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探索与思考

2017-04-25蒋莎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15期
关键词:旅游管理校企合作高职院校

摘 要:校企合作对高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了显著的效果,但在合作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因此,探讨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题、原因,研究深度合作的实施途径对高职旅游专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 旅游管理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目前,很多高职把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的突破口,但在合作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如合作停留在浅层次、企业积极性不高、合作模式单一化等。因此,探讨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原因,研究深度合作的实施途径对高职旅游专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我国高职旅游教育经过多年探索和发展,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1)学校聘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教师或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定、实训室的建设等;(2)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和课程实训的机会和岗位;(3)学校资深教师兼职作为企业顾问或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4)企业为教师提供挂职锻炼岗位;(5)企业与学校签订协议,以订单培养方式或设立企业冠名班等形式联合办学,共同培养学生,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到企业就业。

虽然我国高职旅游专业校企合作形式多样,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1)旅游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对旅游企业而言,参与校企合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用工荒和减少人力成本,把学生当作劳动力使用,让学生从事简单重复性的技能操作,忽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指导和职业素养的引导,导致部分学生被动完成实习任务,对实习的抵触情绪较大。(2)校企合作层次浅,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多数旅游企业和学校的合作方式仅限于指导专业建设和提供实习基地,与学校联合办学的企业不多,同时合作效果也不佳。学生顶岗实习往往岗位单一,企业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学生,使得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低,实习结束后学生在企业的留用率较低。企业作为专业建设委员也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实际的参与度不够。大多数的订单培养联合办学合作形式,企业并没有实质参与人才的培养。(3)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不顺畅。大多数的校企合作处于自发性、松散型的运作状态。合作协议对学校、企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约定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大多数校企合作主要是靠关系和感情来建立和维系,合作关系往往很脆弱,不稳定。这也导致一些学校的校企合作很难长时间运行或维系。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制约性因素分析

(一)旅游企业实力不强,参与校企合作能力不足

目前,国内很多旅游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盈利能力弱,生存状态艰难,特别是一些中小旅游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往往只看重学校给企业提供的廉价劳动力。另外,大多数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与企业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不具备真正上岗顶岗实习的能力,学生也不是企业正式员工,实习报酬也非常低。对于学生实习期间的劳动安全、劳动保障等问题,企业也不愿承担相应的风险和责任。大多数旅游企业对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没有从人才的选拔和培养的角度去认识,还没有把校企共同育人的社会责任融入企业价值链中,不参与或很少参与旅游人才的培养。

(二)学校服务企业能力不强

虽然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都开办了旅游管理专业,但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都是属于学校二级学院中的一个专业,而且规模小,教师和学生数量少,自身实力有限,难以吸引有实力的旅游企业与其合作。此外,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还缺少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的很多“双师型”教师只有职业资格证书,但缺少从业经验,实践能力不强,对企业的服务能力不强,无法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排忧解难”,导致企业认为在校企合作中受益不多,因此对校企合作的热情不高。另外,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考虑的也较少。多数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其在实践教学、学生就业等方面的需求,但没有兼顾到企业的生产效益是否能得到保障,没有立足于“双赢”的角度来开展校企合作。

(三)校企合作缺乏激励政策和法律保障

虽然我国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文件,明确提出了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的相关规定,但对于如何推动校企合作,校企双方的地位和权利义务则没有具体明确的指导意见,也缺少相应的监督约束机制,特别是对合作中企业方的利益保护和补偿政策也不明确,无法调动企业合作的积极性。因此校企合作往往不稳定,缺乏稳定的动力机制和长效的合作机制。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发展措施

(一)改革传统教育模式,积极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管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很多院校的青睐,但目前的“订单式”合作程度不深,大多数是创建一个企业“冠名”班,接收实习生、提供奖学金等。要想通过“订单式”合作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校企双方还需要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开发、校本教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考核体系、人才质量评价标准等方面开展深层次合作。课程设置要兼顾专业要求和企业需求两方面的因素,可适当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同时还可增加培养学生职业规范意识、职业素养和人文情怀的课程。

(二)进行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改革

建立以政府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为指导,旅游行业企业与学校深度融合的办学体制机制,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组建“校行企教育工作委员会”,下设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决策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构建等重大方向性问题,提出决策咨询意见,组织、协调、指导、管理学生实习实训。在校行企教育工作委员会的统筹下,整合学校、行业企业优质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校为企业培养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为企业提供旅行社、导游、酒店中级服务员培训及旅游产品研发等技术服务。旅行社、酒店为学校提供实训场地、兼职教师、就业岗位等,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教育环境,并承担一定量的实践教学任务。执行企业兼职教师的选聘制度,完善对在推进校企合作教育过程中做出贡献的技术研发人员、管理人员和教师的正向激励机制。

作者简介:蒋莎,女,汉族,湖北武汉人,鄂州职业大学,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猜你喜欢

旅游管理校企合作高职院校
一种旅游管理教学板的设计
旅游管理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研究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