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桥的变迁
2017-04-25易仁和
易仁和
每个人都有一种家乡情结,家乡发生的事,家乡的山水、农田、房屋都像石刻一样,深深印在自己的大脑里,时间越长,印迹越清晰、越留念。
我的家座落在长江三峡边的一条支流上,这条支流就叫黄柏河,过去这里很穷,信息十分闭塞,基本上外面不了解它,当地人也很少了解外面的世界。随着年龄增长,有许多儿时的事情渐渐模糊,但家乡的小桥却越来越难忘,不时在梦中想起。
提起这座“小桥”,实在很普通,是一座石拱桥(石砌卷拱建筑),长50米,桥面宽9米,高20米,一跨两拱,过路人很少看起它,我也是在祖辈的口传中得知,小桥不小。这座小桥是上个世纪初的1910年秋动工,是满清政府修建川汉铁路的遗迹,是当时中国最伟大的铁路工程的一部分。因当时满清政府的无能与腐败,川汉铁路夭折了。这座小桥未承载一次火车的轰鸣声,成了一个孤独的建筑,矗立在黄柏河的小溪上,像个石碑,记载着这段历史事件,记载着近代的历史;也像一位长者望着远方,企盼一种希望的到来。
直到七十年代,勤劳思变的家乡人民,劈山凿路,修通了家乡通往外面的公路,这座古老的小桥,便成了一座公路桥。小桥不再孤独,每天要承载来往的车辆穿梭,保证百姓进出的顺利通行,承载着当地百姓改变落后面貌建设幸福家园的梦想。
小桥的用途改变了家乡人的思想观念,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开始发生变化,老实巴交的人开始从这座桥上走出去,了解外面发生的事情。孩子们从这座桥走出去学习文化知识。他们也为自己刚开始走出大山弄出的笑话而自嘲,还慢慢当故事讲给后人听。现在我还记得,那时他们开始进城(宜昌),最怕几个人同行弄丢一个了。这很常见,一进城,对新鲜事物,特别是高楼房、大马路,走着走着,东瞧西瞧,对十字街、红绿灯、斑马线,就分不清东西南北,弄不好就走掉路。但好的是丢了好找,那时家乡的人穿着最打眼,隔多远就能分清,男人头盘一个服子,女人头包一个毛巾。这些习俗和传言弄出好多笑话,现在老人不讲过去的事,年轻人很少知晓。渐渐地,家乡也在变化着,住的茅草屋、石板屋换成砖瓦房,肩挑背驮的生产条件也由现代工具所代替,人们在头上扎毛巾的习惯也不见了,男人打扮成了平头,女人留出了长辫子……但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家乡变化、家乡发展没有外面变化大,没有外面变化好。人们总是期望从这座桥上走出去过上更好的幸福生活,并以此作为一种理想,一种追求,为走出去寻求机会,有的一生都想走过这座小桥却未能如愿,只能作为一种奢望埋在心里,而又无休止教育后代要走过这座小桥到外面去……
到了二十世纪末,这座小桥因无法承担超负荷承载的压力,公路交通只能作改线的选择,就这样,它结束了长达近半世纪交通桥的使命而被闲置,它的闲置和废去,很少有人提起,更没有人来评价它的功过,经历沧桑巨变的这座小桥没有怨言,淡淡地看着日出日落,静听着小溪的流水潺潺。
今年春天,我回到了久别的老家,发现勤劳聪慧的家乡父老没有让这座历史久远的小桥再孤独,他们投资给他整容,把桥面铺上路面石,用青石砌起了雕刻的栏杆,两旁种上花草,小桥摇身一变,成了城里人、外地人甚至外国人游览的景观桥。小桥下流过的小溪也被开发成了三峡大瀑布景区。旅游业界人士介绍:它是全国十大瀑布之一。当地吃的饮食开发成农家乐家肴;出门就爬坡的山路开发成驴道,成为城里人户外健身的天然氧吧;过去进出熟悉的山山水水开发成了景区,让外地人看一眼、游一回就是一种享受、一种回味;沿田边种的樱桃、桑椹、桔子等特色水果,开发成了尝、游、采的景点。不知不觉当地人也变化了自己的称谓,昔日种田农民变成了农家乐老板、果园老板和旅游公司的CEO,外面的洋楼、小车、宽带也走进了家乡,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到了晚上,小桥在人们视野中渐渐远去,静静的夜色里只能听见从桥下流过的溪水声,虽然这座小桥记载了百年变遷,它也跟当地人一样,忙碌一天的喧嚣过后迎来晚上的平静,静静地进入甜蜜的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