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新峰墓地出土汉代画像赏析
2017-04-25程青芬王重阳
程青芬 王重阳
[摘要]文章主要以禹州新峰墓地出土汉代部分画像为写作对象,阐述了M123、M127、M197、M555出土的画像纹饰。并基于对以上墓葬画像的分析,总结出该地域画像的特征。
[关键词]汉画像 墓门 新峰墓地
新峰墓地位于禹州市梁北镇东峰山东坡的梯级台地上,高约130米,北距禹州市区大约5千米。墓地长约1000米,宽约200米,整体占地面积达到220000平方米。2004年,在进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文物调查时,发现该墓地。在2006年,河南省文物管理部门对该墓地进行考古勘探,共发现古代墓葬500余座。2007年至2011年期间,考古工作者对该墓地进行了发掘,累积发掘的面积达到2万多平方米。本文对墓地出土的部分画像进行分析。
一、M123
M123出土三块画像石,含有1块门楣和2块门扉。门楣为龙虎纹,画像内容是中间一棵常青树,树冠的形状类似于箭镞形,龙虎位于树的两侧,呈现咆哮状态(见图1)。门楣长0.2米,宽0.3米,厚0.2米。门扉纹饰为朱雀铺首衔环纹,两块门扉上的画像左右对称,内容一致。画像分内外两区,内区为主纹,雕刻着一只朱雀和一只辅首。朱雀昂首展翅,嘴尖细,单足立于辅首顶部,另一足踡于腹下,尾翼朝下弯曲。铺首双角朝上,形状细直,双眼较大,直鼻梁,倒三角形鼻翼。外区为粗线框,线框间由内向外饰垂幔纹和菱形纹(见图2)。每扇门扉高约1.2米,宽0.6米,厚0.1米。
二、M127
M127共出土画像石6块,包含2块门柱、2块门扉、1个门楣和1个门额。
门额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以粗框饰边,边框饰垂幔纹和菱形纹;下部以阴刻斜线饰地,左中右为三个凸起方体(见图3)。整个石长2米,宽0.3米,厚0.2米。
门楣外框饰粗线,框线下饰垂幔纹。主纹也是龙虎纹,龙虎相向而对,龙的前掌和虎的前掌相交错,尾巴弯曲上翘。龙身雕刻鱼鳞纹,虎身雕刻斑纹(见图4)。整个石像长2米,宽0.4米,厚0.2米。
两个门柱画像为门吏。北面的门柱采用阴刻门吏斜线雕刻双眉双眼,衣冠整洁,穿长袍(见图5)。南面的门吏鼎足而立,雕刻粗糙且没有任何地纹。头向左微斜,同样具有双眉双眼,但穿短袍(见图6)。石高1米,宽0.19米,厚0.2米。
两块门扉画像内容与M123门扉相同,高约1.4米,宽0.75米,厚0.21米。
三、M197
M197出土1块门楣石和2块门扉。整体纹饰内容与M127相一致,但细节表现又有明显不同。与M127门楣相比,龙虎身躯更为壮硕,呈对峙状。虎位于左侧,虎嘴大张,两目圆睁向上凸起,身上刻画有斑纹。龙位于右侧,刻画有鱼鳞纹,龙嘴微呲,唇上翻,头上有角,颈向后昂。龙虎尾巴呈圆条狀,向后弯曲(见图7)。门楣长2.26米,宽0.44米,厚0.2米。门扉上的朱雀和铺首造型也有差别。与M127相比较,该门扉铺首双角较宽,稍弯曲,双眼较小,直鼻梁无鼻翼,方嘴露齿。朱雀昂首挺胸,双翅展开呈舞蹈之态,嘴弯曲。在尾翼的处理上两块门扉略有不同,左雀尾尖上挑,右雀尾尖朝下垂(见图8)。整块门扉高1.4米,宽0.72米,厚0.12米。
四、M355
M355共出土3块汉画像砖,含有门楣1块、门柱2块。门楣内容正中是一块谷纹璧,将整个画像一分为二。画像右侧为一凤鸟,双冠下垂,孔雀羽,尾翼呈扇形。左侧为山峦野兽捕鹿图,间饰柿蒂纹。以斜线锯齿纹装饰边框(见图9)。门楣长1.85米,宽0.28米,厚0.14米。
两个门柱画像内容相同。以斜线锯齿纹装饰边框,框内纹饰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纹饰为人和常青树,人衣冠整洁,立于两棵常青树中间,极可能为文官的形象。下部以蟠虺纹为内框,框内上部饰一铺首衔环,下部中间一行饰方座乳钉纹,填以菱纹、水滴纹、柿蒂纹等(见图10)。门柱高约117米,宽0.28米,厚0.15米。
五、总结
1.雕刻装饰技术
新峰墓地画像石材质为青石,雕刻技术均为剔地浅浮雕,即在平面的石材上先以粗犷古拙的线条勾勒出画面的轮廓,再用阴线刻画出画像的细部,然后用竖纹剔去画外部分,使画像浮起于底纹之上。图像与边框纹饰之间为平地,突出整体形象。构图较为简单,一石一个画面,一个画面一个主题,主题图像周围用菱形纹、垂幔纹来装饰。画像砖均为模印,以锯齿纹装饰边框,中间模印各种纹饰。一砖两个或三个画面,砖的上部模印主题纹饰,下部饰以水波纹、柿蒂纹、菱纹等各种纹饰。整体疏密有致,花纹多变又富有规则,独具装饰意味。
2.文化蕴含丰富
汉画像的产生与汉代人升仙的信仰有关。受道教影响,汉人既想羽化升仙,又担心鬼蜮作祟,于是在墓葬里刻画龙、虎、朱雀等神兽与鹿、常青树等祥瑞图像,又在死者升仙的唯一进出口的墓门上,塑造由饕餮纹演变成的铺首衔环纹镇守,期望以此来保佑灵魂不死,永享仙境生活。画像神兽、祥瑞、辟邪题材的使用,为研究汉代谶纬迷信思想、神仙思想等提供了宝贵资料。
作为典型的丧葬艺术,汉画像并没有将死亡描绘得凄凄惨惨、悲悲切切,而是透出各种昂扬的性格,蕴含强大的生命力,展现积极进取的风采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表现出人们对生命战胜死亡的渴望。这些画像的出土,为研究这一地域人群的生活态度、丧葬观念、人群信仰、文化艺术提供了可靠的图像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