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物馆学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反思
2017-04-25康凤齐
康凤齐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博物馆学学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发展的历程无不凸显出时代变革的特点。在上世纪前半叶,我国博物馆学刚刚兴起,主要是以国外博物馆学先进的理论和经验为蓝本进行研究。建国后,我国各个学科门类逐渐齐全,在建立学科的同时也深受同是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该学科的影响,基本上是模仿苏联的学科体系。当博物馆学研究发展到20世纪末,我国的博物馆学已经开始了自身体系的完善,对相关的理论和模式进行了研究讨论。博物馆学逐渐成为了我国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博物馆的发展注入了专业化的内生动力。
[关键词]博物馆学学科 回顾 反思
中国博物馆学的发展一直以西方国家的理论为依据,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完整的学科研究体系。即使近年来,我国博物馆学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来看,与国外先进学科模式体系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尚不能满足现实中博物馆的发展需求。所以,笔者特进行本次研究,以期获得建设性成果。
一、我国博物馆学学科的形成
众所周知,我国拥有5000年的文明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这些历史文化要保存、流传,就直接促成了中华大地上林林总总的博物馆以及与之相伴而生的博物馆文化。按照现代对其的定义,我国最初的博物馆出现在19世纪左右,博物馆的建立为20世纪30年代博物馆学的诞生奠定了物质基础与前提。
20世纪中期我国第一个以博物馆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协会成立了。此时,博物馆协会制定了博物馆相关的重要理念,并秉持科学开放的态度进行相关研究和建设,细化了制作结构,明确了各方分工,开办了专业的杂志报刊,产生了各种学术观点,创建了百家争鸣的平台,促进了我国博物馆学学科的深入发展。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我国研究者把国外藏品为民众所有的理念吸收进来,转化为我们自身的研究中心,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实现藏品对于人们的真正价值。可以让民众享受到来自远古时代的精神文明创造,感受到艺术品中散发出的古人的聪慧与勤劳,以激发人民大众向往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此外,也能发挥一定教育作用,教育民众欣赏美的态度,提升其科学观。在此基础上,学界也明确了博物馆进行展览所需秉持的原则、面向的服务群体等问题,其宗旨还是为人民服务。在这一阶段产生了不少该领域的研究学者,主要以国外经验为蓝本,探索我国博物馆学的发展之路。
二、中国博物馆学学科的初步发展
在建国后的一段时间内,是我国博物馆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因为在建国后我党在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中走了一些弯路,进行了不少社会性的组织活动,这些活动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博物馆学的研究,因为管理不足,甚至出现了停滞不前的状况。但是客观的讲,在这一阶段也并非没有任何的进步与起色,在相关理论和教育等方面还是有一定成绩的。
因为政治的原因,这时期的任何事物都被烙上了阶级性的印章,博物馆不得不站在政治的角度进行具体的实施。1951年,相关部门组织了博物馆宗旨是什么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明确了博物馆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宗旨,使得政治导向成为了博物馆管理的唯一标准。因为这一阶段受苏联意识形态的支配,此时所出版的大多数研究著作都以典型意识形态的苏联译作为主,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在方式方面,都凸显出了其实践性强的特点。1960年,南开大学开设博物馆学这一专业,正式开始招生,对于高等教育中加入博物馆学学科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思想和实践经验。
三、中国博物馆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改革开放后,我国博物馆学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在研究的各个方面都呈现出非常积极的发展态势。主要体现在理论的研究、学术探讨的积极性、出版的著作和刊物等几个方面。
1981年国家组织了关于博物馆学的研讨会,这次会议为学术研究的良好氛围做了很好的带头作用。会議上,各方代表充分思考积极发言,深刻反思,研究出了未来建设中国特色博物馆学的前进方向,并一致通过把博物馆学纳入到独立研究学科中的倡议。从此,博物馆学开始真正成为学科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博物馆学研究开始有了自身的特色,不再依循国外传统的理论体系,开辟出了三个新的专业体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针对我国博物馆建设和运用中的实际问题,展开有效的研究和探索。
20世纪90年代后期,博物馆学的研究重点逐渐向实际应用型倾斜。用创新性的思想和手段改进现存的不合理方面,转变以往单一注重理论研究的特点,结合实践基础,针对性的进行调查研究。大量高水平的专业论述和著作都是在这一阶段产生的,不仅总结了多年来我国博物馆学研究的成果和问题,也为未来的研究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教化上,以杭州大学为代表,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这一专业,开始培养专业型人才,也为博物馆学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动力。大量的高素质学生从事于博物馆学的研究和探索,使博物馆学拥有了应有的学术尊严,强化了博物馆学的研究力量。
四、中国博物馆学学科发展的反思
通过上述学科史的梳理和回顾,了解到中国博物馆学的研究和实践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20世纪初,比较突出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并结合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履行博物的义务和社会使命。在建国后,博物馆学的研究方向已经促使博物馆承担特殊的政治使命,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探索其文化使命,这说明西方博物馆学在中国的本土化道路上是不平坦的。
中国博物馆学学科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20世纪前半叶,对西方博物馆学的研究模式进行了介绍,并模仿其中思路,基本上照搬西方博物馆学的理念。尽管西方博物馆学的知识起到了一定的启蒙作用,但并没有进行理论的创新。
如果说20世纪初博物馆学的研究体现着博物馆学学者的学术追求,那么建国后,照搬苏联模式则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特点,表明了博物馆学强烈的政治色彩,这大大削弱了博物馆学的学术知识。客观上影响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给中国博物馆学研究的方法造成了困扰。到20世纪末,则是中国博物馆学逐渐产生自我意识的一个时期,并开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学理论体系,对其中一些基本的术语、命题展开了讨论。因博物馆实践发展的需要,研究重点转移到实践性工作中,同时也建立了博物馆学基本理论。由于中国博物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缺乏,导致博物馆学理论产生不良的结果。中国博物馆学学科经历了产生、发展阶段,已经成了有质量的独立学科。特别是进入80年代后,中国博物馆学的研究模式创建了一个新的独立的思想体系。然而,因为缺乏有效的经验,我国尚未突破博物馆学基础研究的瓶颈,尚未能形成有影响力的理论流派。如何在学科产生质疑和批评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促进博物馆学实践理论、基本理念和研究方法的发展,是当下博物馆学学科需要思考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