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话瓷枕
2017-04-25熊丽萍
熊丽萍
一、关于陶瓷枕
作为一种古代瓷器中较为流行的生活用具,瓷枕具有重要的艺术审美价值和社会文化功能。早在春秋时期,《诗经·陈风·泽陂》中就有“辗转伏枕”的记载,《礼记·内则》中也载有“鸡初鸣,咸盥漱,衣服,敛枕簟”“父母舅姑之衣、衾、簟、席、枕、几,不传”等句。此外,在考古发掘中,湖北荆门包山楚墓、河南信阳楚墓中也都有春秋时期枕的实物出土,这足以说明古人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枕。
就其质地而言,枕有木、皮革、玉、石、漆、竹、布、陶瓷和铜等多种材质。从现存传世和出土枕来看,陶瓷枕是众多枕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其制作工艺相对简单,且可塑性较强,成本也较低廉。
从枕的历史发展来看,陶瓷枕始烧于隋代,流行于唐宋时期。河南安阳隋开皇十五年(595年)张盛夫妇合葬墓中出土的瓷枕,是目前年代最早的瓷枕实物。最初,陶瓷枕用作随葬的冥器,后又成为居家生活的寝具和医用诊脉的器具,其功能和实用性在不断变化中得到发展和充分发挥。
根据现存的文献记载可知,陶瓷枕的主要品种有低温釉陶和高温釉瓷两大类。造型最初有箱形枕和兽形枕,进而发展有建筑枕和人形枕、案形枕等。这一时期的枕体中间是空心,为防止烧造变形,一般在后壁或底部留有气孔。而从瓷枕的分布区域来看,主要在北至内蒙古,南到广东,东至山东、江苏、浙江等沿海一带,就目前考古发现来看,主要集中在河北、河南、山西、陕西、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地区,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瓷枕的尺寸也不断由小到大,其中以隋代最小,长度不超过5厘米,到了唐代增大到15厘米左右。元代的一些瓷枕长度可达40厘米左右。它经历了“唐代瓷枕小,宋代瓷枕大,金、(南宋)元瓷枕千变万化”的过程。
陶瓷枕的制作工艺主要有三种:一是泥板镶接成形,二是模制成形,三是雕塑成形。有时是采用一种制法制作完成,有时是采用两种制法综合运用完成。在瓷枕的制作过程中,其装饰工艺同样品种繁多,丰富多彩,富于变化。主要是通过对瓷枕器胎体本身的刻、剔、贴、划、镶嵌、绞胎、塑等工艺来完成胎体装饰。另外还有通过釉彩的运用来完成陶瓷器的装饰的工艺,比如单色釉、三彩釉、红绿彩釉、粉彩等装饰工艺。尤其宋金以后的瓷枕,其胎体装饰和釉彩工艺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以两种工艺同时使用。而就陶瓷枕的纹饰装饰来看,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诗词、格言、曲赋等,有绘画、雕塑等,大多表现为神话历史故事、名人典故、民俗风情、生活场景、体育娱乐活动、自然山水、飞禽走兽、人文花鸟、植物花卉、除魔镇妖、镇宅、祈福、辟邪。从而表现出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艺术追求。
陶瓷枕历经唐、五代、北宋、南宋、辽、金、元时期盛行阶段以后,到了明、清,瓷枕虽然继续烧造,但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装饰上都趋于衰落,生产的数量逐渐减少。
陶瓷枕以唐、宋、金、元时期最为兴盛,造型、纹饰、装饰以及色彩丰富多彩,做工精致,釉色绚丽,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河南博物院馆藏的唐宋时期陶瓷枕,造型别致,做工精细,纹饰精美,釉色纯正,窑口不一,不失为唐宋时期的精品,为研究当时瓷枕的发展、演变以及烧造工艺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实物资料。
二、华丽精美的唐瓷枕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文化繁荣时期,国盛富强,社会稳定,唐代不断融合、演进中的多元文化促使了陶瓷的制作向着丰富化、多元化发展。这一时期的瓷枕基本沿用隋的形体,较小精美,在烧造工艺上则是通过三彩、绘彩、绞胎以及单色的青黄釉、黑釉作为装饰。三彩,即在同一器物上,用黄、绿、白或黄、绿、蓝、黑等几种基本釉色同时交错使用,经窑变形成了釉色斑斓的唐三彩。绞胎工艺是将双色陶泥搅拌制作成胎体,施透明釉,充分表现出绞胎舒展流畅的韵味。造型为箱形枕和兽形枕,纹饰以花鸟图案、几何形纹样为主,珍珠地刻、划花是瓷枕的主要品种。窑场有河南的巩县窑、密县窑、登封窑,湖南的长沙窑,安徽的寿州窑为生产基地。
1.三彩象形脉枕
枕长15厘米,宽9.3厘米,高8厘米。枕面為椭圆形,以一头站立于长方形平座上的大象作枕座。象长鼻下垂贴于平板之上。通体施褐、绿、黄等色釉,底部无釉(见图1)。唐代初期瓷枕制作基本沿袭了隋代的瓷枕造型,体积较小,造型规整,枕面平直,不适合作为日常生活的寝具。很有可能是医生用于垫在病人的手腕下诊脉用,出诊时也便于携带。
2.绞胎瓷枕
瓷枕高6厘米,横12.5厘米,纵10厘米。整体呈长方形,两端微翘,中竟内凹,棱角分明,檐面不突出,通体施黄、褐色釉,该枕枕面和侧壁用2)。此枕造型规整,色彩亮丽,图案精美,纹理犹如行云流水,富有亦真亦幻的艺术感染力,令人赏心悦目。
3.刻花如意头脉枕
枕长17厘米,宽10厘米,高9.5厘米。呈如意头形,通体施青釉,枕面平直,枕面内一周和枕上部刻有稀疏的缠枝花纹,枕下端中间有一圆形透气孔(见图3)。枕造型别致,釉色晶莹,是越窑的代表作品。
三、富于变化多彩的宋瓷枕
宋、金时期是瓷枕发展的兴盛时期,这阶段瓷枕出土数量最多,像定窑、磁州窑、耀州窑、黄冶窑、汝窑、登封窑、巩县窑、吉州窑、景德镇窑等众多窑系都有瓷枕生产。而北方著名的民窑体系是磁州窑,窑址在今河北磁县,故而得名。最能代表磁州窑艺术特色的是瓷枕。
北宋以后,瓷枕的形体随造型的变化而增大,最大的大约有五六十厘米,其功能从最初的观赏性、把玩性,进而发展到实用性。
瓷枕在造型上变化多样,有长方形枕、扇子形枕、八角形枕、腰圆形枕、元宝形枕、虎形枕、猫形枕、如意头形枕、卧婴形枕等。而瓷枕真正的艺术魅力在于装饰上。瓷枕的表面绘有人物、山水、动物、花鸟、诗词、鱼虫等各种图案,既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又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多变的造型与多样的纹饰互映,使之成为磁州窑制品中的上品。
瓷枕的烧造方法有两种:一种为高温一次烧成。具体做法是待坯子干后,先施一层化妆土,然后用毛笔、竹签之类的工具,采用绘、写、刻、剔、划等方法进行图案装饰,有的还在底部压印窑戳,最后施一透明釉,入窑高温烧制。另一种则是采用高、低温两次烧成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在坯子半干时,用竹签、篦子刻画上图案,待干后入窑高温素烧;在此基础上再施黄釉、绿釉和透明釉,二次入窑烧成,此为低温枕。
此时制作瓷枕的纹饰技法仍然采用白地黑花、模印、三彩、印纹、刻画纹、剔刻纹等。装饰内容丰富,题材繁多。花纹类装饰有卷草纹、水波纹、梅花纹、莲花纹。梅花表示品行高洁,莲花象征圣洁,卷草、水波纹则表示旺盛的生命力。图案装饰有古代典故、神话故事,如“西游记”“陈桥兵变”“李逵负荆”;有表现儿童题材的,如“放风筝”“钓鱼”“背荷戏鸭”等;还有表现体育运动的:“踢足球”“马上倒立”。有描绘山川人物飞禽走兽,有把字和植物结合起来,表示吉祥如意、喜庆长寿。磁州窑瓷枕的图案取材广泛,形式多样,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生活情趣,给人以美的享受。
另外,瓷枕生产有一个奇特的商品广告现象,即在枕的底部压印戳记。烧造瓷枕的窑户有“张家”“王家”“李家”“赵家”“刘家”“常家”等。张家的窑戳有“张大家造”“张家记”“张家枕”“张家窑”“张大家枕”“古相张家造”等;王家的窑戳有“王氏寿明”“滏源王家造”等。此外还有“刘家造”“李家造”“釜源常吉造”等。张家窑在磁州诸窑中,由于声誉最高,烧制时间最长,所以“张家造”印记为最多。这一个个戳印标记也成了磁州窑瓷枕生产的一种特色。
1.白釉黑彩蹴鞠图瓷枕
枕长20.5厘米,宽19.5厘米,高10.5厘米。瓷枕整体为长八角形,周边出檐,两端翘起,中间下凹,周壁直立,底部平整。釉色乳白,胎质灰浅,黑花绘于釉下。四壁绘黑彩缠枝花叶一周,枕面绘童子头梳双丫辫。童子上身穿左衽领窄袖花衣,腰系缎带,下着肥大长裤。双臂抬起,手藏袖内,上身前躬,左脚着地,右脚抬起,正全神贯注地将球踢起(见图4)。底部有“张家造”印款。“蹴”即用脚踢,“鞠”系皮制的球,“蹴鞠”就是用脚踢球。它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类似现在的足球。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古都临淄,《史记》和《战国策》均有记载,唐宋最为繁荣。蹴鞠开始多用作军营训练手段,以此锻炼士兵的体魄,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民间盛行的体育和娱乐活动项目。该蹴鞠图瓷枕,图案生动逼真,充分展示当时民间制瓷艺人再现生活的高超技艺。这为研究宋代瓷枕的发展和制作工艺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2.白釉黑花瓷枕
枕长22.2厘米,宽1 8.5厘米,高11.5厘米。枕体呈腰圆形。枕面前低后高,面边缘较高,中间微凹,凹处绘黑彩折枝牡丹纹。周边刻有弧形边饰。通身施白釉,底部露胎。画工借鉴中国传统水墨画技法,将陶瓷制造工艺结合起来,使花卉纹饰流畅自然(见图5)。此枕是磁州窑系产品,充分体现画者以“逸笔草草,聊写胸中逸气”的意境。
3.白釉黑彩鹰逐兔纹瓷枕
枕纵24.7厘米,横17.0厘米,高9.7厘米。枕体呈椭圆形,前低后高,枕面微凹。施白釉,底部露胎,印楷书“张家造”三字。枕面以枕形外画复线开光,内绘黑彩鹰逐兔纹,四周绘黑彩花叶纹(见图6)。此枕为磁州窑典型之作品,制作工艺精湛,绘画水平甚高。特别是雄鹰逐兔的场面,小兔急速奔跑,飞鹰奋力追逐的形象刻画得写实生动,惟妙惟肖,有较高的艺术感染力,系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印有张家造作坊标志,为研究该窑系的发展历史和绘画艺术提供了实物例证。
4.白釉划花牡丹纹花瓣瓷枕
瓷枕长29.5厘米,宽28.5厘米,高17.8厘米。整体呈花瓣形,周边高高翘起,枕面下凹,枕面中间细刻大朵牡丹纹,周围衬托牡丹花叶,篦划纹作为衬底,下有高台枕身。通体施白釉,底部及枕前部露胎(见图7)。此枕造型别致,纹饰精美,是瓷枕中的上品。
5.白釉黑彩芦雁图枕
瓷枕长20厘米,宽13.3厘米,高6.5厘米,呈腰圆形。枕面前低后高,中间微凹,枕面中间施黑彩,绘画出一只大雁双翅展开,头扬起,喙噙芦苇,欲于飞向空中(见图8)。外边缘饰黑彩一周,内边缘饰黑彩如意纹。四壁无纹饰。通体施白釉黑彩,底部露胎。芦雁是一种信鸟,据说它最先为人们报知四季变化的信息。此枕画面有较强的层次感和空间感,生动地营造出大雁展翅欲飞的自然景象,情趣盎然。
6.白釉黑彩虎纹枕
瓷枕高15.8厘米,纵27厘米,横37.80厘米。整体呈腰圆形,前低后高。枕面中间饰黑彩,绘出一只凶猛的老虎正在探视行进。此虎头扬起左顾,张嘴露齿,眼睛圆睁注视左方,虎背弓起,尾巴上扬呈S形,四爪用力抓地。虎的上面与下方绘画三朵花卉。边缘饰黑彩两周(见图9)。四壁饰黑彩卷草纹。虎被视为“神兽”“百兽之王”,应劭《风俗通义》中说:“画虎于户,可辟邪恶。”可见,民间将虎纹饰品置于家室用品,则是用来镇宅、辟邪,以求平安吉祥。
7.白釉黑彩牡丹枕
瓷枕高11.9厘米,宽19厘米,长23厘米,呈八方形,前低后高。枕面中间开光,中央处有一朵牡丹花卉,花周围有三处花叶。开光外缘饰一周黑彩,其中间用白釉绘一周水波纹映衬。侧壁一周上下两端饰黑彩,侧壁中间绘一周卷草纹作衬托。瓷枕造型精美,白底黑花色调鲜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见图10)。花卉、草纹行筆舒畅流利,生动多姿,整个构图装饰严谨古朴典雅,造型与装饰能够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表现了当时人们传统的审美观念。
8.白釉剔花枕
瓷枕高14.6厘米,宽24.7厘米,长30.2厘米。呈腰圆形,前低后高,边缘多有残缺。枕面中间微凹,施白釉剔刻出牡丹花卉,四壁无釉露胎。剔花是陶瓷器的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其工艺经常被用在瓷枕的制作中,是在施釉的坯体上剔出露胎的纹饰。剔刻后的花卉图案立体感十分强,犹如浅浮雕(见图11)。
综上所述,瓷枕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非常流行。最初只是用于陪葬,唐代多为医用脉枕,式样上体轻、形小。宋以后开始大量生产,形体变大。人们逐渐认识到瓷枕具有清凉去热的物理特性,从而开始把它作为驱火明目、延年益寿的理想夏令寝具。当时的文人还将其作为相互馈赠的礼品,以解暑热。李清照《浣溪沙》有“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的句子,可见瓷枕深受人们的喜爱。同时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陶瓷家族中重要的一员,
当我们在千年之后观赏这些瓷枕时,似乎也能感受到唐宋时代的陶工带着劳动的喜悦、微笑,将他们对生活美好的向往与祝福,化作美的形象永远镌刻在玉骨素肌般的瓷枕之上。