒体应用与研究性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变革方面也有待加强。

2.4 人才培养有待协同推进 面对新常态下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仍需加强[2]。需要加强与农业企事业单位密切合作,集聚办学资源,支撑高水平、特色化办学。同时,应紧密契合国际、国内范畴农业新型人才需求,重点加快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双语能力、先进技能、高端素质、特点鲜明的拔尖创新型卓越农学本科人才。

3 卓越农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深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3.1 建设一流师资队伍 通过持续建设,专任教师中80%以上应具有海外访问研修经历,75%以上教师具有主持国家级课题实施能力。并积极培引千人计划、长江学者、杰青、优青、特聘教授等高端人才。

3.2 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按照“厚基础、强实践、善创新、重应用”的人才培养理念,稳定核心课程,压缩一般课程,增加实践学分,分型增设专业选修课模块,提增在线课程比例。拔尖创新型增开全英文授课课程,复合应用型增开人文类素质拓展课程与企业课程。

3.3 优化人才分型培养 针对张謇班(卓越农学人才班),继续办好拔尖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基地班,推行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培养机制,选拔较多数量的专业学生赴境外访学研修,培养专业学生的国际视野与参与合作研究能力;引入校企深度协同培养人才机制,强化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使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的专业学生。

3.4 深化课程教材建设 农学专业专任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全面施行研究性教学,课堂教学占75%学时,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占25%学时,建立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新模式。强化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加快制定课程教学标准,简化统一教学核心内容。组织出版国家级、省级规划教材或重点教材与引用国外优秀教材。建立3门以上SPOC或MOOC新型课程,加强开发在线微课等。

3.5 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基于国家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国家重点学科、江苏省优势学科、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教育部与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等优质平台,优化推行“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生产实践”的“四实践”教育制度。建设专业实验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专业课所有实验纳入平台管理,面向专业学生开放共享。同时,应持续提增校内外人才培养基地条件与水平,促进政产学研用联合培养人才。

3.6 促进研教融合育才 激励专业教师全程指导学生申报与实施国家、省、校、专业四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新增一批国家和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并积极支持学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与其他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竞赛。

3.7 推进教学改革研究 力争新承担2-3项国家级、省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联合创立具有特色的专业综合改革与品牌质量建设教学研究成果,争获省级以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

3.8 健全质量保障机制 针对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开展第三方专项调查,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及时纠偏修正。研究建立健全利于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3];以新通过的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为推力,继续全面审视与完善专业师资队伍、课程教材建设、教学质量、实验室条件、实习基地、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信息平台等支撑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提高卓越农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40/s7949/201312/t20131203_166946.html,2016-03-17.

[2]胡效亚,贡福海.更新教育理念,全方位培养大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J].中国大学教学,2011(9):25-28.

[3]潘懋元,陈春梅.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理论设计[J].高等教育研究,2016(3):1-5.

(责编:徐焕斗)

猜你喜欢

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农学
中国古代农学风土论的形成、演变与价值
蒲松龄《农桑经》的农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广西农学报》投稿指南
经管类卓越人才校企培养模式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农业院校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与实践
农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